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講書法審美的話題。
書法的審美屬性離不開文字, 文字是書法的内核,是素材,是炒菜的食材,是造房子的原料。
而筆法呢? 是書法的外衣,是形态,是炒菜師傅的手感、掌握火候的經驗技巧;是造房子木匠師傅的手藝,是房子結構邏輯關系的竅門。
而把它們聯系起來的橋梁是人的“心手”。
古人說:書為心畫,有些“心道”的意思,但也不完全是佛教裡面的“心道”。
中國繪畫以意境為本,古人“六法論”,氣韻生動為首。書法也講究意境,它的意境應該說高于繪畫, 書法的意境之靈魂如同詩,以“心道”為紐帶,借助規範的文字點畫元素和結體,傳達人的情感、靈性很直接,更抽象,更高級,這是繪畫無法比的,也是西方藝術無法比較的。
比如古詩: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讀下來,感覺每一句都很單調,但合起來呢?隻要你有去過江南的經驗 ,你有留意過荷塘的美,你就會感到這是一幅極佳的幽美意境。
而畫呢?無論是潘天壽的鐵畫銀鈎般的線條,還是吳冠中“筆墨等于零”的線條,主要是為具體的造景服務的。
我們看吳冠中畫江南水鄉,一根線條就能表現出江南特有的,濕濕的,輕輕的,黑白分明的境界,就像吳語一樣軟軟的小聲細語,卻是濃濃的鄉味。有人說他的線條很輕浮,其實,就是這個輕浮的線條營造了吳冠中的江南意境,成就了吳冠中的藝術意境。
再說西方藝術,羅丹手下那尊沉思的雕像,非常誇張地彰顯“沉思”,他的藝術思想在西方雕塑裡,已是很特别,很前衛的了,可以說在他手下調動起雕像的所有肌肉、所有的肌體語音在說“沉思”。
中國畫,意建立在境上,即使一些抽象的中國畫,利用空間布局關系處理,吸收西方的藝術元素,雖然路子很寬,但也是以圖式布局關系處理為核心。
西方藝術意就是境,即使描述心中的境,也是現實中來。
而書法呢?意源于心,從書法的審美意義而言,文字是為書法服務的,而不是書法為書體服務。但是這裡提醒需要注意的點,文字服務于書法是有度的心,書法不能淩駕于文字之上“無法無天”,搞藝術書法、現代書法,那就不是書法了。
筆法技巧,一直是困擾書法審美的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認識到技巧是個人行為,技巧高明不等于書法水平高。
有人認為,當下書法要創新,必須與古有别, 我們要以篆隸為本,打破楷法、草法束縛,以點畫筆法的高超技巧,充分體現點畫、結體的豐富性、多變性和靈動性,再通過章法節奏上的大開大合處理,營造整體章法畫面感。
你這條路是一條奇路,但也不是創新,古人早就是這樣走的,隻不過是你更生硬,火氣更大。
書法的意境不完全是動,全身扭曲的動,那是羅丹 ,雖然也是藝術,但于中國書法而言,是低級的,因為中國書法講中庸,講修煉,講精氣神,靜中有動,動靜相融一體,才符合書法審美,才是書法高意境。
不要看不起在廣場上用掃帚寫字的民間藝人,雖然他們不一定都是書法家,不一定有高超的書法技藝和審美,但他們的心态是純淨的,是直通于心靈的。我們說“心善”才能寫出書法的厚度和溫度。
董其昌是明代響當當的書法大家,他的心氣太高,他的繪畫書法心态比水平好,他畫畫寫生,寫心中的東西;他臨帖,也是臨心中的帖。所以,一直不服趙孟頫,快到死了,他才承認趙孟頫比他厲害。
書法的意境,可以理解為一種氣場,一種氣韻,一種情懷,一種由心而發的浪漫、情趣。
它體現的是筆墨痕迹,蘊涵着哲理天意,寄托着精神意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