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知之者知不知者不知

知之者知不知者不知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07 17:04:55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一章,意思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就是有毛病。

曾仕強先生解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了你不要自滿,不要認為自己真的知道了,才是最高境界。

其實大多數人也都知道,道家的修養很重視深藏不露,隻是大家聽完以後往往會産生一種懷疑,隻是有的人不說出來,有的人說出來:深藏不露跟沒有才能有什麼兩樣?

有才能不露就等于沒有才能。此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真的是不了解《易經》的思維。深藏不露者不是沒有才能的人,沒有才能的人不需要深藏不露,因為即使他們全部展露出來也就那麼一點點。

深藏不露,跟沒有才能的人一點兒關系都沒有。深藏不露有個先決條件,就是你一定要有才能,而且你的才能還不小。錢要帶好,就表示你賺了不少錢;一共就兩個銅闆,你拿到路上丢來丢去,也不會被搶。

所以沒有才能,或者才能很小,根本不要去想深藏不露,那是笑話,那是贻笑大方。

你越有才能,越要深藏不漏。第一個,人家嫉妒你就會想辦法打擊你。第二個,人家害怕你,就聯合一幫人把你排擠出去。第三個,你曲高和寡,根本沒有人聽得懂,大家認為你是瘋子。

這樣大家才知道,以後凡是聽到道理就會笑的人,不要理他是最好的,理他完全是白費力氣。

我們看到《易經》前面兩個卦,第一個叫乾卦,乾卦初九爻,爻辭是潛龍勿用。就算你是一條龍,但是當你沒有飛上去以前,你在地上随時會受到各種動物的打擊,所以你要潛伏在那裡,不要亂動,一動對你就是不利的。

當有朝一日,蓄積到相當大的能量,而且碰到好的機會,一飛沖天的時候,飛龍在天,沒有人拿你有辦法,你就盡量地飛,不用顧慮。

坤卦,初六爻,也是第一爻,爻辭是履霜,堅冰至。當你踩到霜的時候,要聯想到,現在就有霜了,今年的冬天會很冷,所以趕快趁現在大家還沒有搶購寒衣,沒有漲價以前買一件放在家裡面,有備無妨。

我們為什麼要守愚如愚,為什麼要道隐無名,為什麼要以知為不知,就是因為知識範圍廣了,永遠謙虛的人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東西。

中國人見面老是讓對方先說,自己不說,因為先說話的人是最吃虧的,你把所知的東西都說出來了,人家本來不知道,他全聽懂了,人家本來缺的,他補全了。

隻有你一個人來的時候這麼多,走的時候還是這麼多,毫無所得,隻增加一些白飯而已,那就變飯桶。人家聰明人能不說就不說,眼觀四方,耳聽八面,就會得到很多東西。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講得非常妙,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一個知道的人,知道就算自己很知道,還是有不知道的部分。

所以“知不知”就是說,我就算知道,不是假裝,假裝是虛僞,我還要告訴自己有太多的事情是不知道的,這種是最高尚的境界,所以就簡單幾個字而已“知,不知,上”。

相反,“不知知,病”,根本不知道,或者就知道那麼一點點就認為自己都知道了,然後抓到機會就吹噓,抓到機會就宣揚,抓到機會就說自己有好東西要跟大家分享,弄得人家看到你就很讨厭,就你那一點兒東西還拿來跟我們分享,但是人家不方便明說,所以你永遠不知道。

知之者知不知者不知(知不知上)1

木蘭花

傅佩榮先生解讀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就是缺點。

換句話說,聖人不會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我們今天講“知道”這兩個字太容易了,别人問你任何事情,你知道嗎?我知道。我們就這樣回答了。但對道家來說的話,“道”哪裡有那麼容易“知”呢?但是我們今天已經習慣了,說“知道”并不是與道家有關,而是一般互動的時候說,我了解你在說什麼。所以我們今天講“知道”的時候,有時候偶爾想一下,道家的“道”可沒那麼容易的。

第一句“知不知,尚矣”。“知不知”三個字有兩種翻譯,第一種是把它翻成:知道自己不知道。聽起來蠻好的,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不是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的說法嗎?第二種翻譯就是現在我們翻的: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

我們采取第二種,因為前面那種知道自己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像蘇格拉底說的,但他的做法是什麼?是他開放心胸,努力去求真知。

蘇格拉底年輕的時候,曾經參加過當時希臘聯邦之間的内戰,就是“伯羅奔尼撒”戰争,表現的非常勇敢。但他登上曆史舞台的時候,已經到了中年的階段。他是雅典公民,家境小康,可以領固定的生活津貼,他就每天上街與别人聊天。聊到最後,雅典人心惶惶,為什麼?因為許多人在與蘇格拉底聊天之後,發現自己原來以為自己知道的東西,經過蘇格拉底的“反诘法”,就是不斷地反問你用的每個概念是怎麼回事,請你說清楚,最後發現自己根本無知。

蘇格拉底有一個學生很調皮,就跑到供奉太陽神阿波羅的德爾菲神殿。當時雅典人相信神殿的女祭司可以為人解惑。這學生就問一個問題,他說:在雅典有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結果答案出來了,沒有。這學生真是高興得很,馬上跑去向蘇格拉底說:我去問過神,神認為在雅典你最聰明。

蘇格拉底聽了之後,覺得這話太誇張了。于是他帶着一群年輕人去拜訪當時在社會上有地位,公認有知識又聰明的人,三種人:第一種是政治家,第二種是名作家,第三種是負責建築設計的工程專家。但問到最後,答案都不能讓人滿意。他們這些人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在某一方面了解一些之後,就以為自己可以擴充範圍,對其他任何東西都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是強不知以為知了。

所以蘇格拉底下結論說:神認為我最聰明,因為在雅典,隻有我知道我是無知的。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第一種翻譯,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蘇格拉底說這個話可以,他不但沒有自滿,反而繼續探讨真理。這就是他成為古希臘時代重要哲學家的緣故。

在這裡我們翻譯“知不知,尚矣”的時候,把它翻成“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

有三個理由:第一個,如果你翻成知道自己不知道,那隻是一個出發點,而不是最終目标,所以你不能說他是“尚”,“尚”代表最高的水平。第二點,用“尚”來描寫聖人是沒有問題的,那麼請問:聖人是單單知道自己不知道,還是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呢?當然是後者。

第三點,配合第二句“不知知,病也”,一般專家的翻譯都差不多,把第二句翻成: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這是缺點。既然第二句這樣翻,把“不知知”翻成“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那麼前面那一句“知不知”不是應該翻成“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嗎?重要的是這兩句話裡面的“自以為”這三個字。你自以為知道就有問題了,因為你恐怕是弄錯了。

“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這最好了。這樣一來的話,你就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進,要設法悟道,知道前面永遠還有更高峰,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要不斷保持準備悟道的心态。因為道除了體悟之外,還需要實踐。你實踐得越深,體驗得也越深。

不知,知,病。所以,真正的缺點在于,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你知道的是什麼?你知道的隻是人類相對的價值觀,知道人活在世界上要追求感官的舒暢、生活的享受、名聲、富貴榮華等等各種有利的條件。這不是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嗎?這不是缺點嗎?

“不知知,病也”。你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這就是缺點了。麻煩的是,你這時候自以為知道,可能心情放松,心裡想道家也沒什麼了不起,好像也沒什麼難嘛。

我們聽到老子《道德經》有些反反複複,好像幾句口頭禅一樣的。說來說去都差不多,這可能就是你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後面恐怕将來會一直陷在困惑裡面。如果你自以為知道,請問你知道什麼?你知道一些話頭嗎?還是知道根本的原理?你知道之後,就與别人随便聊天介紹嗎?還是認真去實踐,不斷加以驗證呢?

所以,知與行要配合。你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你恐怕還沒實踐,就知行分離了。相反的,前面的好的情況,你知道而不自以為知道,因為你心裡有數,了解說這需要實踐,你要設法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老子的智慧。

知之者知不知者不知(知不知上)2

木蘭花

南懷瑾先生解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真正高明之士,什麼都知道,一切都非常了解。但是,他雖真聰明卻裝糊塗,雖然一切知道了,外表顯露出來的是不知,這是第一等人。可是其他的人,自己根本不知,卻處處冒充什麼都懂,這就是“不知知”,這是人生的大病。

老子這兩句話,指出人類千萬年來的通病。依我們讀書做人幾十年的感受,老子這句話極有深意。世界上“不知知”的人太多了,都是強不知以為知。明明不清楚,反而冒充非常了解,這是人們大病之所在。所以,學問真正到家,極端透徹的,他反而是無知,所以“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在文字的組合形态上,後世的文字寫法就不同,這是秦漢以上的文字。那個時候,寫文章不像現在用筆寫,都是用刀刻在竹簡或石頭上,所以文中的介詞盡可能都省掉了。如果現在來寫古文的話,應該是“知而不知是為上也,不知而知是為病也”。如果現在用白話文寫的話,想寫得清楚,要二十多個字,那豈不是又變成不知了嗎!有時候越簡化反而越容易懂。

除了說明知識以外,老子始終離不開修道的話。為什麼現在大家學打坐修道都沒有進步呢?因為你知道得太多了,又是禅宗,又是密宗,又練氣功,又搞觀想,但是任何道理都沒有清楚透徹。大家都是不知而妄求知,這裡任脈通了,那裡督脈通了,結果都是病象而已。所以“不知知病”,就是強不知以為知。

真正的“道”,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簡單。可是,現在也有許多的人都有打坐的經驗,明知道要萬緣放下、一念皆空,可是坐起來就是放不下,空不了。什麼東西空不了呢?就是這一“知”空不了,思想觀念在腦子裡轉個不停;分明教你放下,你卻什麼都放不下,所以就難在這一“知”。

以禅宗香岩禅師的公案來講,他打坐參禅學佛二三十年,仍未悟道,他想自己沒希望了,決心不再搞這個玩意,但也沒有還俗,隻是不再去用功參禅了。他改弦易轍去種田,想把身體練好,這樣過一輩子算了。他本來參禅盤腿很用心思,後來這一改變,什麼都放下不去管了。

有一天挖地,挖出一塊瓦片,他撿起來随便一丢,瓦片剛巧碰到一根竹子,啪地一聲,他悟道了。因此做一首偈子: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堕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學道者, 鹹言上上機。

真正的“道”,用不着做工夫,諸方見道的人都說這就是上上機。自此以後,許多人學他,拿竹子來格物緻知,打瓦片,打了幾十年也悟不了。所以,借用他人的什麼方法是沒有用的。這是講“知”,當你到達了不知之境,天地人我皆空的時候,自然就成道了。這是一個由形而下的知識,到達形而上“無知而知”的道理。

再其次,做人的方法也是這樣。比如我們都曉得唐朝代宗皇帝告訴郭子儀的話:“不癡不聾,不作阿姑阿翁。”做長輩的,有時候分明知道,但知而不知,裝作沒有看見。如果太精明了,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

可是,在我也是隻會說而做不到,所以,一輩子也沒有福,看不見的也看見了,聽不到的也聽到了,始終想學“知不知”,而偏偏都知,真的很麻煩。“知不知”也是人生的厚道處,尤其是做長輩的,或者做校長的,或工廠老闆的,有時候要學到“知不知”。人就是人,有時犯一點小錯誤,你要偶然裝作看不見,下一次他就不會錯了。“知不知”是真聰明、假糊塗。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