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句式?“四子侍座”章是《論語》中比較有名的篇章,孔子詢問弟子們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後發言,而曾皙最後言其志向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句式?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四子侍座”章是《論語》中比較有名的篇章,孔子詢問弟子們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後發言,而曾皙最後言其志向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關于這段話的主旨古今異議頗多。一般通行的解釋是,曾點率冠者、童子,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風涼,然後歌詠而歸。另一種解釋以漢代的王充為代表,他認為曾皙這段話說的是雩祭的禮儀,“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并認為沐浴之說不可信,“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幹身?”近年海昏侯墓出土《論語》有此章,“浴乎沂”作“容乎近(沂)”,釋讀者認為“容”應讀作“頌”,與風(諷)、詠俱是歌詠。
其實,曾皙這段話描述的是暮春三月帶領好友、弟子們去郊外水邊祓除、修禊的情形。就字面意思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是形容同行者年齡參差不齊,有成年人,有未成年人;“浴乎沂”,即在沂水邊淨身、洗浴,祓除不祥;“風乎舞雩”,“風”讀作“諷”,是動詞,即諷誦,“浴乎沂”與“風乎舞雩”詞句結構是一緻的;“詠而歸”,唱着歌返回。這一點前人早有認識,隻是很少為注《論語》者所關注,如漢代的蔡邕曰:“《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濱,蓋出于此。”(《後漢書·禮儀志上》注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四庫全書本)說:“孔子雲‘暮春,浴乎沂’,則水濱禊除,由來遠矣。”此說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全可以疏通前人成說:
第一,暮春到郊外水邊洗浴、祓除不祥的習俗由來已久。《周禮·春官宗伯·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漢代三家詩之一的《韓詩》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後漢書·禮儀志上》注引)。《漢書·外戚列傳》記載:“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顔師古注曰:“祓,除也。于霸水上自祓除,今三月上巳祓禊也。”《後漢書·禮儀志上》又載:“(明帝永平二年三月)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晉書·禮志》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下至魏晉,這一習俗更為流行,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齊都賦》雲:“青陽季月,上除之良。無大無小,祓于水陽。”
第二,暮春三月不會因寒冷不能沐浴。王充擔心,暮春尚寒,在沂水沐浴不符合常理。前人有以溫泉解釋者,雖是别出心裁,但難免牽強附會。其實這一點大可不必擔心,首先,暮春接近初夏,天氣可能已經不太寒冷,水邊洗浴并非不可能,今人尚有冬泳者,若考慮到習俗和信仰的力量,暮春下水祛除不祥有何不可?其次,浴當作廣義的洗滌解,而不一定是脫光衣服洗澡,晉成公綏《洛禊賦》曰:“妖童媛女,嬉遊河曲。或盥纖手,或濯素足。”(《藝文類聚》卷四引)晉張協《洛禊賦》雲:“于是缙紳先生,嘯俦命友。攜朋接黨,冠童八九。主希孔墨,賓慕顔柳。臨崖詠吟,濯足盥手。”(《藝文類聚》卷四引)在水邊洗手、洗臉、洗腳都可以,況且男女老少,脫光洗澡肯定不雅。所謂浴,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形式。
第三,暮春出遊,其活動中心是在水邊,故必與水有關。按海昏侯墓文獻讀為頌,頌乎沂,在沂水邊誦讀,沂水在這裡就沒有意義。況且若做頌乎沂,又作諷乎舞雩,既在沂水邊諷誦,又在舞雩壇諷誦,二語重複。
第四,王充祭祀之說難通。雩祭即祈雨,是一種通天的巫術,由官方的巫師掌管,隻有天子、諸侯才有資格舉行,《周禮司巫》雲:“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作為平民百姓的曾皙帶領幾個大人小孩就能舉行雩祭?實在是不可思議。另外,舉行雩祭需要在長期幹旱的情況下,而原文中根本沒有這個語境。其實,在孔子時代的魯國,舞雩台雖然是祭祀場所,但在不舉行祭祀活動時,則是一個休閑遊樂的場所。《論語顔淵篇》有“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并向孔子請教“崇德、修慝、辨惑”的道理,師徒二人在舞雩台遊玩、讨論學問。
總而言之,曾皙在這裡描述的是,暮春三月,遵從水邊祓除的習俗,帶着夥伴、弟子到沂水邊洗浴,洗掉煩惱、憂慮,祓除不祥,獲得全新的精神狀态,然後在舞雩台上諷誦詩書,抒發情志,發思古之幽情,最後歌詠而歸。曾皙想要表達的大概是一種自得其樂、樂在其中的精神狀态,此樂,與顔回的“回也不改其樂”、原憲的“居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甕牖,桷桑而無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以及孔子困于陳蔡仍“弦歌不辍”的精神狀态是一緻的,相通的,故孔子歎曰:“吾與點也。”2021年3月31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