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低齡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試試看,和他們講講爸爸媽媽小時候的“故事”,比單純地講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1、遇到挫折的時候
逆商,也就是挫折教育的培養,是很重要的,未成年人在面對打擊時,心理防線有可能崩潰,這個時候容易造成一個家庭不可承受的可怕後果。那麼在孩子遇到一些打擊的時候,不妨和他們談談心,講講我們小時候遇到的類似困難,讓孩子找到抒發情緒的出口。比如:孩子在學校和朋友吵架了,或是被老師批評了,心情很低落,家長們就可以現身說法,講講自己當年是怎麼處理的。“媽媽以前也會和朋友因為矛盾吵架,等冷靜過後談談心,就又是好朋友了;老師批評的目的隻是為了讓你進步,不要太傷心,改正就好了,等下次通過努力獲得成績,你就會發覺這些都不是事,媽媽小時候就是這樣的,成為了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之一哦”。
2、塑造孩子品格的時候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是可以引導的,比如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樂于奉獻、品格高尚的人,就可以和他講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可以虛構),“小的時候,媽媽每天下午放學回家都會幫忙做飯,這樣姥姥和姥爺就沒有那麼辛苦了”,或者“媽媽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100塊錢,然後就在原地等待失主,可是等了很久,都不知道失主是誰,于是媽媽第二天帶到學校交給老師處理了”等等。
3、編造繪本故事的時候
編造繪本故事的時候,如果家長們能将自己代入到故事當中,稍稍改造一下,會收到意外收獲,尤其是一些奇幻的故事。比如:“你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吧,媽媽小的時候也參加了那次比賽,和書中的故事情節不一樣哦,當時聽到一聲槍響,我們三個都飛快地跑了出去,兔子長着大長腿,跑的可真是快啊,一騎絕塵,不過烏龜和媽媽也沒有放棄,我們也努力地向前行進着,這樣過了大概半個小時,我們發現了兔子,原來它被一條河攔住了,正急得抓腦袋,這個時候,烏龜很快就遊過了河,而媽媽也找了一條小船,往河對岸劃去……”。這樣的故事,會吸引孩子沉浸在情節當中,啟發孩子的思維,拓展他們的想象力。
*本公衆号緻力于知識分享、科普教育,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