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在當今字典中的解釋為“高大的山”。
“五嶽”是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
“嶽”字,最早出現于戰國 慎到(公元前390-315年)著的《慎子外篇》:“遂南巡,五月至于南嶽;又西巡,八月至于西嶽;又北巡,十有一月至于北嶽。這裡所謂的南嶽、西嶽、北嶽,應該是“舜”帝王巡狩的3座名山大川(尚無東嶽)。
後來出現的“五嶽”之說,我想這應該是在“南嶽、西嶽、北嶽”的基礎上,再加了東、中 這兩個方位的東嶽、中嶽,如此,這“五方”之說(東、西、南、北、中),則可周全。後期更有“五色”(青、黃、赤、白、黑)、“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說,來解釋“五嶽之五”的由來,如此百家齊鳴,倒也尊重。
“五嶽”最早的說法,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成書于戰國後期):“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五嶽加上山名”最早的說法,見于東漢 許慎(公元58-147年),《說文解字》:“嶽 : 東仿、南霍、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這裡除明白指出“五嶽”之說,還具體告之山名外,也告訴我們“嶽”是王者“巡狩之所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