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針,曾經是每個80、90後的童年噩夢。
所謂“屁股針”是指臀部肌肉注射,如今這種風靡一時的打針方式很少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打在血管裡的“靜脈注射”。
小時候經常打的“屁股針”,為什麼現在變少了?《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解析不同注射方式對疾病的影響。
受訪專家
應急總醫院腫瘤内科副主任護師 孔令煜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主管藥師 馮煥村
曾經流行的屁股針為何少了?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
肌肉注射,是一種保守而安全的注射方式。肌肉吸收速度比靜脈慢很多,可以有效減輕過敏反應。
為什麼現在打針都在胳膊上,“屁股針”幾乎見不到了?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01
屁股針要突破厚達3厘米左右的皮膚和脂肪組織,才能到達肌肉。
屁股上血管和神經非常豐富,每次打完針之後不少患者都覺得半邊屁股又麻又痛。
避免傷害到神經
02
屁股内側有一根坐骨神經,如果打屁股針的技術不成熟或者方法不對,可能刺激到坐骨神經,造成神經損傷,甚至影響到走路。
保護患者隐私
03
打“屁股針”要脫褲子,在一些相對不私密的公共注射室,患者隐私面臨挑戰。
藥物劑型的變化
04
當年一些必須通過肌肉注射的藥物被淘汰;部分青黴素類藥物,被各種頭孢替代。頭孢的安全性高于青黴素,因此沒有必要肌肉注射。
雖然随着時代的發展,“屁股針”已經退到了次要地位,但它并不會消失。
在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以及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等情況下,肌肉注射仍不可或缺。
不同注射方式對疾病的影響
臨床中,根據不同藥物性質及作用要求,需選擇不同注射方式。
基礎的護理操作中,按藥物注入部位由淺入深可分為:皮内注射、靜脈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
從左到右分别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前臂内側
皮内注射是将少量無菌藥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多選擇在前臂内側,常用于各種藥物過敏試驗,以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
該部位神經末梢豐富,注射時痛感較強。
靜脈注射:手、手臂、腿、腳上
如果藥物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或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但需快速發揮藥效時,臨床會選擇靜脈注射,也就是自靜脈注入藥液,多用于輸液或輸血、靜脈營養治療和急救。
皮下注射:上臂三角肌下緣
皮下注射是穿透皮膚,将少量無菌藥液注入皮下組織,主要用于注射小劑量藥物。
不能或不宜口服給藥,但需在一定時間内發揮藥效的藥物,比如胰島素、腎上腺素,可采取這種方式。
疫苗接種也多選擇皮下注射,多是在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外側。
肌肉注射:上臂三角肌、臀大肌
肌肉注射是将藥液注入肌肉組織,藥物溶于組織液後進入血管,短時間便可進入體循環,流至全身及病竈。
目前,肌肉注射主要是疫苗接種,多數會推薦在上臂三角肌,以及有些兒童時期的大腿肌肉注射。
另外,在不宜或不能作靜脈注射,但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發揮療效,或注射刺激性較強、藥量較大的藥物時,可選擇肌肉注射。多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和大血管較遠的部位,以臀大肌最為常用。
盲目輸液存在4種風險
如今,“屁股針”逐漸被靜脈注射所取代。不少人出現頭痛腦熱,首先想到的是去醫院輸個液。事實上,輸液的風險很多人不知道。
1
更易過敏
口服藥時,藥物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液,一些可能引起過敏的雜質在消化道裡就被分解掉了。
靜脈滴注有侵入性、創傷性,藥物通過針管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更快更猛地造成發燒、皮炎、皮疹等不良反應。
2
增加感染風險
輸液過程中,需要刺破血管,向其輸入本不屬于人體的藥物。
因此,如果輸液器具在生産和儲藏過程中受到污染,或者輸液部位的皮膚沒有經過完全消毒,或者配藥的時候操作不規範,輸液的過程可能讓病毒、病菌進入人體。
3
堵塞微小血管
血管輸液的藥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并且注射劑和輸注器材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準。
如果它們堵在細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4
老人更易出問題
輸液時,藥品沒經過人體天然屏障過濾直接進入血管,藥物毒副作用也會直接作用于髒器。
老年人器官功能減弱,特别是肝腎功能減退,血管彈性變脆,藥物敏感性升高等,更易引起不良反應。
雖然輸液存在一些風險,但以下三種情況下需使用靜脈輸液:
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如果體溫不到38.5℃,可通過多喝水、溫水擦浴等物理方法緩解。體溫高于38.5℃可口服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一般不需要輸液。▲
本期編輯:劉雲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