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23:12:37

這裡有雲貴高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批稻谷遺存;這裡有雲南迄今最古老的石刻藝術品……這裡就是一度被誤認為蠻荒之地的保山大地。是否真是蠻荒之地?本期古迹尋蹤,帶你——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重回3000年前的古老家園(古迹尋蹤)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1

怒江兩岸的台地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2

陶片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3

石刻四瓣花卉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4

鑽孔石刀和炭化稻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5

石印模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6

尋訪勐糯大花石遺址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7

尋訪姚關火星山遺址

雲南新石器文化洞穴(探秘保山新石器遺存)8

大花石遺址發掘現場

依山傍水的農耕牧獵生活

7月的龍陵縣勐糯鎮熱浪襲人,從怒江東岸駛過打黑大橋沿江而上不過500米,便可見路基上下保山市、龍陵縣政府所立的兩座市、縣級“大花石遺址”保護标志說明碑。如果不是刻意去尋,很難發現這塊面向怒江、背靠緩坡,隐藏在一片玉米地裡的台地便是我們的目的地——在保山考古界甚至雲南考古界都頗具盛名的大花石新石器遺址。

萬物因地而生,因水而興。新石器時代的保山先民也遵循了這個法則。從我市境内發現和發掘的新石器遺址來看,保山先民主要選擇居住在瀾滄江、怒江、龍川江流域沿岸,或是臨近河湖的地方,雖然很多遺址附近現今已看不到河湖,但從地質構造、地形地勢中仍能尋到古河湖的痕迹。

當然,這些居住點也并非緊鄰水源地,它們大多在高出水面一定距離的台地上。蒲缥二台坡、西邑羅沙山坡台地、龍山鎮二台田……“台”,是我市新石器遺址名稱中出現較多的一個字。這種臨水背山、平坦似台狀的地貌,是古代人類首選的宜居之地。

“山崖上的岩廈為人類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場所,背山面水的選址從正面和背面為人類的安全提供了屏障,既滿足了飲水需要,又為捕魚和狩獵創造了條件。這些都體現了人類的選址智慧。”随同尋訪的保山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丁珊老師說。在大花石遺址背後的山崖上,一前一後兩塊紮根于山體的巨石石身向前傾斜,形成兩個天然岩廈,與遺迹中發現的柱洞所構成的居住建築一起,成為大花石先民遮蔽風雨的家園。

“與其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遺物相似,大花石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鋤、石刀等生産工具,這些都證明了在新石器時代,保山已有了較具規模的原始農業種植。”丁珊說。

原始農業文明的另一個例證來自炭化稻。在昌甯縣博物館,我們看到了田園鎮達丙營盤山出土的炭化稻。

1990年3月至4月,考古工作者對達丙鎮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試掘,在50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除了長方形房屋基址、條形石斧、單孔石刀、砺石外,還有罐、盆、缽、釜等陶器,以及房屋南部儲藏區域6平方米範圍内堆積的厚8厘米至10厘米的炭化稻米,重達7000多克,經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3880年。專家分析,營盤山出土的炭化稻是洱海以西地區首見,古稻屬于傾粳稻類型,且已演化成為一種具有寬厚粒重特點的栽培古稻群,表現出稻種的成熟與種植規模,極有可能是雲南粳稻的前身,或可證明這一區域屬于亞洲栽培稻起源地範圍。

除了農業種植,保山境内衆多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數量較多的牛、馬、豬、狗等動物骨骼,則證明了畜牧飼養也已經是當時重要的生産方式之一。陸續發現、廣泛分布于保山境内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充分證明了保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宜居寶地。

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滿足這些有一定規模的原始人類聚居所需要的生存要求呢?

“這裡擁有充沛的水源,平坦的台地,廣袤的森林,滿足了水稻種植、家畜飼養、漁業捕撈、野獸捕獵的普遍要素,為人類由以‘天然食物’為生活來源的時代跨入自主生産食物時代提供了可能,為人類繁衍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丁珊說。

站在數千年前的人類遺址上,雖然已難覓當年模樣,但看着眼前依然生機盎然的土地、勤勞樸實的村民,我們依然能複原出滇西大地上,保山先民臨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生活畫面。

質樸純真的藝術“童年”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以磨制石器為主,但是,新舊石器時代的劃分并不僅僅是磨制石器普遍取代打制石器,其他如主要生産工具的類型、陶器的出現和大量燒制都使人類生活條件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從而加快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這其中便包括人類最初的藝術活動及形态。

在我市發現和發掘的新石器遺迹中,原始藝術主要存在于石器、陶器、玉器等領域。

在保山考古界,提到石器藝術品,必然要提到被稱為“雲南迄今所見最古老的石刻藝術品”的珍品,出土于龍陵縣勐糯鎮大花石遺址新石器晚期文化層的石刻四瓣花卉,經碳14測定為距今3335年。石刻花卉為淺黃灰色細砂岩,畫面整體以半圓弧線分隔的上下兩大部分組成。上部為一圓形磨平面,圓面中刻出瓣基連接于圓心的四瓣花冠,瓣形略似稻谷籽粒,瓣面勻稱,瓣尖延抵圓邊,刻線粗深顯眼。下部是承托花卉圖案的托座彎月形,又似船形,故有些人把這件作品稱為“日月同輝”“一帆風順”。保山文史專家耿德銘老師所著文章中認為,該作品是史前藝術家對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接觸和欣賞的一類花卉長期觀察的産物,從中可窺見人類“童年”時代的情趣。

“1991年11月23日,出土石刻花卉那天,整個考古隊都比較興奮,大家在輪流觀看後馬上拍照繪圖記錄,因器形不大,就在現場用衣服作背景進行了拍照,然後小心翼翼地收了起來。”曾參與大花石發掘的範南丹回憶着當年的細節。“與其他發掘物相比,石刻四瓣花卉就是一件藝術品。之所以能在所有出土物中脫穎而出,奪人眼球,是因為它是整個遺址出土器物裡最有藝術思想表達的一件。”

同一時期,我市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還出土了較多可供裝飾玩賞的小石環和微型斧、锛,少數小斧還用白、青、綠色玉石制成,均經精細打磨抛光,光潔閃亮,形色精美。

出土于蒲缥二台坡的鑽孔芒紋圓形小石盤,石色淺綠,盤面光潔,上刻銅鼓芒紋狀射線;在龍山鎮二台田收集到的3件梯形玉斧,精工磨制,規整小巧,玲珑剔透,刃口鋒利但無使用痕迹;在獅子山遺址出土的淡黃灰色矽質岩微型梯斧,器面小于成人拇指紋面,光滑細膩,各邊角對稱勻齊,刃口精心磨成微鈍之狀,視覺鋒利但無切割功能。

這些無實用功能但可供玩賞的小石盤、小石斧,讓後人觸摸到了保山先民質樸、純真的藝術情感。

陶器,是人類藝術呈現的另一載體。在我市各新石器遺址、遺物點出土物中,雖然它們大多以陶片形式出土,但也實證了保山先民的藝術創造。

僅就大花石遺址來說,與石刻四瓣花卉及2500餘件各種遺物同時出土的還有3萬餘片陶片。這些陶片紋飾豐富,有劃紋、繩紋、剔刺紋、指窩紋、附加堆墳、戳印紋及镂孔等。發掘隊領隊王大道在1992年4月發表于中國文物報的文章《大花石遺址、墓地發掘碩果累累》中指出:“個别陶片上發現了刻劃符号,為雲南迄今發現最早的。”

掌握了制陶工藝的保山先民不僅将陶制作成儲存水和食物的器皿,還将其作為記錄生活的載體,用線條、圓圈、弧線、花瓣、彎月等紋飾表達着樸素的審美,将其寄于陶器上,刻于罐、碗、盆、缽上。從使用功能演化到審美價值,陶器印證了保山史前文明的巨大進步。

“保山原始藝術源遠流長,有着多種類型,在長期發展中日趨豐富美好……它開拓了怒江流域人類藝術先河,為後世藝術創作積累了重要經驗;它證明了怒江流域新石器文化與雲南内地、與華南以至中原地區都有重要聯系。它們雖然原始、簡單甚至粗拙,但具有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研價值。”耿德銘老師對保山先民的藝術創造曾給出過這樣的評價。

20世紀80年代以來,保山大地發掘出土了豐富的遺存,填補了雲南新石器時代考古中重要的地域空白,不僅向外界證明了保山非蠻荒之地,同時向外界展示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已綻放的文明之花。

資料圖片由保山市文管所、龍陵縣文管所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