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現在的政策力度不夠,能投資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少,為了刺激消費,主張再搞一個四萬億。他這一建議的出發點,是意圖通過政府的直接投資,撬動社會資本進入,通過大規模的基建等投資項目,強力刺激社會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馬光遠提出的這一觀點并不新鮮,最早是由西方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主張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财政赤字,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人為增加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推動市場繁榮。在19世紀初期,由于資本主義無序生産的特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造成供應大于需求的局面,大量商品銷售不出去,導緻大量生産廠家倒閉,工人失業,市場消費能力下降,又進一步影響到商品銷售,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進而發生經濟危機。
凱恩斯主義抓住了當時産生經濟危機的主要矛盾-需求不足這一特點,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最成功、最著名的一次實施,當屬美國的羅斯福新政。20世紀30年代,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采用凱恩斯主義,全力介入經濟生活,通過擴大政府開支、興建大型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手段刺激經濟增長,成功化解了經濟危機,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凱恩斯主義并不是萬能的,其後遺症也十分明顯。每次強力刺激過後,産生經濟危機的因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擴大了,隻是被人為延後了,而且爆發時的破壞性越來越大,需要更大規模的刺激才有效果,而且效果越來越差。因為這種刺激出來的需求高度依賴赤字投入,是一次性不可持續的,一旦赤字退出,需求就消失了;而大規模投資建成的生産能力,會成倍增加市供求,包括本該被市場淘汰的産業發展,供需矛盾被推遲的同時,也被成倍放大。同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對此也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強力刺激,隻能救得一時,而長遠有害,對此,凱恩斯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回避式的答複:“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産,拉開了次貸危機的序幕,美聯儲為了挽救經濟,采用大規模的寬松貨币政策,為市場注入巨量獎金,然而危機一直沒有消除,隻是被延後并且增大了,美聯儲被迫不斷吹大泡沫,來替換前一個即将爆點的泡沫。随着疫情的沖擊,各種負面因素集體爆發,通過貨币投放來刺激經濟已經不靈了,美國國内出現了“滞脹”現象,即一方面物價飛漲,另一方面經濟卻沒有增長,逼迫美聯儲不顧疲弱的經濟,實行縮表,意欲強行刺破自己吹大的泡沫,實現經濟硬着陸。
大國2008年實行的四萬億計劃,在當時有效緩沖了出口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保持了經濟高速增長,進一步完善了國内的基礎設施網絡,帶來了穩步前進的十年。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産業結構失衡、房價飛漲等,經濟學界對此一直有讨論。
而現在國内完全沒有條件再搞一個四萬億。一是經濟增長雖然放緩,但仍然在增長,并沒有衰退。近年來,國内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又加上疫情的沖擊,增長速度放緩是必然的,沒有強力刺激的必要。二是當前客觀條件不需要刺激。國内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完善,當前提倡的也是新基建,其規模完全無法與老基建相比,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巨量的投資。加上當前消費不足,天量的資金一旦放入市場,無處容納,要麼進入落後産能,要麼沖擊物價。
其實當前經濟的主要問題,不是沒有消費需求,而是疫情影響之下,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不夠,信心不足,進而導緻不敢投資和消費。對于筆者這樣一個普通人而言,沒聽說過身邊哪個肯幹能吃苦的人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的,隻是出于對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的擔憂,而不敢放手消費,要解決這一些問題,最根本的還是樹立起人們對未來的信心,敢于投資和消費,這一點恐怕比往市場強行注入大量資金更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