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字的始初意義和生命的意義接軌,這是一趟又有趣又深刻的神傳文化之旅!
我們天天在看字、寫字、打字,然而我們真的懂得漢文字内蘊的義涵嗎?來一趟甲骨文和金文之旅吧,從文字的始初意義和生命的意義接軌,這是一趟又有趣又深刻的神傳文化之旅!
當我們越接近漢字的起源,就越了解到神傳文化的真谛。
漢字經曆了漫長的時間,從古至今幾千年來留下了大量的經籍文獻。漢字曆時久遠是舉世罕有的,在漫長的歲月中,漢字保有原始的意義,盡管字與辭彙的音讀和外形都起了相當的變化,後代之人隻要能懂得始初的原始字義,那麼就不難讀懂幾千年前的文獻,即使是幾千年後的後人也能與先人溝通。漢字的這種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唯一的,這種特性和中華文化能維持五千年而不間斷有着密切的關聯,有着不可磨滅的功效。神傳漢字的确在神傳文化中扮演着要角。
漢字從象形文字開創的,它不僅是一種符号、聲符,而且具有非常具體的意象。漢字在傳達意思的深層,也展現了中華文化核心的生命觀、宇宙觀。
進入甲骨文和金文的世界 回歸神傳漢字、神傳文化
傳說造字之神倉颉生有“雙瞳四目”。
從黃帝史官倉颉造字到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期間經過了上千年歲月,漢字也出現了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隸書的字形變易(變異)。許慎的時代甲骨文都還埋在地下,金文也極少見。“望文生義”很可能讓人誤解漢字。好在百多年來出土的一些甲骨文、金文的文物和研究者的努力,讓今天的我們得以重新去認識漢字。這也是重新認識神傳文化的一趟回歸之旅。
甲骨文、金文時代——從商王武丁時期開始到春秋前期的七八十年,大約有六百年的曆史。日本的漢學大師白川靜指出:“在這個時代,文字仍然保有最初的形象和表記意識。書寫者會相當自由地在字形結構上添加一些變化,但也能準确掌握并表現字形原本所象征的事物。”
“商代時期的甲骨文,字形結構還着重于意念的表達,不拘泥于圖畫的繁簡、筆劃的多寡,或部位的安置等細節,所以字形的異體很多”。但是使用文字者對字義都能精确地掌握。
白川靜從字例的分析中發現,甲骨文和金文時代的人們對字的結構意義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從《甲骨文編》(中國科學院編輯)和《金文編》(中山大學容庚編輯)所收錄的字形來看,在春秋晚期之前幾乎都沒有違背文字的原意。有的金文的字形筆劃、結構是相當複雜的,隻有在精确傳承字義的情境下,才能正确地書寫下來,并自如地變化。
所以後人要想追根究底了解“漢字”的文化和原始義涵,要能通過甲骨文和春秋中期以前的金文去追溯淵源,才是正本之途。有些甲骨文和金文表達的文字意義的由來與内涵,可能非常不同于我們今日的認識。
那麼,古今漢字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神傳漢字的世界觀來一趟漢字探索之旅吧,對焦漢字的始初意象,重啟隔閡幾千年的視野。我們先從“定位”一個人的名字說起吧,“名”和“字”是怎麼來的?其起源帶着什麼生命意含?
人的“名字”是怎樣加身的呢?名:名由夕和口組成,是組合這兩個象形字表達的意念。“夕”在甲骨文中是肉的象形字;“口”不是嘴,是祝禱時對神祝告的用器,用來盛裝呈給祖先的禱文。漢字中許多帶“口”的字都是起源于這個向神祝禱的用器。然而這種與神靈溝通的概念,在東漢使用的隸書中就消失殆盡了;漢字的始初意義在《說文解字》中有許多也都不可求了。
人之初先有“字”,《白虎通德論‧姓名》引《禮服傳》說:“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于祖廟。”嬰孩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向祖靈報告家庭有了新成員,為孩兒命名。這與甲骨文的“名”字所顯示的意義完全契合。
“名”的始初意象。
“名”的上半部是祭禮用的祭肉,表示舉行祭祀祖靈的儀式;下半是祝禱用器的,孩子的父親将想為孩兒取的“名”寫在禱文中放在其中,向祖靈祝告請示,得到祖先肯定後,就把這個“名”賜予孩子,這就是“父名之于祖廟”的過程。“名”這個字用了兩個取名儀式中重要的象形字,反映其字中的理念與精神意含。
中國古人非常尊重“名”,“名”是祖先神靈賜予(認可)的,視為等同于人的本身,所以一般人都不能直呼他人的名,避提他人的名,表現一種敬神敬人的文化教養。
字:出生時得到的小名或稱别名。“字”是個象形字,乍看表面是家裡有孩子。甲骨文或金文的“字”的上半部字形是“低垂的屋頂”,比起一般住家的屋頂又大又低垂,那是祖廟屋頂的形象,代表祖先在另外空間的居所。家中添“子”,家人就抱着“子”去祖廟向祖靈報告,得到祖靈的承認與祝福,在這個儀式中給“子”取的小名就是“字”。
“字”的始初意象。
綜合來看,“名”與“字”都是從具象的情境而來,表現出的生命意義,就是新生兒從祖先得到認可與福祝,展現人的生命與神靈之界緊密不可分離的韌帶連系。
“帝”的由來那麼,在一國之中享有最高榮耀的号令天下的名字——皇帝與神界有關連嗎?“帝”這個字也是象形字(是“禘”的古字),其甲骨文、金文多像祭桌的形狀,有的桌上還擺着祭品的樣子;或也像祭桌與一束綁起來的柴薪的組合,指在郊外燒柴的禘祭。
“帝”的始初意象。(*甲骨文中的圓形可能雕刻成方形)
不論是柴薪或祭桌,都是禘祭必備的,故而以“帝”指稱對天的祭祀,借指天帝、上帝。[6] “帝”在甲骨文中出現的非常多,表現出人對天神的敬仰,反映人與天神緊密的關系。“帝”後來也指皇帝,中國皇帝稱“天子”,就表現理政治民須遵循神意為依歸的思想本義。
命 示現生存的意義不管是一般人或是皇帝,生命降生到人間如何去發展?生存的意義何在?漢字就在“命”這個字中賦予了生命的意義。
甲骨文的“令”是“命”之意,字形是一個頭戴禮冠的人安靜地跪着接受神的指示。後來在“令”字旁邊加上(祝禱用具)形成“命”,表示神對祈告的人回應的神意。《論語‧堯曰》記載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君子須要知道“天命”,反映“命”字的本意。
“命”的始初意象。
再說代表我的代詞“吾”,原是指用東西牢牢守護祝告用器之意,也表現了生而為人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我要牢牢守護好神意。生命存在的意義,就在于人對于“神意”的覺悟,展開來說,指的就是生命回天的修煉過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神安排給人的是一條回天的路,這條路就是通過敬慎覺悟神意,從而去掉後天放不下的執著修煉好自己來實踐的。我們看到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給後人留下修煉回天的榜樣。
“吾”的始初意象。
後語本文舉述的少少幾個字例,都能示現漢字這種象形字所呈現的人與天界的始初關系。如果我們展開更多的字例,就會更加深這種意象。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真的其來有“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