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11 22:31:12

點擊上方藍色字

關注“桃李國學苑”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1

高考複習

小編的話

上次我們讨論了标題和段落的作用《【高考】散文閱讀技巧·作用類(一)》(點擊原文可跳轉閱讀),今天我們分析散文中的引用、形象、語句的作用以及答題技巧,供大家參考。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2

作用題要從内容和結構兩方面思考。所謂的“作用”,首先是傳情達意的,有作者的思想情感,這是指内容上的;其次是它在文章中前後段落、上下語句上有什麼功能,産生什麼表達效果,這是結構方面的作用。

(三)引用(詩詞、曆史、神話等)作用

典型示例:

(2016豐台一模)《古典之殇》

\u0001①“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

②然而,多少古人有過的,今天的視野中卻杳無了。比如古詩詞中的盛大雪況,吾等之輩,雖未曆滄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樹萬樹梨花開”,還是親曆過的。滿嘴冰淇淩的現代孩子,誰堆過雪人?誰滾過雪球?沒有雪的冬天,還配得上叫“冬”嗎?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輩人眼裡,不知所雲的“古典”比比皆是——立于黃河枯床上,除了唇幹舌燥,除了滿目的幹涸與皴裂,你縱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誰還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與豪邁? 。

【題目】①②兩段的詩句引用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解析】文章所表達的是古典文化和氛圍在當今時代已近消失的感慨。所引用的詩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寫出了古今變化帶來的曆史滄桑感,引起人們的思考。第二段用各種現象引出作者進一步闡釋“古典文化”的消失帶給人們的遺憾,切合主旨。

【參考答案】1引用詩詞為全文營造詩意的氛圍。2引出下文對古典現場消失現象的描述和感慨。③點明古典現場的消失,暗示文章的主題。

真題回顧:

(2011北京)《祁連雪》

【題目】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詩句,請分别說明其用意是什麼。

【解析】兩處位置不同,作用有所區别。開頭是詩人還沒有去之前對邊疆的印象,“千山空皓雪,萬裡盡黃沙”,寫出艱苦的場景;而下文則描寫親眼所見之後的富庶美麗,形成反差。這是常見的對比手法,或者先抑後揚。結尾處,先寫了不同的人對祁連雪山有不同感受,這源于觀察者的心情和處境,由此引林則徐的詩恰好是為了說明“主客觀交融“的關系。

【參考答案】開頭以古詩渲染作者從前的印象,在強烈對比中反襯現實真相;起筆大氣,在引起下文的同時,也透出文章特有的書卷氣

結尾的引用既印證了前文自然景物與生命情感交融互滲的關系,引發作者的詩句來收束文章,同時又以林則徐寂寥無奈的心境映襯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緒。

(2011上海)《又見鹭鸶》

(結尾段)

我在一塊河石上悄然坐下來,隔水眺望那一對聖物,心頭便湧出了脍炙人口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題目】聯系全文,鑒賞文章結尾引用《蒹葭》詩句的好處。(4分)

【解析】這道題比較難。首先要熟悉“蒹葭”。解讀《詩經》中關鍵點是“尋找”,“蒹葭”所寫是尋而不見仍然懷揣美好心願的期望之情,而《又見鹭鸶》則是作者在苦苦尋找鹭鸶後,突然見到鹭鸶回來後的喜悅激動心情,兩者建立聯系,從而理解引用詩歌與文章内容之間的關系。

【參考答案】引用《詩經》名句呼應了作者尋覓鹭鸶的過程;1分寄托了作者人鳥同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理想;(結尾和主旨的關系。2分)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和抒情韻味。(1分)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3

鹭鸶

方法總結:

引用往往是為了印證、補充、豐富、對比作者觀點、情感。

或用詩詞領起全篇,或用詩詞結束全文,或在文中引用詩詞豐富文章内涵。

形式上增加文學性,可讀性,引起思考,引發感慨等。

(四)形象作用

真題回顧:

(2012北京)《心靈的篝火》

【題目】梅裡雪山在作者的小說創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文意,談談這些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解析】這篇文章是一篇序言,作者記叙了自己在創作小說中的苦惱和困惑,是看到梅裡雪山的報道後豁然開朗,确定了自己創作的主題。因此,從文章中梳理作者的議論句,圍繞梅裡雪山提煉概括。

【參考答案】觸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幫助作者超越困惑,獲得了心靈的解放;啟發了作者為小說主人公賦予梅裡雪山登山者的身份;提供了小說主人公活動的嚴酷環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凸顯了小說的探索永無止境的主題;有利于理解小說名字的由來。(答對其中三點即可得6分)

【思考】《心靈的篝火》中寫到了攀登梅裡雪山犧牲的勇士,這些失敗的攀登者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解析】體現了登山者勇于探索,不畏艱險的精神;同時也揭示了小說中主人公的形象特點,凸顯了小說的探索永無止境的主題;有利于理解作者情感和理解小說名字的由來。

方法總結:

次要形象對主要形象有對比烘托、突出凸現的作用,從而更好地表現主題,表達主旨及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既有外在形象的對比,也暗含内涵精神的比較,要能準确理解作者的愛憎褒貶态度。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4

梅裡雪山

真題回顧:

(2010江西)《飲一口汨羅江》

【題目】“漁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麼?

【解析】“漁翁”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意象,是智者的化身。但在文章中,作者是不同意漁翁的處事原則的,把漁翁塑造成屈原的一個對立面,借此突出屈原的人格。因此,漁翁的處事原則是明哲保身,與世皆濁,衆生同醉,這與屈原不同。理解之後,提煉概括,有條理回答就可以了。

【參考答案】

①寓意:隻關注眼前物質利益的人。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②作用:與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鮮明對比,來凸顯屈原的高尚,表達作者對現實的感慨。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5

劉淩滄《屈原行吟圖》

(五)其他:

(2010全國Ⅰ卷)《燈火》

【題目】文章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解析】以第一人稱為主要叙述角度,偶爾穿插第二人稱。構成交叉。不同人稱的出現豐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第一人稱真實細膩,第二人稱親切自然)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氣氛,拉近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方法總結:

不同人稱的表達作用如下:

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曆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它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産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從作者方面來說,它更便于直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稱:呼告抒情,真實親切,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表達情感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地反映客觀内容。有比較廣闊的活動範圍,作者可以在這當中選擇最典型的事例來展開情節,而沒有第一人稱寫法所受的限制。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6

【高考複習】主創團隊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7

欄目主編張懷民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8

責編蔣清宇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9

實習編輯蔣玉涵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10

美編周欣雨

高考散文閱讀概括要點(高考散文閱讀技巧)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