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
語文是最注重基礎的學科,打好語文基礎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任務,下面這份文言文《醉翁亭記》送給大家,裡面有作者簡介、課文鑒賞等,爸爸媽媽們為孩子收藏吧!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範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産,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于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着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醉翁亭記》歐陽修·宋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環:環繞。環滁:環繞着滁州城。
壑(hè):山谷。尤:格外,特别。
蔚然:草木繁盛的樣子。
山:名詞作狀語,沿着山路。
潺潺(chán):流水聲。
回:回環,曲折環繞。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着拐彎。比喻事情經曆挫折失敗後,出現新的轉機。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然:……的樣子。
臨:靠近。于:在。
作:建造。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别号來命名。
辄(zhé):就,總是。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意:這裡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後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乎:相當于“于”。
得:領會。寓:寄托。
環繞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着拐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這個亭子的人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裡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是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開:消散,散開。歸:聚攏。
暝(míng):昏暗。晦:昏暗。
晦明:指天氣陰晴昏暗。
芳:“花”,名詞。發:開放。
秀:植物開花結實。這裡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佳木秀而繁陰:美好的樹木繁榮滋長,(樹葉)茂密成蔭。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秋風高爽,霜色潔白,溪水滴落,山石顯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終于真相大白。
又如太陽出來而樹林的霧氣消散了;煙雲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間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頭,就是山裡的四季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伛偻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蒼顔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負者:背着東西的人。
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伛偻(yǔ lǚ):腰背彎曲的樣子,這裡指老年人。
提攜:小孩子被大人領着走,這裡指小孩子。
臨:來到。漁:捕魚。
洌(liè):清澈。
雜然: 雜亂的樣子。
陳:擺開,陳列。
酣:盡情地喝酒。
非絲非竹:不是音樂。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蒼顔:容顔蒼老。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賓客中間。頹然,醉醺醺的樣子。
至于背負着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後面的人應答;老人彎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着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遊。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容顔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衆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已而:随後,不久。
歸:返回,回家。
翳(yì):遮蓋。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樂①其樂②:樂他所樂的事情。
樂①:以…為樂。
樂②:樂事。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謂:為,是。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于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随着太守歸去了。樹林裡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遊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隻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隻知道跟随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叙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學士,曆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緻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範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緻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作品鑒賞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别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慶曆五年春,歐陽修由于聲援範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争,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妩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随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意境優美
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着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着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绮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緻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
結構精巧
金線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于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于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着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歡于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于聚光鏡上。
語言出色《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铿锵,臻于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小墨留給大家最後的話:
做一個快樂的人,
對自己感到快樂,
展現真實的自我,
無論是對着鏡子還是對着你的愛人。
願你我心中有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