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俗語諧音

俗語諧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5 05:02:07

【語言論壇】

化直露為含蓄,避粗俗而典雅

讨喜的諧音

作者:尹潔(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副教授)

出行掃碼、返程上報已成為人們生活的日常。“吉祥碼”“安康碼”“京心相助”等防疫健康信息查詢和報送平台已被大家熟知。“吉祥碼”是吉林省健康碼,“安康碼”是安徽省健康碼,“京心相助”是返京人員疫情防控報到平台。這些命名,都是利用語言的諧音,人為地加以創意而賦予新的寓意。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同音詞,為什麼單是漢語中的諧音會如此廣泛地存在,從古至今一直受到青睐?可以說,這與漢語的特點以及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密切相關。

語言崇拜

語言具有依賴客觀實際,并且稱謂客觀實際的特點。“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墨子·經說上》),“名者,實之賓也”(《莊子·逍遙遊》)。因為有了語言,才讓這個世界變得可以言說,可以把握,讓渾沌的世界變得清晰和光明。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的命名來源于天地,所名之音雖不同,卻能夠通達上天的旨意,對世界具有全面的稱謂和顯現功能。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有言:“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為名号之大義也。”“名号異聲而同本,皆鳴号而達天意者也。”

既然語言能夠參通天地,先民便對語言産生了一種

神秘的畏懼與崇拜心理。他們相信語言具有超自然的威力,能夠影響和改變自然、社會和人的命運。并且,他們還将語言的這種威力視同現實的效力,即語言不僅可以直接作用于任何客觀存在,而且作用于語言上的力量等同于作用于語言所稱謂的客觀存在。原始巫術中的咒語、姓名避諱等,都是古人語言崇拜的體現。特别是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人們對“利”或“害”表現出更強的敏感度,将指向“利”或“害”的語言符号等同于“利”“害”本身,即使是聽感的相似對“利”“害”也同樣可及。于是,人們借助于對語音的支配,達到操控語言所指稱事物的目的,使人事活動朝着主觀意願的方向發展。

民俗事象中的諸多諧音祈福或諧音禁忌,正是語言崇拜在文化生活中的留存。比如,倒貼“福”字,用同音的“倒”,從聽覺感知上将“福到了”的美好期待加以外化。親人間、愛人間吃梨忌分食,也是用語音禁忌體現人們在情感上對“分離”的規避。

同聲相應

古人認為事物的“聲”和“氣”之間能産生相互感應和溝通,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乾》)。同樣的聲音能産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基于這樣的“相同”才能讓不同的物象相通。而這樣的溝通和交流又是自然而然、不期而遇的。随機性、偶然性、不可預測性同樣是“同聲相應”的題中應有之義。

“同聲”的“聲”即聲音,也可以指語音,即事物命名的各種語音形式。在跳躍的、發散性思維的促動下,同樣的語音外殼可以包蘊不同的意義内核。然而在特定環境下,本音與諧音之間卻建立起較為穩固的關系。比如,蘋—平(平安幸福)、柿—事(事事如意)。在年畫、剪紙、雕塑等藝術形式中,更将此展現得淋漓盡緻。“魚戲蓮葉圖”暗含“連年有餘”,五隻蝙蝠從天而降的圖案象征“五福臨門”,猴子騎馬的雕塑寓意“馬上封侯”,等等。

俗語諧音(讨喜的諧音)1

魚戲蓮葉間林芳繪

從“同聲相應”來說,隻要音同音近,就能發生相互作用,就有互諧的可能。雖然聲音的相同、相近是容易遵循的必要條件,但是諧音的兩者之間那種隐微關系卻是難以把握的。同音事物種類紛繁,漢語同音字詞比比皆是,如何諧得巧妙,切合得自然,做到“物雖胡越,合則肝膽”,則需要智慧和體悟的參與。否則,如現在網絡上時見的“諧音梗”,為諧音而生拉硬湊,除了一笑了然,并無意趣。

神與物遊

漢語的基本音節結構不多,隻有400個左右,加上四聲的差别,也就1600多個,除去空缺,大概1300個可用音節。以有限的音節構成無限量的詞語,勢必會産生大量的同音詞(或語素)。因此,如何利用同音生成諧音辭格,如何在諧音與本音之間形成人們心之所想與物象及其語音的融會貫通,達到心與物會、物與神遊?除了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的不斷演繹,更與中華民族“思接千載”“視通萬裡”,習慣聯想、善于比附的思維習慣有關。

諧音象征符号本身對人們的期願并無直接的指向性,但是在語音關聯之下,借助聯想的加工,将語義跨度大的物象聯系起來,創造出不少具有曆史淵源或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詞、圖畫、意象、行為。比如,船家忌“住”,故将“箸”改為“筷”;廣東人忌“折”喜“利”,故稱“豬舌”為“豬脷”;剪紙、繪畫中喜用喜鵲立在梅樹上的圖案,象征“喜上眉梢”;石榴因其多籽兒(多子)的特點,成為送給新婚夫妻的佳禮;正月初一人們上山撿柴,期盼着來年能“登高抱财”。

俗語諧音(讨喜的諧音)2

喜鵲登梅報吉祥彭建華繪

不過,這些通過聯想而産生的諧音,并非天馬行空地随意關聯,而需要建立在對物象全面細緻的觀察和認識的基礎上,将形象的直覺、感觀的經驗和有意味的形式融合後,甄選得來,或者關聯其外形,或者攝取其内涵,做到主客觀相結合。

文隐深蔚

中華民族具有含蓄、内斂的審美追求,在文學藝術上也崇尚“文隐深蔚,餘味曲包”(《文心雕龍·隐秀》)。人們會把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蘊含在語言深處,講究言外之意,重在義生文外。漢語諧音藝術正好體現了這種含蓄、内斂的審美意趣。比如,詩詞中以“晴”諧“情”,以“絲”諧“思”,以“蓮”諧“憐”等。尤其是對“利”“害”“吉”“兇”等事關生存狀态與未來發展的大事,更需謹言慎行。

通過諧音,可以将看似無關的物象聯系起來,間接、委婉地表達某種期願,滿足人們的交際或表達需要。比如傳統婚禮中的紅棗、花生、桂圓、蓮子蘊含對新婚夫婦“早生貴子”的祝福;家長們為赴考學子準備糕點和粽子,取“糕”“粽”之音,祈“金榜高中”之願;年節時打碎杯盤,一句“碎碎(歲歲)平安”可以化解不少尴尬與不安。

可見,諧音不失為一種化直露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絕妙方式。所諧之音虛實相生,可以達到隐秀蘊藉、内外和諧的表意效果。不僅如此,所諧物象間的陌生感,更平添了幾分幽默與谑趣。

正如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說:“每一種語言本身都是一種集體的表達藝術,其中隐藏着一些審美的因素——語音的、節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語言全部共有的。”漢語諧音文化,就是通過支配漢語字詞的讀音,進而支配它們所代表的事物,借由以實現心之所向。它将“聲”與“形”、“聲”與“心”巧妙地融為一體,成為中華民族别具特色的語言文化。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5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