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互聯網運營要懂的東西

互聯網運營要懂的東西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04:21:06

身為互聯網運營人,相信你肯定也有不少疑問:沒運營經驗,轉崗需要做哪些準備?35歲之後的運營都在做什麼?做運營迷茫了,要不要轉産品?大公司還是小公司,有什麼差異性,如何選擇?企業招人具體看哪些方面?

互聯網運營要懂的東西(互聯網運營人10問)1

近期,很多朋友咨詢我運營職業規劃的問題,有想轉行的,有想轉崗的,有想跳槽的,有擔心中年危機的,也有害怕性别歧視的。從跟他們的交流裡,我感受到了恐懼、迷茫、焦慮等複雜的心情。我跟朋友商量了一下,把群裡的問題梳理成文章進行解答,供各位參考。

沒運營經驗,轉崗需要做哪些準備?

近期有些從事市場、商務或客服崗的朋友咨詢我,“想轉運營,可以不可以?”當然可以,但有個條件就是你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且最好采用“一變一不變”的策略,變崗不變行,比如說你在教育領域做商務,可以轉到教育領域做運營,行業熟悉,至于崗位及軟性技能可以借鑒以下思路進行準備。

1. 首先,心理準備。慎重思考的決定,不是頭腦發熱看到所謂的《運營專員3個月如何月薪從5000變5W》的課程介紹才選擇的運營,實際上做運營的都知道,1~3年的基礎運營,相比技術、産品、銷售來說薪資水平是比較低的。尤其轉崗,技能的斷層,在薪資方面會被壓得想罵街,所以如果真的決定轉崗,内心要是笃定的,也要能承受得住前期薪資的差強人意。另外,去招聘網站上看看運營的JD,結合之前工作經驗鎖定相對匹配的運營崗位——活動運營、渠道運營、用戶運營、産品運營等。

2. 其次,運營技能準備。要轉崗起碼得知道運營是幹什麼,運營的工作内容有哪些,運營常用的工具有哪些,運營思維的培養等。技能準備可以從以下幾部分着手:

(1)讀書,市面上很多關于運營的書籍,每次給學生講課都會推薦張亮老師的《從零開始做運營》,黃有璨老師的《運營之光》,思維層面的書籍,比如《金字塔原理》、《烏合之衆》、《三體》、《創新者的窘境》。現有的公号每天也會産出很多優質的内容,但建議先讀書,書的邏輯結構更嚴謹,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辯證的去看文章中的觀點,這樣也不會在各種營銷文章中迷失自己。

(2)運營工具, office就不用說了,除此之外運營要會的工具有Axure、X-mind、Tableau(數據分析),其餘的就比較細分,比如說做新媒體的,編輯器工具總要會的,活動運營,做H5工具、表單工具這些要會使用,這裡不展開說。

(3)運營思維,開始可能感覺有點虛,但方法論的東西能幫我們從另一個高度看問題,最起碼運營嘴裡被說爛了的拉新、促活、留存、變現、傳播——AARRR模型要知道,短信、push、紅包這一系列運營方式、運營套路的使用要了解,具體内容可以參考之前的曆史文章。

3. 最後,圈子的建立。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人脈圈,如果想更了解某個崗位或者某個行業,還是要多跟行業相關的人交流。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跟圈内人溝通,通過聽過來人聊趟過的坑,避免同樣的坑自己也走一遍。附一張哈佛商學院的人脈梳理的圖,大家可以先梳理一下自己的人脈圈子,再去看缺乏哪一部分的人脈,後續補齊。

互聯網運營要懂的東西(互聯網運營人10問)2

(圖片來源于哈佛商學院)

總之,對想轉崗的夥伴說,要清楚自己的優勢,明确要做運營的目的,否則轉崗之後面對各種困難及問題會變得更加焦慮、壓抑。對白紙來說,可以暫時不清楚方向,先嘗試,盡量縮短試錯周期,在半年或一年内就能明确方向是否正确及時調整。對于企業而言,要有包容的心态,去接納在某個領域有經驗,但沒有運營經驗的人,有時具備其他行業思維的人,可以帶來創新點子,反而不會被已有的互聯網慣性思維禁锢。

做運營迷茫了,要不要轉産品?

要不要轉産品,大多數運營恐怕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4年前,我也問過自己,我的觀點是運營挺好,做得越久越覺得有意思,同時我堅信運營未來的發展趨勢。這裡想說如何做選擇“漁”的思路,關于要釣什麼樣的魚,希望看完以下内容,你可以找到答案。

有這麼一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産品是生孩子的,運營是養孩子的,然而現實情況是當媽的生了孩子也得管養,當爹的沒直接生孩子,但也參與其中,需要共同養孩子。舉這個例子想必你們也能感受到産品跟運營的界限并不能完全的割裂來看,本質上都是給公司創造價值,實現路徑有差異而已。

二者在細節方面還是有差異,我羅列了幾個:

互聯網運營要懂的東西(互聯網運營人10問)3

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在問産品跟運營哪個更有前(錢)途。先說錢途,我還堅定我的判斷,運營做得好更有錢途,為什麼這麼說呢,運營的價值體現在資源整合,四兩撥千斤,讓本來花錢的事情可以不花錢,讓本來可以花100的事情花50,這是給公司省錢;除此之外是給公司賺錢,我們會發現銷售在任何時代都不會被淘汰,縱觀中國曆史上下五千年,有商賈以來就有“銷售”的影子,他們能直接帶來訂單收益,類比到運營身上也是如此,能給公司賺錢的運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運營核心競争力的體現。前途方面,隻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成為行業裡的專家就有前途。

我從運營的角度來看産品經理,梳理産品跟運營的一些差異供各位做輔助參考。

産品經理重邏輯思維,是把想法實現的人,将可用性的産品呈現給用戶。産品經理常用的工具軟件Axure、sketch,梳理邏輯的Visio、X-mind,除了基礎工具,産品經理有一套标準化的方法論,設計産品的框架,交互都有規範以及流程。比如說規劃立項、需求開發、上線運營,根據項目不同的階段,産品經理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流程,相對比較清晰。

運營經理重策略思維,通過産品把用戶引來,引導用戶完成一系列的動作。除了活動運營有SOP之外,運營沒有标準流程規範文檔,就連方法論也是百花齊放,使用工具、方法看似大同小異,但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關鍵還是看操盤者的運營策略。表面看到的運營方法,在運營策略及底層邏輯上可能大不一樣,隻看皮毛,就是“東施效颦”,所以運營還是需要打磨出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越垂直越具有核心競争力。總之,相比産品經理而言,運營沒有通用标準,言之有理的就是“方法論”,能逮到耗子的就是好運營喵。

做個小結,如何選擇運營跟産品哪個更适合你,我整理了一個思路:

1. 挖掘自身性格特點,了解自己的優勢及興趣;

2. 明确産品與運營的差異,想清楚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3. 找相關崗位的人聊,了解不同行業及在不同公司該崗位的實際情況;

4. 做好專業知識的準備,人脈準備,找好時機轉崗。在公司内部轉崗是最好的了,如果外部轉,看人脈資源及運氣。

總之,無論是做産品還是運營,都會面臨迷茫階段,如果想通過轉崗就能把職業規劃想明白,這個邏輯順序是颠倒的,應該先明确知道自己的優勢并清楚職業規劃再去判斷轉崗與否。

大or小公司有什麼差異性,如何選擇?

這個問題是被問頻次比較多的了,個人觀點,建議剛畢業的學生争取進大企業,待3年左右,把基本功打紮實了然後跳出來去創業公司,感受一下沒有資源,一切要從0開始做到1,有了從0到1的經驗,再綜合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标,家庭感情因素等,選擇是再去大公司沉澱晉升還是拉夥伴創業做事情。

此處,我僅從自己待過的上市、外資、創業公司這3種類型公司的感受,整理分析供各位參考。

互聯網運營要懂的東西(互聯網運營人10問)4

(以上僅為個别公司情況分析,不代表全類型公司)

1. 崗位職責,上市、外資公司的崗位職責相對明确,崗位很細分,運營可以拆分出多個類型,比如說活動運營,就是主要做營銷活動,跟促銷相關的一系列活動運營的工作;用戶運營則是搭建用戶體系,分析用戶畫像做精細化運營;産品運營則是連接産品與業務之間的紐帶,用運營思維去解決産品問題。創業公司崗位職責相對模糊,一個JD包含多個職能,相對偏向全棧運營,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要具備一定的技能。比如說JD是産品運營,其實這一個崗位身兼運營、商務、渠道的職能,需要是一個全面手,另外要是有點資源就更好了,這是創業公司最喜歡要的運營,能者多勞還可以貢獻資源。

2. 工作流程,上市公司以及外企有相對規範的流程,比如說立項、執行、結項等都有一套明确的流程,跨部門協作流程,數據提取流程等等。公司均有郵件文化,項目管理大多使用JIRA、Conference這樣的辦公軟件,周/月/季度/年度都需要彙報,OKR拆解,運營策略制定。創業公司追求的是短平快,從決策到項目上線,老闆召集開會确定事情、目标,各組分工基本上就可以開幹了。項目上線、疊代都很快,所謂的流程就是沒啥流程,讓各部門都知道要幹啥事,啥時候上線,最後達成什麼目标就行。

3. 福利待遇,福利待遇外企(美資)相對要好一些,上市公司也不錯,節日禮物、生日禮物、下午茶都相對高大上一些,此外還有不定期的出國團建,周邊遊福利;五險一金上市公司、外資都是按工資的全額基數繳納,還會給員工繳納額外商業保險,7險1金也很常見。創業公司相對要弱一些,有些公司不太注重人文關懷這一方面,五險一金也是按照當地的最低基數,或按照協議的基數,不按全額繳納。創業公司對員工的福利待遇完全是因創始人而異,由老闆的風格決定,不乏也有很多nice的創業公司。

4. 人際關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心懷“擁抱變化”的心态,在任何公司都不會覺得有大問題。這幾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公司内部的人際關系跟公司的類型沒有關聯性,跟人數多少也沒有直接的關系。上市公司人際關系未必比創業公司複雜。人際關系這個包含很多因素,公司文化,老闆風格,直接領導的風格,團隊的成員等等。個人認為培養自身的雙商——情商、職商,比顧慮複雜的人際關系要實際的多。

5. 其他, 個人品牌方面,已有品牌知名度的公司,無形中給員工也打了一個品牌标簽,比如說阿裡巴巴、騰訊、新美大、今日頭條……這些公司的員工,出來拿着名片、戴着工牌,就有一種品牌感。資源方面,在一些知名的公司,資源會來找你,然而在創業公司就是你找資源,想盡一切辦法抱大腿。其他的,比如說阿裡的員工在杭州買房的優惠政策;外資公司每年會送優秀員工去公司美國總部考察,普通員工辦理美國簽證也相對容易……

其實,不管是在什麼樣的公司隻要找準自己的核心價值,認清楚自身定位,在任何一個公司都可以過得很好,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想明白自己要什麼最關鍵!

35歲之後的運營都在做什麼?

在知乎搜索 “35歲”,這個話題共有1999人關注,782個問題,大多标題,看了就讓人焦慮——《比高房價更可怕的是:35歲以後你還能幹啥?中年危機,如何自救?》、《35歲我們該何去何從》、《對不起,我們不招35歲的人》,大部分人焦慮的是:35歲的時候公司裁員怎麼辦,加班比不過二十幾歲的小年輕,薪資還比人家高好多倍,又沒有什麼核心競争力,降薪幹執行不願意,漲薪乏力,想跳槽,發現領導比自己年輕。回頭看看每月要還8000房貸,3000車貸,孩子的學費,輔導班的費用,節假日還想出去旅行……

說得殘忍一些,你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車貸,跟公司雇傭你、給你高薪沒有必然聯系。老闆雇傭員工,隻看員工為公司現在及未來能産出多少價值。所以,如果不能産出與薪資同等的價值,必然會被企業主淘汰,35歲後就業處境尴尬。20幾歲,對自己狠一點,30歲就不會迷茫,30歲對自己狠一點,35歲就不會迷茫。古人雲,四十而不惑,有中年危機,隻能說該對自己狠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回歸到這個問題我先來說說我身邊35歲的人都在幹嘛。

第一種,做到公司高管,事業穩中有升,家庭穩定,在當前公司已經待了3年以上或者更久,有一定的根基,同時自己也在讀MBA,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提升認知,一方面照顧家庭,生活工作都還協調的不錯;

第二種,創業者,自己當老闆,朋友圈裡光鮮亮麗,實際上遇到問題各種苦逼,有個朋友前陣子跟我說,生物鐘好像回到了高考,12點左右睡5點起。也有一些是兩三點睡早晨六七點起的,每天都在馬不停蹄的工作,偶爾休息也是陪家裡人;

第三種,中層員工,多年未晉升或多年未漲薪。大多數有家庭有孩子,倆人或一方在北京賺錢,孩子在老家上學,不敢輕易換工作,沒有副業支撐;相比之下,有些人也是中層員工,但是自己有副業,比如說出去講課、撰稿、攝影等等,他們對工作沒有強依賴性;

第四種,待業,這其中一部分是全職媽媽,由于要生孩子的原因,離開了職場,24小時在家帶孩子,偶爾做做微商,别問我為什麼知道,今年一年,我的朋友圈微商的數量驟增。還有一部分是暫時找不到工作待業,這些大多是3個月或者6個月沒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

以上這幾種不難判斷,創業者一般不存在失業,他們每天都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剩下的就是普适性焦慮人群。首先聲明,我是一個積極的樂觀主義者,曾經也焦慮過,痛苦掙紮了一陣子終于想明白,即使最不濟的結果,都可以接受,除此之外都是好結果。其實不僅運營有中年危機,任何一個崗位都有,35歲能在哪兒幹啥,如果要是讓我指明路的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早做準備。

  1. 找到除工作之外可以賺錢的營生,不把工資當成唯一獲取經濟來源的渠道;
  2. 積累人脈資源,這裡的人脈是指,去掉所有标簽(公司、title),還願意給你資源給你錢支持你的人;
  3. 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踏踏實實的積累相關技能,堅持做下去。

沒有焦慮的年紀,隻有焦慮的人,溫水煮青蛙的故事都聽過,但大多數人都享受溫水的舒适及安逸,直到快被燙死了才反省,是不是晚了一點兒呢?與其害怕被淘汰,害怕沒有工作,為什麼不未雨綢缪,早一點脫離舒适區,讓自己更值錢比害怕自己不值錢要有意義!

企業招人具體看哪些方面?

企業性質不同用人要求會有不同,但一般會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一般關注之前所擔任的崗位與目前所要招聘的崗位匹配度,專業知識、專業深度、組織規模等;社招時,企業一般會關注職業穩定性、之前所服務企業的性質、業務類型、規模等;除此之外人力資源還會從以下幾個緯度看:

1. 學曆方面,主要有行業或崗位之分,高科技或互聯網行業對學曆要求基本上是統招本科以上,規模、實力強的公司逐漸以研究生為主了,但對于985/211院校的本科生仍然有優勢;普通崗位對學曆的要求相對沒那麼高,但不同類型的公司都會有差别,無法一概而論;

2. 年齡方面,主要針對社招或具體崗位,在一線城市男性40歲、女性35歲是職業發展的瓶頸,尤其是在跳槽時不占優勢,當然少數職位高的人除外(這類人在金字塔頂畢竟是少數);文職普通類崗位一般不會考慮30歲以上的人員,如果30歲以上的人還在關注普通文職崗位,那這類人的職業發展與定位應該是比較模糊的;

3. 性别方面,針對崗位性質而言,有些公司研發類的崗位招聘時以男性為主,企業主要考量是加班與工作強度;另外還有就是文員這類的崗位一般不會考慮男性,多以女性為主;

4. 工作經驗方面,無論是校招或社招個人經曆都是企業參考的因素,校招時企業一般比較關注學生的社會實踐方面的收獲(比如在某項社會實踐讓我明白了什麼道理,這些最好個人的真實體會,如果不是個人體會僅僅是聽别人說的,一般面試官能聽的出),還有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大賽獲獎,這都是企業比較感興趣的;

總結

由于篇幅原因,這篇内容整理出5個問題的答案,下一篇會繼續回答剩下的5個問題。

最後,說些遊離問題,但是又跟以上問題有相關性的内容。去年離開北京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芃哥說的——你堅持做得最久的一件事是什麼?當時對我來說貌似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沒啥是堅持做得最久的事。來上海後我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去年年底機緣巧合認識了幾個自律到令我發指的朋友,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從而也不再迷茫。經過深思熟慮後,我跟大家說,今年挺重要的,我想做點事情,于是就有了“簡法運營”,簡法運營走過了第一個100天,下一個100天,1000天,10000天……我會堅持做下去,做簡法與做減法并存。

那麼,你堅持做得最久的一件事是什麼?

作者:王妍霏,一個有态度的碼字民工,8年互聯網資深運營;公号“簡法運營”(JFoperation)

本文由 @王妍霏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