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害蟲,破壞的是種群的年齡組成。(×)
提示:性引誘劑誘殺了雄性害蟲,破壞的是種群的性别比例。
2.調查草地某種蜘蛛種群密度時,要選擇草多的地方,否則結果偏低。(×)
提示:樣方法的取樣原則是随機取樣。
3.某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時,其增長速率逐漸降低。(×)
提示:在種群的“S”型曲線中,種群的增長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後又逐步降低。
4.環境條件适宜時,物種入侵後的初期,種群數量增長方式類似于“J”型增長。(√)
5.“J”型增長中,種群的年齡組成都是增長型,在“S”型增長中,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種群的年齡組成為穩定型。(√)
6.在理想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
提示:理想條件下為“J”型增長,無環境容納量。
7.用标志重捕法調查大黃魚種群密度時,若标記個體更易于被捕食,則種群密度的估計值将偏高。(√)
8.某培養瓶中生活的兩種綠藻,一種數量增加,另一種數量減少,屬于種間競争實例。(√)
9.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象。(×)
提示:草坪中的動物也具有分層現象。
10.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
11.群落演替中森林階段對太陽能的利用比灌木階段更充分。(√)
12.所有的群落都可演替到森林階段。(×)
提示:最終群落演替到何種程度,主要取決于其環境條件,如果環境較惡劣,如草原地區降水較少,群落就不能演替到森林階段。
13.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一般使用取樣器取樣法。(√)
種群的特征及相互關系
(1)性别比例隻影響種群的出生率,不影響死亡率。
(2)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重要依據,但不能直接決定種群密度。
種群數量變化的模型分析
種群增長率與種群增長速率
(1)增長率=(末數—初數)/初數
(2)增長速率=(末數—初數)/單位時間
圖示如下:
群落的兩種結構
項目
垂直結構
水平結構
現象
分層現象
常呈鑲嵌分布
決定
因素
植物:陽光
動物:栖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環境因素:地形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的差異及光照強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
意義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體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從起點上:
①原先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是初生演替;
②某地隻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此處發生的是次生演替。
(2)從時間、速度上:
①經曆的時間長、速度緩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經曆的時間短、速度較快的是次生演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