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經絡分為正經和奇經

經絡分為正經和奇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4 22:40:48

經絡分為正經和奇經(經絡學十二皮部)1

中醫基礎理論名詞。經絡理論認為,人體十二經脈及其絡脈按其循行路線在體表各有其相應區域、劃分為十二部分,即為十二皮部。

中文名

十二皮部

類别

中醫藥術語

出處

《素問》

概念

經絡理論認為,人體十二經脈及其絡脈按其循行路線在體表各有其相應區域、劃分為十二部分,即為十二皮部。

解讀

出《素問·皮部論》:“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又作“皮之十二部”、“皮部”。手足同名經脈皮部按“上下同法”合而為六經,各有皮部專名:太陽為關樞,少陽為樞持、陽明為害蜚,太陰為關蟄,少陰為樞儒(一作糯),厥陰為害肩。

十二皮部之分區中。布滿絡脈,故《素問·皮部論》每言“視其部中有浮絡者”,十二皮部位屬淺表,重點在于各經絡脈之分布循行,病邪由外襲表入裡或各經間傳變影響,會導緻十二皮部相應部位出現疼痛、紅腫、瘙癢、敏感、斑疹、劃痕等異常反映,由此成為經絡理論中診斷和判定病位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素問·皮部論》講:“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

十二皮部在表皮上的分布,要比十二經脈廣泛。十二經脈以線條狀形式分布,而十二皮部是以片狀或條狀形式分布的。在頭項中部與部分側頭部,主要為關樞;在颞顴部主要為樞持;在面部和頸部,主要為害蜚;在背部和腰部,隻要為關樞;在胸部和腹部,為樞儒和害蜚;在側胸部和側腹部,主要為樞持;上肢伸側從桡向尺,分别為害蜚、樞持、關樞;上肢屈側從桡向尺,分别為關蟄、害肩、樞儒;下肢外側從前向後,為害蜚、樞持;下肢内側為關蟄、害肩、樞儒。下肢後側為關樞。

中醫應用

十二皮部依賴十二經脈及其絡脈運行的氣血所濡養;十二皮部又保護了十二經脈及其脈絡,也保護了整個軀體深部各種器官和髒腑,随時把來自于體外環境的各種信息傳遞給體内,并針對外界變化實行自身調節和适應的功能起着衛外護内的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裡提的“陽者,衛外而為固”,就是這個含義。在這裡衛氣發揮重要作用。皮毛為肺所主,皮部的衛外護内作用是靠肺髒宣發的衛氣來溫養;皮部的宣散作用又協助了肺的吸清呼濁功能。某些疾病的發生是因為衛氣失調,外邪襲擾皮毛,或又通過絡脈進而經脈,或最後深達六腑和五髒的結果。“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于絡脈……絡脈盛色變……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素問·皮部論篇》)可見,皮部是機體自我保護的屏障,是外邪入侵的突破孔,也是髒腑發病時由裡及表反映證候的窗口。

皮部理論的實際應用相當廣泛,不僅包括針灸在内的各種外治法的指導,還包括臨床診斷辯證。《傷寒論》六經辨證的首創和《溫熱論》衛、氣、營、血辯證體系的建立,都是和皮部理論分不開的。利用皮部理論進行診斷辯證不限于察絡脈觀顔色,還有望皮膚、視形态、查感覺和測電阻等内容。作為針灸臨床随時都要涉及到的腧穴定位及其各種刺激性治療操作,也都離不開皮部。特别是各種灸法、挑刺、拔罐、藥物穴位貼敷和古代刺法中的半刺、毛刺、絡刺、揚刺、直針刺、浮刺,以及近代興起的耳針、頭針、各種皮膚針等,跟皮部的關系更為密切。可見,皮部理論在臨床各種對針灸科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1][2]

參考資料

[1] 主編:袁鐘、圖娅、彭澤幫、艾景錄.《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2] 主編:王雪苔.《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針灸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