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懂《桃花源記》就得先讀懂陶淵明,要讀懂陶淵明就得先明白老莊之道!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谥“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陶淵明人生經曆: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隐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隐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八歲喪父,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裡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閑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于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
一年後因母喪回浔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着“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将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将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雲:“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蕩于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隐生活,直至生命結束。
此時的陶淵明,是政治态度趨于明确的時期,思想上也是趨于成熟的時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去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隻是心的投入,此時卻是身與心的全面參與,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從陶淵明的人生經曆和曆往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深受老莊之道影響。在思想上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從開始的向往自然之道一步一步的去嘗試,去融入,到最後确底的歸隐田園。當時的文人,對待現實普遍的有兩種選擇,要麼徹底對“入世”絕望,選擇“出世”;要麼始終對“入世”耿耿于懷,心力憔悴,郁郁而終。對晚期的陶淵明來說,他是真的放下了,而且放下之後沒有再想起,陶淵明也真的在桃花源中獲得了思想上的片刻安甯和陶醉。
陶淵明七十一歲時,作了流傳後世的《桃花源記并詩》。在這首詩裡他用平實白描的筆調通過對桃花源的安甯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向世人表白了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大概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武陵一位捕魚為生的人,有一次陰差陽錯進了一個山洞,山洞後面居然有許多人在生活。這些人的先人,為避免秦時戰争,逃入此地,與世隔絕了幾百年。他們相敬如賓,熱情好客,仿佛神仙一般。後來漁人出洞,處處留下記号。回來後,漁人告知了當地太守,然後順原路去找,卻終究沒能找到。
後來還有幾位名人也去找,但不是找不到就是病死,于是逐漸被人遺忘了。
他在寫這篇曠世名詩時,已經成為當時當地出類拔萃的名士,與另兩位隐士周續和劉遺民合稱為“浔陽三隐”,包括州刺史以下的各位名流顯貴終日造訪不絕于途。
俗世的紛擾依舊無法避免,又怎能獲得内心的安甯。莊周的“逍遙”,老莊的“大自在”又從何處尋覓!
莊子~陶淵明,何其像也!
七十一歲的陶淵明其思想已經趨于大成,其老莊之道的影響也已經深入内心。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淵明說:“死去何所道,拖體同山阿”。“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莊子說:“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死生存亡,窮達貧富”。淵明說:“結焉安其業,所樂非窮通”。“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莊子說:“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淵明說:“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莊子說:“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淵明說:“樂無委分,以至百年”。“将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處請故耶”。莊子說:“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淵明說:“卿且憑化遷”。“遷化或夷險,肆志無窟窿”。由上可知,陶淵明順應自然的思想主要來自于莊周。這種順應自然的思想表現出來,其理想的狀态便是桃源社會。在那裡,人們自己耕種,沒有各級官府來監督管理,沒有稅收,甚至連曆法也不用,因為沒有必要。人們隻需根據大自然的運轉,順其自然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在桃源裡,沒有智巧,混沌之中已然返璞歸真,因而不會有狡詐與争鬥,所以安甯祥和。總之,這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最後再來看《桃花源記》,陶淵明到底想寫些什麼?
以下純屬個人感悟,如有偏頗,望一笑了之!
桃花源記~莊周夢蝶,何其像也!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漁夫告密而終不可尋、名人重尋而不可得四段故事。
“溪行捕魚”代表着淵明追索自然之路,以期内心的大自在,但這條路是如此的坎坷不平,但貫穿了淵明的一生。“桃源仙境”是追索的過程中在淵明内心中已經勾畫了自己的理想港灣,這處港灣是如此的契合老莊的自然之道,讓自己内心充滿了雀躍,充滿了安甯,那就是容納陶淵明“大自在”之所,那裡就是返璞歸真。“漁夫告密而終不可尋”就是隐喻,漁人是惡念,官府是世俗,充滿惡念的世俗想侵擾自己内心的理想國度而不得門入。那是仙境,那是“大自在”之所,凡夫俗念豈可進入。“名人重尋而不可得”何嘗不是淵明内心的遺憾,桃花源的國度是充滿自然之道的,那是陶淵明畢生追尋的方向。雖然内心中已經明悟,那道門是如此的近在眼前,垂手可得,可依然心緒難甯,始終隻見其門而不得入之。“莊周夢蝶,蝶夢莊周”,桃花源何嘗不是陶淵明的那隻蝶。
蝶是什麼?蝶是自然!蝶是返璞歸真!莊周已得大自在,可以和蝶融合,可以共存。而淵明的那隻蝶卻始終隻存與自己内心深處,淵明希望那隻蝶停在自己掌心,而蝶始終翩翩起舞,讓淵明就那麼看着,确無停駐之意,内心的安甯卻沒有尋到自己的“大自在”,“返璞歸真”的路又在何方!
最後總結:
陶淵明活在世俗之中,卻想超脫世俗,做個方外之人,不想被禮教束縛,談何容易。
故事中或許是漁人的南柯一夢,或許是他杜撰,又或許是神鬼之事,不管哪一種,都無法避免桃花源的世間不可尋。
内心之中,何嘗又不是效仿莊周的夢蝶。但陶淵明不是莊周,滾滾紅塵之中,追尋的“大自在”卻終不可得。
陶淵明以實寫虛,隻是期盼亂世之中,能夠過上與世無争的美好生活,獲得莊周的逍遙,但這終究不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