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講,孔子的姓氏名字,分别是:
姓:子;
氏:孔;
名:丘;
字:仲尼。
語文課本上不說“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嗎?也對。因為自秦漢以來,姓氏就合二為一,不再區分了。
秦漢以前的平民有名無氏,隻有貴族才有名有氏。而到了戰國時代,随着平民階級的崛起,就不再區分姓和氏了。
古代同姓不通婚,也主要指的是“同氏”的人不能結婚。
那麼,問題來了,孔子的“子”,就是他的“姓”嗎?
錯!孔子雖然姓“子”,但這個“子”并非他的姓,而是一個尊稱,表示對“先生”、“老師”的尊敬。
整本《論語》能被尊稱為“子”的,除了孔子,就隻剩有子(有若)和曾子(曾參)了。所以才有個說法,說《論語》主要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寫的。
等等,好像還有半個弟子被稱為“子”,就是那個冉求。隻有兩段話被稱為“子”,還曾經被孔子“除名”過,所以稱其為“半個”弟子。
名、字,相對容易理解,畢竟常聽“關羽關雲長、趙雲趙子龍”的說法嘛。先列幾個孔門弟子的名字:
顔回:姓顔,名回,字子淵;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需要注意的是,什麼時候稱呼名,什麼時候稱呼字,也是有講究的。
自稱一般用“名”,比如孔子說:“子在,回何敢死?”,老師尚在,我顔回怎麼敢先死呢?
長輩稱呼晚輩,也用“名”,比如:“賜也,非爾所及也”,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
平輩之間要稱“字”,比如,“子張曰:子夏雲何”?子張問,子夏(姓蔔名商)是怎麼說的?
《論語》裡常用“姓 單字”的叫法,搞得有點懵。比如:“顔淵問仁”,還以為這個顔淵跟顔回有什麼關系呢。後來才發現,何止有關系,本就是同一個人!
顔淵,就是顔回、顔子淵。分别取其姓、字的一部分,合稱為“顔淵”。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舉幾個例子:
“子謂冉有曰”裡的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子謂南容”裡的南容,姓南宮,名括,字子容。
“公西華侍坐”裡的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最要命的是,都的稱呼夾雜了谥号、别姓等等,就徹底暈了,比如:
“孟懿子問孝”裡的孟懿子,居然不姓孟,而是姓仲孫,名何忌。後來才知道,仲孫也稱孟孫,他的谥号是懿,才約略明白怎麼回事。
一個人名而已,要搞這麼複雜嗎?
聲明:本文系【九月風滿樓】原創,文本素材源自《論語》等,圖片素材源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