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進入3月了,春天已經來了,采摘春茶的時候到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茶友講講春茶中的三個階段,可能有的茶友經常在茶葉商店店堂裡或茶罐上見到“三前摘翠”的題詞。那麼很多茶友問題來了,這三前到底是啥意思啊?三前指的就是社前、明前、雨前,“翠”指的就是茶葉。三前還有意指這茶葉采摘适時,不誤佳期,是上品新茶的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都是在哪些時候。
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為社日。按照天幹地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後的41~50天,大約在“春分”時節,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這種春分時節采制的茶葉更加細嫩和珍貴。我國唐代每年要求在清明日運至長安的紫筍貢茶,就應該是屬于“社前茶”。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在湖州長興采制的顧渚紫筍茶,就是用快馬日夜兼程運到長安,少說也要十天半個月。所以茶葉肯定是在春分時節進行采摘的。
明前又稱作火前。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内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達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采制時,曾作詩《觀采茶作歌》,有詩句雲“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這裡騎火就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龍井茶品質最好,過早采制太嫩,過遲采制太老。
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後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葉,稱雨前茶。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于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内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明代許次纾在《茶疏》中談到采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後,其時适中”。這對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确實是最适宜的季節。
近年來,有一種偏向,誤認為茶葉越早越好、越嫩越好,甚至隻采一個單芽。實際上,優質茶葉并非越嫩越好,采摘幼嫩細小的單個茶芽制成的芽茶,外形确實美觀,但就内含物的豐富程度而言,遠遠不及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在這裡各位茶友要注意一下如果茶葉采摘過嫩,則有的時候就會導緻茶湯苦澀,香氣不足。所以茶葉并非越嫩就越好,這是一個很大誤區。
今天的内容到這裡就結束了。進入3月份以後,茶閱百科會為各位茶友推出與茶葉相關的視頻内容,各位茶友敬請關注。如果各位茶友對文章内容喜歡或者感興趣,請關注并點贊。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