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上腦白質病變非常複雜,各類繁多,是神經内科、影像科學生們的難點。白質病變的影像學分級,可以簡化問題,概括地描述白質病變的程度和發展階段。作者:stari
來源:“1影1世界”公衆号
什麼是腦白質
腦白質,是大腦内部神經纖維走行的地方,在解剖學上其顔色較神經細胞聚集的地方較淺,故稱白質,相應的大腦皮層或深部神經核團,顔色略深,稱灰質。
大腦白質是由大量的髓鞘磷脂組成,髓鞘,簡單理解就是神經纖維外的保護層,主要由脂質組成。
什麼是腦白質病變
腦白質中的神經元因各種原因發生變性或病損,都會造成腦白質病變,其主要特征是相應區域的白質脫髓鞘。
腦室周圍白質和深部白質高信号的病因學不同,深部白質高信号通常認為是慢性的小血管缺血所導緻;室周高信号通常認為是脫髓鞘、顆粒性室管膜炎、室管膜下神經膠質增生以及小血管缺血多種原因導緻。
其發生機制可能包括深穿支小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慢性低灌注,長期慢性腦局部CBF下降→小血管自動調節功能障礙→BBB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成份滲漏進入血管壁和周圍腦實質。
人們對腦白質病變的認識,經曆了以下過程:
腦白質疏松症(LA):是指腦室體旁和半卵圓中心白質的雙側對稱區域出現CT上的低密度影、MRI-T2WI上的高信号。
在白質疏松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白質病變(WML)、白質改變(WMC)、白質高信号(WMH)等,與白質疏松互用。
白質病變是卒中的危險因素,也和增齡相關,和認識障礙、步态障礙等相關。
腦白質的分區
1.皮質旁
2.皮層下U形纖維
3.皮層深部非邊緣區
4.皮層下邊緣區
5.腦室旁
6.胼胝體
腦白質病變分級
傳統的白質病變評測量表是基于CT、MRI圖像的視覺評測量表。
其中Van Swieten量表和Blennow量表是基于CT的,Fazekas量表、Scheltens量表、Ylikoski量表和Manolio量表等是基于MRI的。
目前公認的、通用的、用的比較多的是Fazekas量表。
Fazekas醫生在1987年提出了Fazekas評分,該量表基于頭部MRI-T2WI或FLAIR序列圖像,将腦室旁和深部白質病變分開評分,兩部分的分數相加計算總分,即為白質病變分級。
Fazekas量表(0-6分):
A,腦室旁高信号評分(PVWM)
0分,無病變
1分,帽狀或鉛筆樣薄層病變
2分,病變呈光滑的暈圈
3分,不規則的腦室旁高信号,延伸到深部白質
B,深部白質信号(DWM)
0分,無病變
1分,點狀病變
2分,病變開始融合
3分,病變大面積融合
Fazekas分級:A B
1-2分,輕度
3-4分,中度
5-6分,重度
臨床應用中,此評分比較繁瑣,多用改良Fazekas法,簡單,目測易判斷。
改良Fazekas法(3級):
Fazekas 1 級:斑點樣
Fazekas 2 級:斑塊樣(斑點部分聚集)
Fazekas 3 級:斑片樣(病變整合成片)
總結
腦白質病變,在老年醫學、認識障礙等研究中是非常有用的,在臨床上也可以初步判斷大腦了病理狀态。
所以,有些頭部MRI報告,會直接報告Fazekas分級,有些雖不報告,但也會有相應的影像學描述,給臨床一些提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