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王世貞(1526-1590),蘇州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
李時珍嘔心瀝血27年,寫成了《本草綱目》,卻找不到出版商。有人給他出主意,請文壇領袖王世貞寫序,以提高身價。于是,62歲的李時珍背着一袋書稿,從蕲州乘船沿江東下,一路勞頓,找到江蘇太倉王世貞的家,将《本草綱目》拿給他看,并說了寫書的經曆和難找出版商的苦衷,懇請王世貞寫序。
王世貞被李時珍的精神感動了,看過手稿,答應作序。臨别還贈詩曰:李叟維肖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玄晏先生序。華陽真隐臨欲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附賢郎舄,羊角橫抟上九天。李時珍萬萬沒想到,王世貞深居高位,沒有一點架子,還贈詩誇獎,這讓他非常感動。
王世貞仔細閱讀《本草綱目》,憑着大文學家的眼力,他認為這部書的價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寫道:“紀稱,望龍光知古劍;觇寶氣辯明珠……”他還把李時珍的形象描繪了一番,說他瘦高的個子,精神飽滿,言談不凡,可稱“北鬥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說打開《本草綱目》,“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之鑒,毛發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觀哉?實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
有了王世貞的序文,南京書商胡承龍才承印《本草綱目》。要命的是,出書的周期竟長達13年,年邁的李時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與蕲州之間,寒來暑往,日漸衰老,終于在75歲那年病倒在床……此時此刻,李時珍拖着病體之軀,向朝廷寫了一份遺表,傾訴自己編寫《本草綱目》的意圖,懇切希望朝廷“恩準禮部,轉發史館采擇,或行太醫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讀到此書。第二年李時珍就去世,卻沒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一部《本草綱目》,凝聚了李時珍一生乃至全家人的心血。難能可貴的是,王世貞慧眼識珠,熱情為其寫序,鼎力推薦,才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這部寶貴的醫學遺産。
今天,每當我翻閱《本草綱目》,都會重溫王世貞這個精彩的序言,不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更敬佩他身居高位卻平易近人的為人之道。并由此,我想到了當今各類名家所寫的“序言”,常常是天上一腳,地下一腳,雲苫霧罩,不知所雲;空發議論、離題跑偏;隔靴搔癢、言不由衷;敷衍塞責、窮于應付……完全可以看得出來,這些名家根本沒有認真閱讀作品,甚至壓根就與作者不認識,就跟坊間說的糊塗人辦糊塗事的那句俗語一樣:哭了半天,還不知是誰死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