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像
◆文 / 徐奔
歐陽修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文學成就使後人将其與韓愈、柳宗元、蘇轼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又與韓愈、柳宗元、蘇轼、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并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他在政治上也極負盛名,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歐陽修一生雖宦海浮沉,曾三遭貶谪,卻始終剛勁正直,見義勇為。逝後谥号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庾信《哀江南賦》說:“潘嶽之文彩,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歐陽修作為一代立德、立言、立功之大家,其家國相依、勤謹奉公、守廉守貧之“世德”與“家風”實令後人景仰歎服。
一歐陽修四歲時,父親歐陽觀就病死了。 父親生前,一家四口遷移頻頻,生活清苦。 正如母親鄭氏後來對歐陽修所說,“你父親去世時,上沒有留下一片瓦,下沒有留下一壟地來維持我們的生計。 ”鄭氏是歐陽觀的繼室,二十九歲即守寡的她隻好拖兒帶女投奔在随州任職的小叔子歐陽晔。 但是,投奔并非投靠,鄭氏帶着兒女也不完全依賴别人養活,而是努力自救。 “先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 ”“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 ”“畫荻教子”因此成為千古美談。 鄭夫人知書識禮、溫厚仁慈,持家勤勞節儉,處窮不憂,處變不驚。 《泷岡阡表》記載: “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 ……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後常不使過之。 曰: ‘吾兒不能苟合于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 ’其後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大意是說在家道中落時,鄭夫人以儉持家,後來家境富裕了,也不花費過多,她說: “我的兒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儉約一些,才能度過可能要遭受的患難。 ”及至歐陽修被貶夷陵,太夫人亦言笑如常,對歐陽修說: “你的家本來就貧賤,我已經習慣這種日子。 你能安樂對待,我也能安樂。 ” 後世将歐陽修的母親尊崇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偉大母親“以長以教”,歐陽修雖幼年喪父,卻在父母的影響下終成巨擘。
“畫荻教子”
《宋史》評價歐陽修是将其父歐陽觀的為官之道“聞而服之終身”。
歐陽觀生前命途多蹇,他的父親三十八歲辭世,他“少孤力學”,長于文辭,“屢階魁薦”。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及進士第,授道州(今湖南道縣)軍事推官。三年任滿,以同職調泗州(今安徽泗縣至江蘇泗洪、盱眙一帶)。歐陽觀任推官時,适逢淮南轉運使前來視察。歐陽觀為人剛直,恃才傲物,未及時迎候。州長官設宴款待轉運使,召歐陽觀赴宴作陪,他拒不出席。轉運使惱羞成怒,上書彈劾歐陽觀玩忽職守,輕慢上司。于是歐陽觀被調到偏遠的綿州(今四川綿陽)任軍事推官(歐陽修就出生在這裡)。
歐陽修後來曾寫道:“修竊自念為人子而不能識其父,幸而得聞吾母之言,其忍廢為!乃泣血而記之。”母親講述父親的事迹,突出了“仁”“孝”和“廉”。
關于父親的“孝”,母親講道:“吾之始歸也,汝父免于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泣涕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閑居而禦酒食盛馔,則又泣涕曰:‘昔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見之,以為新免于喪而适然耳。既而其後常然,至于終身未嘗不然,此吾知汝父之能養也。”
關于父親的“仁”,母親講道:“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也!’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而況世常求其死也。’”講的是歐陽觀心性仁厚,辦事謹慎。某天夜晚,他在燭光下處理公務,一再将案卷放下又拿起,唉聲歎氣,夫人問他為何這樣。他說:“這是一個判死刑的案子。我總想替死刑犯找出一條活路,可翻讀了幾次還未找到。”夫人覺得奇怪:“犯死罪的還可找到活路嗎?”“我替他尋求活命的路子而不可得,那麼死者和我都将沒有遺憾。有時候還真能在死囚案子中找到不該判死刑的人!如果死刑犯有找到活命的可能,卻不幫他覓活路,他本人和家屬都會怨恨。我常常為死刑犯尋覓活路,還難免錯判誤殺;何況世上有些人總是昧着良心、千方百計強加罪名,制造冤案置人于死地呢!如此,我怎能昏昧從事?……”
關于父親的“廉”,母親說:“汝父為吏,廉而好施,以其俸祿事賓客,常不使有餘,曰:‘無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以庇其生……”歐陽觀為官清正廉潔,待人豁達大度,樂于扶貧濟困,常常不顧家境困難,招待各方賓客。推官的俸祿本來不多,他卻不讓手頭有餘錢,常說“不要讓錢财成為我的拖累”。以緻去世時,上沒有留下一片瓦,下沒有留下一壟地幫助妻兒維持生計。
歐陽觀像
此外,母親還多次講過“七賢畫”的故事。這個傳家寶,是父親廉潔自律的突出标志。歐陽修在《七賢畫序》中專門叙述了此事。大意是說:還在孩童時代,母親曾對我講,“我嫁過來時,歐陽家非常窮困,你父親卻極其廉潔。在綿州做推官三年,别人都采購很多四川名産運回老家,你父親卻一樣也沒買過。他的俸祿在用來接待賓客之後,幾乎沒有餘錢。離開綿州時,隻有一匹絹綢,畫成六幅《七賢圖》。這七位賢人,都是你父親非常愛重的君子。”父親死後,每逢年節舉行祭祀,母親都會把《七賢圖》挂在牆上,讓兒輩瞻仰膜拜。她總是指着畫對兒輩說:“這是我們家傳的寶物呵!”
母親認為父親“其心誠厚于仁”,其言其行“發于其中(衷)”,并激勵歐陽修:“此吾知汝父之得有後也,汝其勉之!”
歐陽觀五十九歲離世,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崇國公。夫人鄭氏,累封魏國大夫人,享年七十二歲。歐陽修父母的“累贈”“追封”“累封”的榮銜,都是因歐陽修後來顯貴而榮膺朝廷的封賜。
二據《歐陽氏譜圖序》(石本)記載,歐陽氏是夏禹的後裔,經過夏商周,一代代相傳,傳到允常,允常的兒子就是越王勾踐。 勾踐傳五世到越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 無疆的兒子蹄,被楚王封在烏程(今浙江湖州)歐餘山之陽,做歐陽亭侯,後世子孫便以封地為姓氏。 入漢朝以後,因有人任涿郡太守,子孫便居留北方。 後出現不同分支,有的住在青州(今屬山東)的千乘,有的住在冀州(今河北)的渤海。 千乘的歐陽生,字和伯,是漢朝的經學博士; 渤海的歐陽建,字堅石,是西晉名士,兩人都是宗族中的佼佼者。 歐陽建在趙王司馬倫之亂中被殺,其兄之子歐陽質領着族人奔到長沙,因此子孫又返回南方居住。 歐陽質的七世孫景達,仕于南朝齊。 歐陽修列譜圖就從景達開始。 景達的五世孫歐陽詢是隋末唐初的大學者、大書法家,也是歐陽修的二十世祖。 詢的五世孫歐陽琮,曾任吉州刺史,子孫由此在吉州安家。 琮以下七世,譜錄亡逸。 其八世孫歐陽萬,曾任吉州安福縣令,子孫後輩散居安福、吉安、吉水等縣,此後“世為廬陵(指廬陵郡)大族”。
歐陽詢
歐陽修的高祖歐陽托是沒有功名官階的處士,但聲譽極佳。鄉民争訟,經官府判處的往往反複訴訟,但凡是經歐陽托評判過是非曲直的,便不會留下後遺症,不會再起争端。他道德學問出衆,為人處世正直公道,故受到鄉裡敬仰。
曾祖歐陽郴,曾在南唐任過武昌縣令和吉州軍事衙推官,官至檢校右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聲名着于州縣,享壽九十有四,死後葬歐桂裡(今屬吉安縣)、橫溪保之燕湖。“儒林鄉歐桂裡”這個地名是因歐陽郴的第三子歐陽儀而得。歐陽儀中進士第時,高堂父母俱無恙,鄉裡以此為榮,于是把廬陵的文霸鄉安德裡改為“儒林鄉歐桂裡”。
歐陽修祖父歐陽偃是歐陽郴的第六子,少時即以文學著稱于南唐,卻恥于參加進士考試,而向文理院上書,進其所為文十餘萬言,授南京街院判官,英年早逝。歐陽偃負才狷介,殊非等閑之輩,惜乎隻活了三十八歲。
歐陽修還有兩位對他影響很大的叔父。
二叔歐陽旦是處士,“隐德不仕,事母(也是早寡)以孝,為鄉裡所稱”。
三叔歐陽晔是除了母親外,在歐陽修接受教養、長大成才的整個過程中,給予他極大關懷和最深影響的人。歐陽修父親病故後,鄭夫人拖帶子女投奔到歐陽晔處。歐陽晔義不容辭代行了家長的職責:“鹹平三年進士及第,官至都官員外郎。……所至有能稱,尤長于決疑獄。所得俸祿,分養孤遺。其兄之子修,少孤,教之如己子。”歐陽晔的處世為人,給少年歐陽修留下深刻印象。他正直廉潔,處事果敢,有卓越的辦事能力。初任随州推官,就順利地處理了三十六件難辦的積壓獄案。某年适逢大災荒,遍地饑馑,而大洪山奇峰寺幾百僧人卻聚積了大量糧食。京西路轉運使懷疑他們囤積居奇,要歐陽晔前去抄沒充公。僧人聞訊,驚恐萬狀,給歐陽晔送來千兩白銀,請求他手下留情。歐陽晔笑着說:“哪裡用得着這樣!你們能聽從我的勸告嗎?隻要把你們積聚的六七萬石糧食賣給官府,用來赈濟災民,就沒有你們的事了。”因為有了這些糧食,饑民們才免于餓殍遍地。在知桂陽(湖南縣名)任上,一夥平民百姓為争奪船隻,彼此鬥毆,在混亂中緻死人命。官府拘押大批嫌疑犯,案子經久難斷。歐陽晔接手後,詳細調查了案情,将全體嫌犯放出牢房,卸除枷鎖,讓他們在廳堂上吃飯。飯後,一一安撫,讓他們返回牢獄,單獨留下一人。此人頓時臉色慘白,手腳慌亂。歐陽晔厲聲喝道:“你是殺人兇手!”這人還想狡辯,歐陽晔說:“我觀察剛才吃飯的人,别人都用右手拿筷子,隻有你用左手。死者傷在右胸,傷口形狀說明兇手是左力,最大的疑犯就是你。”這個人啞口無言,隻得哭泣認罪:“是我殺的。我再也不敢連累别人了!”這個久拖難斷的疑獄快速解決,其餘受牽連者感激不已。
母親曾對歐陽修說:“你想了解你父親嗎?看看你三叔就可以了。他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活像你的父親。”在随州的歲月裡,歐陽晔分其俸祿,盡力接濟遠道來依的孀嫂孤兒三人。後來,歐陽晔調到阆州(今四川阆中)任推官,又遷江陵府(今屬湖北)掌書記。他的家眷依然留在随州,與歐陽修母子相依為命,以免他們孤苦無告。
後來,歐陽修榮顯,朝廷不僅敕封其父母,還追榮其叔父叔母,封賜爵賞,顯然和歐陽晔傾力教養歐陽修有關。歐陽修也終身銘感叔父“長養教育之恩”。歐陽晔逝世時,歐陽修因公務纏身,有如“羁绁”,“哭不及喪而葬不臨穴”,備感遺憾,懇切表示唯有保持“大節”以報答叔父之恩。
歐陽晔
歐陽載,是歐陽修的堂伯父,也是家族入宋後的第一個進士,“為人方重寡言”,他的德行和思想也對歐陽修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次真宗皇帝親自選擇禦史,歐陽載以秘書丞被召見。其他應召的人都走向前去,自我稱揚,唯恐不被任用;唯獨歐陽載靜立丹墀之下,一句話也不說,偏被選中了。後知泗州,有僧人妖言惑衆,誘騙民間男女投淮水死,每年冤枉送命的有上百人。歐陽載聽聞此事後,盡捕作惡僧人,誅其罪孽重大者數十人,遣散鄉裡還俗者數百人,震動很大。他任禦史時,正直無私,皇帝要封賞他,問他有什麼要求,他敬謝不敏,不願再繼續任職。他的無私無欲,受到士林敬服。歐陽修叙寫這位堂伯父:“為政清廉簡靜,所至官舍,不窺園圃,至果爛堕地,家人無敢拾者。”在歐陽修為政清廉剛直、抨擊昏官不留情面的做派上,都可看到歐陽載的影子。
三《歐陽氏譜圖》中,在歐陽觀名下注有“生二子”,名“昞、修。 ”昞是歐陽修同父異母的長兄,歐陽修本人的著作一再道及。
歐陽昞長期在荊州(今屬湖北)擔任地位卑下的小官,沒有機會施展才能。他居住在江陵的長江岸邊,卻舍棄大江汪洋浩瀚的壯麗景觀,而在宅旁方圓不過數丈的池塘邊建起了一個“遊鯈亭”,每日在亭中觀賞池裡遊魚,自得其樂。歐陽修由夷陵赴幹德,途經江陵,去看望兄長,受命寫了《遊鯈亭記》,記中介紹了乃兄的性格與豁達胸襟:“吾兄晦叔為人慷慨,喜義勇而有大志。能讀前史,識其盛衰之迹。聽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無所用以老,然其心中亦已壯矣!”
曾祖的孝德,祖父的文采,父親、叔父和堂伯父的清廉官風,都令歐陽修受教終身。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在詩書與美德“傳家”“繼世”的進程中,歐陽修不僅是承前啟後的橋梁,而且是光前裕後的燈塔。曾祖考妣、祖父母、父母、叔嬸,都因為他而榮膺爵祿封賞。子侄中有因他而恩蔭得官的,也履受其教,承傳優良家風,為官守廉守貧,報效國家。
皇佑四年(1052)夏,處于廣西與越南交界處的蠻酋侬智高發動叛亂,攻陷邕州(今廣西南甯),建立大南國。接着領兵沿邕江東下,進逼廣州。貴州(今廣西貴縣)知州李琚等望風而逃,廣南東西兩路震恐。這時,因恩蔭得官的歐陽修侄兒歐陽通理(昞之子)正在廣西象州擔任司理。兵亂期間,歐陽修固然擔憂侄兒的人身安全,更怕他臨難退縮或失節。歐陽修寫信諄諄告誡侄兒:“自南方多事以來,日夕憂汝。……歐陽氏自江南歸朝,累世蒙朝廷官祿。吾今又被榮顯,緻汝等并列官裳,當思報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使,盡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但存心盡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吾不阙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觀此為戒也。”深摯的家國情懷溢于言表,告誡子侄既官祿在身,必須勤謹奉公,守廉守貧;禍患臨頭,敢于橫身當事,以死節為榮。
另有一封家書《與十三侄奉職》,寫得更親切平實、情見乎辭,足以窺見歐陽修守廉守貧、律己律人的高風亮節:“汝孤寒,曾受辛苦,知道官職難得,每事當思愛惜。守廉守貧,慎行刑,保此寸祿而已。……汝隻親兄弟兩人,今食祿,庶事宜均給……無事,令學書,識取些字……。”後來蘇轼談及這些家信時說,一個人與外人打交道,難免将真面目包裹起來,虛與委蛇,冠冕堂皇。而歐陽修告誡侄輩的私信,盡是由衷之言,沒有任何虛矯僞飾,從中可看到歐陽公心地光明,質量高尚。
縱觀歐陽修家世,會得到這樣的印象:歐陽修出身于一個源遠流長的名門望族,成長于一個重視讀經講史的書香門第。一代代進德修業,人才輩出。其取科名、入仕途者,為官臨民則清廉公正,為人處世則剛直溫厚。其平居不仕者,或文章著述輝耀儒林,或善于排難解紛,威惠着于人心,德孝聞于鄉裡。祖考們的嘉德懿行,見于史冊、載于家譜者屢見不鮮,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寶貴精神遺産。歐陽修在《歐陽氏譜圖序》中有記:“傳于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吾先君諸父(伯叔)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獲承其一二矣。”
(作者系江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