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向來注重過年,更注重親情,過年走親戚便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親戚雖然是親戚,但有生、熟、新、老之分,親戚有了區分,在走親戚上便有了講究。
馮君| © 撰文
西瓜| © 版式
01
生親戚不算真正的親戚
▼
生親戚是兩家兒女剛訂了親,還不是真正的親戚。
在過去,男女雙方訂了親,平時不怎麼走動,但過年時男方拿着禮物去拜望未來的嶽家,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經濟普遍低下,有兒子訂過婚的人家,一進入臘月就開始籌備計劃了:趁集會時,未來的婆母千挑萬選買上兩塊衣料或兩件衣服,那是兒子拿去為未來兒媳準備的節禮;再買些幹禮,走親戚的當天,還要再買兩隻新鮮的道口燒雞。
走生親戚一般在臘月二十前後的晚上。母親讓兒子早早吃過晚飯,趁天還不黑,便催促兒子帶着鼓鼓的大提包去女方家,并一再囑咐兒子,不要喝多。
講究的女方父母會簡單安排個“酒攤兒”招待小後生,做上幾個下酒菜,由父兄陪着唠唠,略略喝上幾杯。這個“酒攤兒”不白喝,是女方父兄考察未來姑爺家風、個人修養的“鴻門宴”。
女方的母親趁便看看男方帶的禮包,斟酌着留下哪些禮品,這叫折禮。在這些禮物中,女方父母最在乎的是燒雞。燒雞是我們滑縣的特産,女方父母從男方是否能帶燒雞來,基本可以判斷出未來親家家底的厚薄。
女方家折禮也大有講究。先把衣料留下,燒雞折一隻,再象征性地把幹禮拿出一盒,也會把自家的禮物給男方壓在包裡一起帶回去,禮包基本還是滿的。
女方從男方帶的禮品中衡量着男方;男方家長從折禮上也能判斷出未來親家的處事方式和對待錢财的态度。但男方最害怕不折禮,女兒不讓見不說,禮也不折,讓男方把禮物原封不動帶回去。
走生親戚碰了壁,男方便去找媒人,過了年,是退婚還是繼續保留婚約,自有媒人在兩家跑腿說合。
02
最隆重的是走新親戚
▼
結婚第一年剛建立起的姻親,是新親戚。
男女雙方結了婚,便有了雙重父母。嶽父嶽母千辛萬苦把女兒恩養了二十來年,一旦長大成人,能為家庭做些貢獻了,一朝結了婚,便成了夫家的人,日後為夫家興家旺業,生兒育女,侍奉公婆。從這些來講,妻子的父母對男人恩重如嶽。
新人初一在自家過,大年初二新女婿拜望嶽父母天經地義。剛當婆母的女人對兒子第一次作為新女婿走親戚,自然不敢輕視。
初二一大早,她便根據自家的條件,用兩個或四個方形的木食盒,裝上幹禮、空心挂面、油炸馓子、肉方等,用紅綢把食盒交叉十字系上,然後再用繩固定在兒子的自行車後座上,鄭重交代兒子酒别多喝,送小兩口出門。
不等新女婿進門,女方父母就安排叔伯或兄弟在村口迎新客了。迎着新客,便把新女婿的自行車接了,一路領着新女婿,穿街過巷,遇見年齡大的長者介紹着“這是某某(姑娘的名字)介、這是恁某某爺(奶)”,向雙方介紹着各自的身份。
新女婿一邊喊着稱謂,一邊讓煙、拿糖。走一道街,介紹一道街,直到嶽父的家門口。嶽家對新女婿頭一年上門走親戚,會隆重招待。
邀來本家的叔、伯來陪新客,姑娘的兄嫂也把走親戚推遲到了初三,專門在家招待自己的妹夫;嬸子、大娘也被邀來幫着嫂子下廚,做上幾熱幾涼、幾葷幾素,烹蒸煎炒一大桌專門招待新姑爺。
酒、菜吃好了,還要來上一碗餃子。主家、陪客的餃子是餃子,姑爺吃的餃子是專門包、另鍋下的。
愛熱鬧的嫂子們會單包一碗辣椒或粗鹽做餡的餃子,做給這新女婿。在陪客的禮讓中,實誠的新女婿端碗就吃,一口咬下去,便辣得、鹹得叫苦不叠;機靈的新女婿看見餃子端過來,眼錯不見地和鄰座的陪客換了碗,以至于不知底裡的陪客吃到辣餃子或鹹餃子,在衆人的哄笑聲中出了相……
03
直接稱呼的是實在親戚
▼
男人直接稱呼嶽父母為親戚,這是實在的親戚。
閨女回娘家,當然在大年初二,至多在初三。閨女結婚已有年,大都分家另過,家裡有什麼拿什麼。初二一大早,收拾一下,便和男人攜兒帶女、帶着大包的禮物去看爹娘。
鄉間的土路上,南來北往不間斷地走着走親戚的人,村中的街桶裡更是熙熙攘攘滿是走親戚的人。爹娘吃過早飯,也早早站在或坐在自家的門口,迎接着女兒女婿和外孫們的到來。
記得小時候每到初二那天,母親的祖母、我的曾外祖母總是坐在門口的大槐樹下,熱切地等待着我們的到來。
小孩子眼尖,腿腳快,總是在母親和街裡的嬸子大娘打招呼時便飛跑到曾外祖母的身邊,她已經從凳子上站起了身,張着沒牙的嘴笑呵呵地伸手拉過我們,從偏襟的大褂兜裡掏出核桃一一放到我們小手裡。
等母親也走近了,她喊着曾外祖母,攙着曾外祖母的胳膊往家走,姥爺聽見說話聲,會從家裡走出來,一邊招呼着我們,一邊忙着搓來兩簸箕的玉米芯或掐來一大掐的花柴讓烤火。
不到中午,姥爺就幫着母親和姨母蒸熱菜、切涼菜,做好滿滿一大桌,招待父親和姨夫們吃菜、喝酒,蓋着用谷草杆和高粱篾編成帽子一樣的地鍋裡,還有一鍋熱騰騰的熬菜和熱馍再招待喝過酒的男人們。
姥娘家的院子裡、胡同裡,盛滿了我們一群表兄妹“咚咚”的腳步聲和吵鬧聲。
有女兒的人家,初二這天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人是害怕冷清的,尤其是在特殊的日子裡。沒女兒的人家羨慕着有女兒的熱鬧。
04
走了一輩子的老親戚
▼
“姨娘親,蔓菁根,離了姨娘便不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着筋。”自己做了祖父、祖母,還要互相走動的親戚是老親戚。老親戚一般是姑舅親。姥爺、姥娘不在了,舅舅舅母也不在了,但表哥表弟還在。
人都到了暮年,見一面是一面,他們平時不怎麼走動,但到了春節一定要走走看看。等到初七、八,其他的親戚都走得差不多了,随手拿上兩包點心,裝進憋憋的提兜裡。
老親戚走了一輩子,自小就是親戚。禮物的多少雙方都不在乎。在留客招待上,幾乎不以客人招待,再者“親戚走到初七、八,死氣豆腐爛豆芽”,過年的菜、肉幾乎不剩什麼,便有啥做啥。
一碗馇菜,便招待了老親戚。客人去的随意,主家也就随便招待,誰也不怪誰。他們見了面,唠唠地裡的收成,說說這一年熟識的人的身體狀況。
話有一句沒一句的。話都說得差不多了,便誇誇眼前老親戚的孫子。爺爺去世後,父親接着去看望他的表大爺。
老親戚走了幾十年,歲月在走,老親戚在世的人也越來越少,走着走着便斷了。
走親戚能聯絡感情,也能加深感情。走親戚過去全靠兩條腿,走上多遠都要去,以免缺失了禮數。
随着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的提高,小轎車走進了千家萬戶,百、八十裡個把小時就到了,走親戚更加了便捷。
自庚子年以來的新冠疫情,阻斷了人們走親戚的腳步,但微信、視頻等通訊的發展,親情依然在 “走”,隻是變換了方式。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