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理解性默寫:1.文中表明“我”不會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2.文中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苟得也”強調“生命”固然重要,但若遇到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如“義”),我是不會苟且偷生的。
3.文中用“萬鐘則不辨禮儀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兩句來表明對待“萬鐘”的标準與态度。
4.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說高遠的心靈境界并非賢德之人所獨有,隻是賢德之人能夠一直保持這種心境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孟子闡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句子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6.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7.文中與“嗟來之食”意思相一緻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8.《魚我所欲也》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裡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裡不敢易也,豈直五百裡哉?”
秦王怫(fú)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頭搶(qiāng)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要(yāo)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裡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理解性默寫:1.當秦王想要以換地設置騙局時,安陵君就用“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加以回絕。
2.秦王所說的天子之怒的表現是: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3.唐雎勇敢機智地用“士之怒”來跟秦王的“天子之怒”進行針鋒相對的鬥争“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有兩處對秦王神态的描寫,第一處是“秦王怫然怒”,第二處是“秦王色撓”,着充分說明唐雎鬥争的結果。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背誦前兩段)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yè)然若神人;餘則缊(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餘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wèi),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谒(yè)餘,撰長書以為贽(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将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诋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理解性默寫:1.表明“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的句子: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寫出太學生讀書學習環境之優越的句子:縣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有司業、博士為之師。
3.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4.為什麼作者在衆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慕豔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5.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勤”的句子: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6.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艱”的句子: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
7.贊揚馬君則善學的句子:流輩甚稱其賢。
曹刿論戰/《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将戰,曹刿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齊人三鼓。刿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理解性默寫:1.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能體現魯莊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交戰過程中利于反攻的時機是“彼竭我盈”之時,利于追擊的時機是“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之時。
3.曹刿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的理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4.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刿“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忠之屬也。
5.曹刿沖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6.曹刿在對戰争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吾視其辄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7.體現曹刿主動參與國家大事的句子是:公将戰,曹刿請見。
8.體現齊魯戰争是一場正義的戰争的句子是:十年春,齊師伐我。
9.曹刿闡述勇氣在戰争中的作用的句子是: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0.曹刿不讓魯莊公追擊齊軍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鄒忌諷齊王納谏/《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複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裡,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谏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cháo),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谏,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jiàn)進;期(jī)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理解性默寫:1.齊威王發布懸賞求谏的政令後,廣開言路,一開始就有“群臣進谏,門庭若市”的好局面。
2.齊威王獎賞進谏的政令下達滿一年之後,表明齊國政治日益清明,從而達到“戰勝于朝廷”的目的句子是:雖欲言,無可進者。
3.鄒忌在會見徐公後,經過冷靜的思考悟出了客人謬贊自己的原因是: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鄒忌入朝諷谏齊威王,認為齊威王被大臣和國内的人蒙蔽得很厲害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5.直接描寫鄒忌相貌的句子是: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6.寫齊王受鄒忌啟發,用懸賞的方法廣泛征求臣民意見,并提出受下賞的情況的句子是: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
7.寫鄒忌經過思索,找出妻子認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陳涉世家/司馬遷(不要求背誦)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辍耕之壟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闾(zhé)左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háng),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将,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衆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蔔。蔔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蔔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衆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将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尉果笞廣。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将相甯(nìng)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将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将兵徇蕲以東。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谯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号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将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jì),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号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出師表/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bì)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xíng)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huán)、靈也。侍中、尚書、長(zhǎng)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鈍,攘(rǎng)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诹(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理解性默寫:1.在《出師表》的開頭,諸葛亮向後主指出,先帝劉備過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之時。
2.諸葛亮勸劉禅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标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顯示劉禅公正嚴明的治理要“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一緻。
4.寫自己在劉備“三顧茅廬”前躬耕南陽時的心态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5.諸葛亮給劉禅關于用人的建議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6.寫諸葛亮在艱難時期承當重任的句子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7.一開篇就說明蜀國開國不順的政治形勢的一句是: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8.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其中國内有利的主觀條件是: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9.諸葛亮認為劉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商量宮中大小事情,然後實施,可以達到的效果是: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10.諸葛亮認為侍衛之臣和忠志之士毫不懈怠,奮不顧身的原因是: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11.諸葛亮認為,劉禅如果跟将軍向寵商讨軍隊中的事情,就會有“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的穩定局面。
12.諸葛亮認為南方平定,兵員裝備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将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恢複漢朝基業,回到舊都。
13.諸葛亮希望劉禅能自行謀劃,“以咨诹善道,察納雅言”,深切追念先主臨終留下的教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