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輻,共一毂(gǔ),當(dà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先了解一下古代的兩個通行版本——
1.王弼注《道德經》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衆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2.河上公注《道德經》 無用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毂,古者車三十輻,法月數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衆輻共湊之。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治國者寡能,摠衆弱共使強也。
當其無,有車之用。無,謂空虛。毂中空虛,輪得轉行,轝中空虛,人得載其上也。
埏埴以為器,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為飲食之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器中空虛,故得有所盛受。
鑿戶牖以為室,謂作屋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言戶牖空虛,人得以出入觀視;室中空虛,人得以居處,是其用。
故有之以為利,利,物也,利于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壞,腹中有神,畏其形亡也。
無之以為用。言虛空者乃可用盛受萬物,故曰虛無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從上述兩個版本的内容可以知道,王弼注解的廖廖幾語,過于簡單。相對于前者,河上公所注解的還較詳細較靠譜。緻少,河上公對一些單個的漢字闡釋比較到位,對這一章的領悟也算是登堂入室了。
言歸正傳,還是用哲學的方式研悟《道德經》本義:
一、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1.三 甲骨文(上圖),字形三短橫,表示由一和二發展而得。造字本義:在二的基礎上增加一而為三。作數詞,引申指二、四之間的正整數。《廣韻》:數名。《莊子.齊物論》:二與一為三。
作名詞,古引申為衍生萬物的天、地、人。《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從三數。作形容詞,引申指衆多的。副詞:多多地,一再地等義。
理解這個“三”,要在運動中分析,才能全面地體會,故其哲學内涵放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詳細闡釋。
2.十 甲骨文l(上圖)十字形為一長豎,像一根用于紀事的垂懸的繩子。據古文獻記載,古人用結繩紀事、計數,一根繩子代表一個紀事主題,代表全數。作名詞,造字本義:一根用來打結紀事的繩子,代表滿數、全數。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在繩上加圓點,表示結繩紀事。有的金文将圓點(繩結)寫成短橫。篆文承續金文字形。作數詞,引申指傳統數學進制的滿數,九加一之和。 作副詞,引申為完全地,足夠地等義。 《說文解字》: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3.輻 甲骨文缺(上圖)“輻”=車(木車)+畐(一側的車輪),字形突出了車輪的框架,尤其是下部在圓形圈内畫X,更突出了起支撐作用的輪條。作名詞,造字本義:本木輪輪條。(插入輪毂以支撐輪圈的細條)通常由一個中心或中樞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的許多杆、棒或直線,引申指由原點或中心點引伸出(放射狀)的直線。《說文》:輻,輪轑也。《考工記.輪人》:輻也者,以為直指也。
4.共 甲骨文(上圖)共=□(四面八方)+手(與方框相連的雙手,表示擁有)像兩手從四面八方抓着同一物品。造字本義:四面八方都擁有的同一事物。金文字形多樣。有的金文将甲骨文的"口"寫成"廿"。作副詞,引申指一起,一齊。 作形容詞,引申為相同的,彼此都具有的。作 動詞,也引指合起來,總計等義。 後有學者認為“共”的本義為供奉祭品祭神祈禱。 後由"供"代替,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是一種誤解。《說文》:共,同也。
“共”字是具有豐富的哲學内涵的,共與異、分、離相反。
5.毂 甲骨文缺,(上圖)本意是指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可以插軸,借指車輪或車。造字本義:木制圓形車輪邊框整體。作名詞,引申指車。古義引指京城,又引申為行人車馬川流不息。又作象聲詞,指搖動或滾動的聲音等義。《說文解字》:毂,輻所湊也。
6.當 甲骨文缺(上圖)尚,表示屋頂朝陽采光的天窗。當,金文=尚(屋頂向陽采光的天窗,表示采光平衡亮度,平衡陰陽) 土(财産),造字本義:交換(平衡)财産。篆文将金文的"土"寫成"田"。
作動詞,引申指抵擋,阻擋。 也引申為相抵,抵押、相等,相一緻 dàng。 《說文》:當,田相值也。作形容詞,引申為合适的,适宜的、相稱、相配, 又引申指應該,必須, 還引指掌管,主持、充任、擔任。 作形容詞,引申為與事件的時間地點相一緻的,在同一時間,也指事情發生的那個時候或地方。相當于“本”、“此” 。也指頂替、姑且作為、算是、認為、吃虧,受騙,另作介詞,引申指對,面對,在等義。
多音字,讀dāng還引申為應該、判罪、頂端、看待 、判決罪人、 過去的某一時間;以往 、铿锵聲 、假使 等義。
7.車 甲骨文(上圖)車用兩個輪子加車軸表示,後中間用"甲"形的車頭,表示牽引物。造字本義:有輪子、靠牛馬驅動的軍用或民用的運載工具。金文字形多樣化,有的、強調轭具,有的在甲骨文簡體字形基礎上繼續簡化,以一輪代兩輪。籀文加"戈",字形像兩輛武裝戰車、戈戟相接。篆文承續金文字形。俗體楷書利用草書字形作了較大簡化。
作名詞,引申指有輪子、靠牛馬驅動的運載、交通工具。 作動詞,引申為轉動輪子,利用轉輪加工磨制等義。另作中國象棋術語,讀作 jū。《說文解字》:車,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
8.埏 甲骨文缺(上圖)埏=土(泥土)+延(展開,引長),表示用水和泥,做泥坯,作動詞,造字本義:揉和水土制作泥坯。引申為用水和土、和泥,也指地的邊際。作名詞,另引申為墓道等義。東漢·許慎《說文》:延,長行也。
9.埴zhí 甲骨文缺(上圖)埴=土(粘士)+直(制陶成形用的轉輪),字形像制陶器具上的粘土。作名詞,造字本義:制陶器上的l粘士。引申指細膩的黃粘土 ,又引指為土地等義。《說文》:埴,黏土也。從土,直聲。
10.器 甲骨文缺(上圖)金文=口(四個口)+犬, 表示有多個内空且開口的生活用具,造字本義:能裝東西的生活用具。金文以人形連接四個口,篆文把“人”寫成"犬"。
作名詞,引申指容貝、用具。又引申為由經脈血管相連接的衆多身體組織、或生物體中具有某種獨立生理機能的部分,也引申指有用之物、重要部分或部門或重要事物,還指涵養,度量、胸懷。治國理政的才能,人才。作動詞,引申為重視、重用等義。《說文》:器,皿也。《周書 . 寶典》:物周為器。
11.鑿甲骨文=(丁,鐵釺、條形窄口刀具) (手持長柄錘),表示錘打窄口刀縣,開鑽硬物。有金文省去甲骨文的"攴",加"金"("金"的誤寫),表示工具的"金屬"特性;"臼"表示窄口刀具在岩石上鑽出的坑槽。篆文綜合甲骨文與侯馬盟書的字形;将"全"寫成"金",明确工具的金屬性質。造字本義:捶打切鑽,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鑽洞。
作動詞,指錘擊堅硬的條形窄口刀錐,在石頭上挖鑽。作名詞,引申為用以挖鑽硬物的堅硬的條形窄口刀具作形容詞,引申指痕迹深刻的,确切而無法消除的等義。《說文》:鑿,穿木也。
12.戶 甲骨文(上圖)字形像一塊有轉軸的木闆,是門的一半,古時的大門一般都是二塊門闆,為一對門闆,民間常有“門當戶對”一說,即源于此。造字本義:大門的一塊門闆。籀文有所變形,将甲骨文"戶"的上格斷開,并加"木",強調木質材料。篆文省去"木"。楷書将篆文不完整的小門上格淡化成一短橫或一點。
作名詞,引申為人家、住家。作量詞,引申為家。作動詞引申指安裝門扇等義。 《說文》:戶,半門曰戶。《字書》: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又在于堂室東曰戶,在于宅區域曰門。名詞:住家,人家。量詞,家。
13.牖 甲骨文缺,(上圈)篆文=片(木塊一分為二)+戶(一半門的門闆)+甫(用籬笆圍成的苗圃)先秦多用牖指窗,“窗”字少見。造字本義:木條縱橫相交做成的窗子。作名詞,引申指窗戶。作動詞,引申為誘導等義。《說文》:牖,穿壁以木為交,窗也。段注:“交窗者,以木橫直為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
14.室 甲骨文(上圖)室,甲骨文=宀(房屋、房間) 至(躺下休息),造字本義:用于休息的房間。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宀(房屋) 人(兩個連一起倒卧的人) 二(夫妻倆),用"二"強調夫妻共枕。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将篆文的"至"簡寫。室後來是指具體是指堂屋後面正中的那個房間。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後以牆隔開,後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再後來具有房間性質的場所,都可以稱作“室”,以及引指朝廷、墳墓。某些有空間性質的事物也可稱作“室”。
在古代,還有稱妻子住的屋子叫"室",妾住的屋子叫"房"。名詞,引申指夫妻睡覺的房間,也引申為妻子、家、家族、家屬,房屋、房間等義。《廣韻》:室,房也。
此段的直接表達是:
三十根輻條組成一個車毂(車輪),隐除輻條原有的功能,産生一個新(車輪)的功能(用處)。
揉合陶土按照目标制成陶器,隐除了陶土原有的功能,産生一個新(陶器)的功能(用處)。
鑿制成門窗安裝到房間,隐蔽了門窗的原有功能,産生一個新的(房間)的功能(用處)。
具體的表達為:
三十根輻條圍繞一根軸共同組成一個車毂(車輪),隐蔽除去輻條原有的功能,共同組合産生一個新(車輪)的功能(用處)。
固定松散的陶土按照目标揉合制成陶器,也是隐蔽除去了陶土原有的功能,共同組合産生一個新的(陶器)的功能(用處)
根據房間的規格鑿制成門窗安裝到房間,隐蔽除去了門窗的原有功能,共同組合産生一個新的(房間)的功能(用處)。
唯物辯證法的表達即:
三十根輻條組成一個車毂(車輪)即“三十輻共一毂”,從唯物辯證法哲學的角度看,是一個運動的過程,是一個由個性到共性再到個性的運動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當其無”的過程,最後産生一個新的事物。具體的講就是把輻條的某一特性(個性)按照共同的規律(共性)組合産生新的事物即車輪,而車輪同樣的具有新的特性(個性)。用個性代表“有”,用共性代表“無”,那麼,整個運動過程便體現了“有一一無一一有”的“有”與“無”的交換過程,即“當其無”。
同樣的道理,揉合陶土按照目标制成陶器即“埏埴以為器”和鑿制成門窗安裝到房間即“鑿戶牖以為室”都是體現了這樣的運動過程,這個過程是事物發展的共同的普遍運動,而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同時,也體現了部分與整體,個人與集體的辯證法思想,即對立統一觀,也就是“抱一”。
二、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此句的直接表達是:
所以,有了個性的存在,才能體現個人的發展;有了共性的存在,才能體現了集體的發展。
具體的表達為:
利,甲骨文字形是從一根禾苗到收獲三粒種子,體現了從無到有的增益過程,體現了個人順暢發展的過程。
用,甲骨文字形是多塊木闆合在一起産生的功能性,也是體現了從個性到共性的轉化過程。
所以,有了個性的存在并強化個性是為個人或個體的發展,有了共性的存在并強化共性是為了集體或整的發展。
唯物辯證法的表達即:
個性與共性是事物的一種客觀存在,是一對哲學範晴。所以,個性與共性既對立又統一。在生活中既強調個人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又要強調集體利益,發揮集體優勢和整體力量,樹立整體觀和大局觀。個人服從集體,集體包容個人,從而達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富裕的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