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先生淺解】
《論語》第一句話講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第二重境界。大家去想,我們現在家裡來個朋友還樂呵嗎?還會"不亦樂乎"嗎?我們可能會想:"太麻煩了,好煩人,你要是不來,我還能刷會抖音,你要是不來,我還能玩會遊戲,是吧"?不一定了。
那什麼樣的朋友來了,我們會樂呢?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提是我們得先有"志",有"道"。比如說,我們經常抱怨身邊的人:"就知道打麻将、就知道喝酒。"可我們就是這樣的志向,又有什麼可抱怨的呢?這裡并不是說打麻将喝酒就一定不好,隻是舉例子。
那怎麼才能有"志",有"道"呢?我們需要先"學而時習之"以後,才能有"志",有"道",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來。所以這是《論語》的第二重境界。
我們去觀察,做企業的人吸引來的都是願意做企業的,愛學習的人吸引的都是愛學習的。所以大家要明白,要想改變我們的人際關系,要想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要先去修第一重境界,先要"學而時習之"。我們隻有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吸引更多的朋友。這個時候,有朋自遠方來,我們才能"不亦樂乎"。
比如,大家來到直播間,我們一起聊天,是不是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聊得很歡樂,這就是“不亦樂乎”。但是,假設有一個朋友,是被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強制來的,一邊腦子裡想着怎麼打遊戲,一邊被強制着在這裡聽直播,是不是不樂啊?因為不同頻,"志"不同,"道"也不合。
《易經》六十四卦裡面有兩卦,一卦叫蒙,一卦叫需。蒙就是啟蒙,需就是需求。什麼意思呢?就是有需求的人,才會接受我們的啟蒙,否則不會接受我們啟蒙的。比如,我們開直播和開線下課,會有一些朋友過來聽,因為有需求。但是,假設我們在大街上拽一個人回來聽我們講課,無論我們講什麼,他都聽不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需求,所以不會接受我們的啟蒙。
那怎麼才能“樂”呢?同頻才能樂。為什麼要一切随緣呢?強求來的,彼此都很痛苦。
舉個例子,佛為什麼一面說普度衆生,一面又說,佛度有緣人呢?首先我們得相信佛法,如果我們不相信,佛怎麼能度得了我們呢?假如這時候我們說:"來,佛,你來度我,我就不信,我看你怎麼度我?"度不了的。所以怎麼辦呢?種種子,等大家有需求的時候,就來了。
整理 | 虛空婷婷
校對 | 虛空▪源
版權聲明:本賬号原創,轉載請标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