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為太平盛世犬,不做流離亂世人。
在人們的印象中,杜甫是窮困潦倒的,落魄的,不堪的。
但實際上,大家都被杜甫騙了。
他有過四處流浪,身無分文的時刻。
但更多時候,他都不缺錢。
他出身官宦之家,人脈滿天下,從來有田有地,有妻有兒。
他的人生,比李白過得要好得多。
▲蔣兆和創作的《杜甫像》,于1959年
所謂的窮困潦倒,不過是他的一個選擇造成的結果。
那就是,把目光朝下,看到這片土地上,最底層的那群人。
看到他們的苦難、悲哀與傷痛。
然後寫成詩。
于是,便有了“詩聖”杜甫。
很巧的一件事情是,杜甫出生的那一年,新皇登基了。
說起這個叫唐明皇的皇帝,很多人未必知道。
但說起他的貴妃楊玉環,那你一定認識。
這個後來變得昏庸的男人,曾是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
是他開創了三十年的“開元盛世”,讓大唐走向頂峰。
▲中國唐代壁畫:大唐歲月
杜甫,恰恰生在了這樣一個好時代。
不僅如此,他還生在了一個好家庭:
所以說,杜甫其實是個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今天看來,這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
幸運的是,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家世,讓他人生的前半段,無憂無慮。
不幸的是,這還不是屬于杜甫的舞台。生在這樣的時代,他隻能是個二世祖。
▲陸俨少杜甫詩意-(局部)
十五歲時,李白已經萌生了匡扶天下的志向,杜甫的一門心思還全在爬樹上。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到了十九歲,他又開始到處遊山玩水。
從河南,到山西、浙江、江蘇、山東......
一年一個省,全國上下幾乎被他走了個遍。
這時他寫的詩,也并非”老杜“詩篇,而是大好河山、少年意氣。
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也是“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期間,他還遇見了李白。
此時,李白四十四歲,剛剛辭職離京,名聞天下;而杜甫三十二歲,剛剛結過婚,充其量算得上在洛陽小有名氣。
一個放蕩不羁的富二代,一個遊手好閑的官二代,還是互相看對了眼。
兩人相伴出遊,日日飲酒賦詩,好不快意。
隻是,李白已經當得上“詩仙”之名,杜甫距離“詩聖”,還差十萬八千裡。
這段時候的杜甫,目光是朝上的。
他隻看到大唐的盛世繁華,隻願看到山頂的景色,他的眼裡,從來沒有大唐的平民。
他隻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官二代。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不夠正确。
應該說,時代隻是提供了一個人成為英雄的可能。
但你是選擇成為英雄,還是一個看客,其實全憑自己選擇。
圖來源 | 新浪網
三十六歲這一年,官二代杜甫想當官了。
聽說朝廷舉辦了一場全國招聘,于是匆忙趕去。
隻是沒人能想到,這所謂的招聘竟然是一場鬧劇——所有參加考試的人無一入選。
考試結束後,負責考試的宰相李林甫就屁颠屁颠地告訴皇帝,您看,這場考試一個都沒錄取,說明天下間真正有用的人才早就已經被您納入囊中了。
這隻是一場專門用來拍皇帝馬屁的表演。
杜甫第一次知道,原來表面光鮮的太平盛世下,是昏君、奸臣,與民不聊生。
▲安史之亂
然後,安史之亂就來了,一切也都變了。
沒有經曆過亂世的我們,不會知道亂世究竟有多可怕。
這對杜甫來說也一樣。
他沒有見過這樣的一幕:皇室被迫在淩晨倉皇出逃,士兵在馬嵬坡嘩變,最終,楊貴妃被迫自缢,楊父被亂刀砍死。
他也沒有見過這樣一幕:太子自立為帝,宣布永王為叛逆,本該相親相愛的兩兄弟互相讨伐。
另一頭,杜甫心目中舉世無雙的大唐軍隊屢屢戰敗,連京城長安都被攻陷。而他自己,也被困在長安八個月後才艱難逃出。
他看到了,安祿山的軍隊燒殺擄掠,原本過着自己安逸日子的大唐百姓淪為了魚肉,任人宰割。
曾經是世界中心的長安坊市,如今變得蕭條;那些臉上帶着自豪笑容的大唐子民,也變得迷茫、恐懼。
這片土地,此刻滿目瘡痍。
享受了幾十年太平盛世的杜甫,從來沒有見過這番景象。
他曾經目光向上時所看到的,權貴、尊嚴這些字眼,此刻不值一提。
這就是亂世,一個沒有安全感,遍地都是饑荒與死亡的亂世。
”甯為太平盛世犬,不做流離亂世人“。
到這一刻,杜甫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杜甫原本不可能成為“詩聖”。
因為一個聖人,需要目光朝下,關注這片土地上,最卑微又最不堪的那群人。
但他明明是個富二代,不知人間疾苦。
更何況,文人們寫詩,都愛寫得宏大:天下蒼生、君王社稷。
他們很少會寫到,一個悲劇的大時代下,一個個具體的小人物。
但杜甫做到了。
圖來源 | 新浪網
因為他親眼看到了,他與生俱來的悲憫,讓他無法遺忘這一切,當一個過客。
他選擇将人們身上的苦難,擺在心上,記在筆下。
758年,杜甫被貶出京城,從此一生未再回到朝堂。
他開始在四處奔波,開始發現這個時代最殘酷的真相:
朝堂上的人們争權奪利,皇帝與權貴們依然花天酒地。
但亂世之下最多的,卻是流離失所的普通人。
深夜,在一個小村裡,杜甫看到了一個艱難翻越圍牆的老翁。
屋子前方,是幾個兇神惡煞的官兵,與白發蒼蒼的老婦。
官兵在怒吼,“你們家男人呢,快去當兵!”
老婦在哭訴:“我們家三個兒子死了兩個,家裡有個還在吃奶的小孫子,如果實在要抓人,那就抓我去!”
哭聲漸漸遠去,老婦真的被帶走了,杜甫一夜未眠。
這是《石壕吏》。
▲他曾身陷賊巢
杜甫見到過一個老兵。
老兵人已見衰老,他在一片殘垣斷壁前,淚流滿面。
原來,這是他的家鄉。
出征前,他的家,他的親人,他的鄰居,通通還在。
如今,卻隻剩下雜草叢生的殘骸。
老兵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了。他還能去哪呢,隻能轉身又去打仗了。
這是《無家别》。
這一路上,杜甫寫了六首詩,裡面有新婚便要離别的夫婦、沒有一個壯年的縣城......
這是這個時代,最渺小、悲痛而真實的記錄。
“詩聖”意味着什麼?
不談風花雪月,隻哀民生之多艱。
不為帝王唱贊歌,隻為蒼生說人話。
762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這一年,杜甫的好朋友、一生潇灑的“詩仙”李白去世了。
發起安史之亂的叛軍,也即将被徹底殲滅。
晚年的杜甫,也帶着自己的妻兒,來到了成都。
他在這裡建了一座草堂,開始了一段平靜的生活。
他有去遊玩成都的景點,有朋友經常與他一起飲酒,這是久違的安逸的生活。
但他再也變不回那個碌碌無為的官二代了。
八月的一天,天空是黑壓壓的一片烏雲,狂風亂作,大雨頃刻而至。
杜甫的屋子上,茅草被瞬間卷走,飛到了小河的對面。
他出門想看看茅草能不能撿回來,卻發現附近的孩童竟然把茅草全給搬走了。
回到家,雨停了,天空還是黑漆漆的一片,而家裡早已被雨水,打的一片狼藉。
體弱病殘的杜甫,隻能在無可奈何之中,一聲歎息。
但哀歎之餘,他想到的卻不是自己,而是全天下的人們。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之後的幾年,他離開成都,甚至在長江上的船隻中生活過一段時間。
此刻的杜甫,才終于符合了我們印象中,窮困潦倒的人設。
公元770年,他在一艘船上,帶着病痛,帶着世人的苦難離世。
他不僅目光朝下,他自己,也是那些遭受苦難的人之一了。
這對杜甫來說,可能是最完美的結局。
前半生碌碌無為,後半生閃閃發光。
生是官二代,死是淪落人。
人們總會說,杜甫是悲劇的。
因為他的詩裡滿是苦難、悲痛,仿佛一生都不快樂。
但我想說的是,并非悲劇看上了杜甫,而是杜甫選擇了悲劇。
他本可以繼續像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保持自己的傲氣。
但他選擇了放下,選擇了遵循自己内心的悲憫,把人們的苦難,當作了他自己的苦難。
這何嘗不是最好的結果呢。
那個活在盛唐的杜甫,可能隻是浩如煙海的唐朝詩人裡,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
如今,選擇了悲劇,選擇記錄那個時代的杜甫,
卻能成為中國曆史上,永遠值得記住的“詩聖”。
參考資料:
《杜甫: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洪業
《中國文化課》餘秋雨
維基百科·杜甫
《杜甫年譜》讀古詩詞網
*圖:圖片素材來源于百度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今日作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