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肆虐,我被迫在家中上了一學期網課,在這段時間裡,我又開始閱讀一些課外書,并再一次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我不由得反思自己過去的閱讀經曆,過去讀一些書,時常會半途而廢,我由此開始思考半途而廢的原因。一番反思之後,我明白了,自己之前閱讀時常半途而廢的主要原因是功利性目的太強,功利心太重。
我之前讀書時,時常會迫切希望自己閱讀完之後能夠收獲頗豐,恨不得把一本書的90%甚至全部知識塞入自己的腦子裡,但是,往往我這種念頭一強烈,讀一本書的樂趣會一點點磨沒,從而很難有所收獲,最終隻能被迫放棄閱讀這本書。
後來,我意識到閱讀的功利性目的太強往往隻會适得其反。閱讀本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一旦功利心太重,功利性目的太強,就會給自己的内心背上沉重的包袱,這樣的閱讀,就好比背着沉重的包袱行走在景色宜人的山間小路上,雖然周圍的景色是美麗的,但背上的包袱太沉重,使得我們沒有心情去享受欣賞美景的樂趣。
于是我開始嘗試着去享受閱讀,不刻意強求閱讀一定要收獲頗豐,漸漸地,我曾經日漸喪失的閱讀的耐性開始一點點恢複,閱讀的興趣與樂趣逐漸增加,深刻體會到了陶淵明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的那種樂趣,雖然沒有刻意強求閱讀一定要有很多收獲,但這種情況下閱讀的收獲要比過去功利性目的極強強的閱讀之收獲更大。我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的這一一感悟寫入了自己的小語錄集《懷德語錄》之中:
“當閱讀的功利性目的沒有那麼強時, 其更能帶給人高級的快樂、實實在在的收獲感與滿足感。”
之前我讀羅翔老師的《圓圈正義》一書,書中《緻法學新人的第一封信:關于讀書》一文讓我大受震撼,尤其是這一段話:
“一般的書籍都可以泛讀,不要抱着讀一本書要學多少東西的心态,否則就回到了功利主義的路子,很多同學經常向我抱怨‘老師,我讀書老記不住,讀了後面就忘了前面’。其實為什麼要記住呢?是為了寫文章,還是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呢?讀書就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在讀書過程中,有那麼片刻你能達到與書同樂、欣然忘食的境界,那就達到讀書的目的了。你的内心就在潛移默化中慢慢被洗滌了。”
當然,讀書過程中做到一點功利心、功利性目的都沒有也不現實,關鍵還是在于要把握好功利的度。
适度的功利心、功利性目的,可以使我們閱讀有一定的目的性與指向性,從而有助于促進我們通過閱讀來獲得知識、提升自己,比如我們讀一些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書,自然會有也要有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功利性目的,并且在這一功利性目的的鞭策下我們閱讀的目标清晰且有一定的動力,沒有這樣的目的與動力我們反而閱讀沒有什麼效果,也沒有什麼樂趣可言。
讓我們保持合理與适度的功利心,用享受閱讀的心态來閱讀吧,隻有這樣閱讀才能有樂趣、有收獲。
後記:
當閱讀的功利性目的沒有那麼強時,其更能帶給人高級的快樂、實實在在的收獲感與滿足感。
——《懷德語錄·修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