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出自《韓非子》中的《顯學》篇。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複生,将誰使定世之學乎?”
韓非子述說了儒墨兩家在戰國時期雖為顯學,但分裂為不同學派,且學派之間的理論,往往自相矛盾,卻皆說自己是得到了孔子和墨子的真傳的荒誕現狀。
但韓非子在《顯學》一篇中,為什麼沒有提到道家?
答:因為道家沒有分裂,而且在戰國時期大放異彩。
儒家和墨家在孔子和墨子去世後都不約而同地走向了分裂之路,為什麼道家可以幸免于難呢?
答:隻因稷下學宮。
提到如雷貫耳的稷下學宮,我想大家都清楚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創辦的學府,同時稷下學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和我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
我們熟悉的很多先秦百家諸子都曾在稷下學宮講學,如孟子、鄒子、慎子、田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子、魯連子、驺子、荀子等。
但衆人不大熟悉的是,稷下學宮作為齊國國立高等學府,他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所以稷下學宮的官學是唯一的且為齊國治國國家的核心思想。雖然稷下學宮提倡“百家争鳴”,但稷下官學地位崇高,與其餘百家地位并不相同。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迫不及待的問道:那麼稷下學宮的官學到底是什麼呢?
答: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為稷下學宮的學術大師們首創,其中有五位道家大師功勞最大,被稱為“黃老五子”,他們分别是宋國的宋子(宋钘)、齊國的尹文子(尹文)、趙國的慎子(慎到)、齊國的田子(田骈)和楚國的涓子(環淵)。
為什麼黃老之學能夠成為稷下學宮的官學呢?
這與齊國的政治需求密不可分,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著名的“田氏代齊”,齊國宗室姜姓呂氏被陳國田氏所取代,所以這次曆史事件又名“田陳篡齊”。
齊國原先的治國思想雖未明确,但受鄰居魯國的影響,對儒家非常推崇,而用儒家思想來評判“田氏代齊”,這無疑是一場謀逆之舉。所以為了消弭負面影響以及出于維護田氏對于齊國的統治,黃老之學應運而起。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人,與田氏是老鄉,故田氏對道家推崇備至,不過道家思想中未有關于國君道統的論述,但這難不倒“黃老五子”的牽強附會之能。
“黃老五子”利用老子曾為周王室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官員)身份大做文章,宣揚老子創立的道家學說來源于周王室的姬姓之學,而姬姓之學又來源于姬姓之祖黃帝,這就順理成章把黃帝搬出來了,黃老之學因此得名。
田氏确實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而姜姓呂氏,為炎帝後裔,所以用黃老思想來評判“田氏代齊”,這不過是黃帝戰勝炎帝的又一次曆史重演。
由此可見,黃老之學由于可以追溯至黃帝,不僅成功壓制了其餘諸子百家的學說,而且黃老之學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提供了曆史依據。
所以隻要齊國在,稷下學宮在,作為官學的黃老之學在,道家不但像儒家、墨家一樣分裂,反而在戰國時期大放異彩。
最終黃老之學随着齊國的衰弱與滅亡,而陷入了發展的低谷,但在劉邦建立漢朝後,黃老之學重新回歸官學地位,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黃老之學才長久地告别了曆史的舞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