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叔本華的人生經典名句

叔本華的人生經典名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8 18:31:38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前面一篇内容,我們分享了叔本華在《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區分了原因和理由。

叔本華的人生經典名句(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1

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叔本華這篇著名的論文,首先你可能要問:什麼是“充足理由律”呢?簡單來說,充足理由律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換句話說,世界的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其理由,而這裡的世界,隻是世界的表象,叔本華認為,我們隻能認識到世界的表現。在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開篇就說: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而且,叔本華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表象,都是在有規則的聯系中相互依存的,而且這種聯系是先天決定了的,沒有任何表象可以獨立自由地存在,每個表象的存在都有其充足的理由。

這些表象一共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現實世界的對象,它們遵循因果律(這裡的律,也可以理解原則),隻要出現原因,就會有相應的結果,萬事萬物的變化皆有原因,因果律主導着一切現實世界對象的運動變化,是變化的充足理由律;第二類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它們遵循認識律,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是由邏輯主導的,概念之間都有邏輯必然性;第三類是時間和空間,它們是一切存在的基礎,是先天純直觀,它們遵循存在律;第四類是人類的行為,行為皆有動機,行為遵循着動機律,動機律就是人類的所有行為的内在邏輯。

這四種認識形式:因果律、認識律、存在律、動機律,總的描述就是充足理由律,而它們每一種都構成充足理由律的一個根,因此叔本華稱之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叔本華的人生經典名句(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2

今天,我們先來介紹因果律,因果律可能是叔本華最重視的一種關系,因為他幾乎花了一半的篇幅來論證自己的思想。這裡因果律的對象是現實中物理世界的對象,準确地說,是對應着現實世界對象的:變化。現實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有原因的,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桌子闆凳這裡物質對象,它們的所有變化都遵循因果律,也就是說,隻要出現原因,結果肯定會随之而來。

叔本華的人生經典名句(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3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我用手推動杯子,杯子掉到地上了,在這個場景裡面,我的手移動的一系列變化,是原因,而杯子掉到地上的一系列變化,是結果。在這個例子裡面,原因和結果是現實世界對象的一系列變化。叔本華認為現實世界的一切變化都是這樣,從日語星辰的運動變化,到花草樹木的生長變化,都是這樣,每一個變化都有原因,但是現實對象本身,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結果,比如在前面一個例子裡面,我的手不是杯子掉地上的原因,而隻有手移動才是杯子掉地上的原因。這個思想其實很關鍵,為什麼叔本華會這麼認為呢?我們可以反過來想,現實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但如果物質都是靜止不動的,那麼一切的存在就毫無意義,之前我們講了物質的存在是無法找到原因的,或者說是不需要解釋原因的,而隻有物質變化了,才需要我們去找原因。所以,原因和結果是存在于變化中

叔本華的人生經典名句(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4

同時,在現實世界,事物的變化的因果鍊條是無窮無盡的,叔本華在書裡面舉了一個例子,他說,陽光照在凸透鏡上,把一個物體點燃了,這個變化能夠發生,依賴于前一個變化,或許是因為雲霧的移動沒有把陽光遮住,而雲霧的移動,又依賴于風;風又依賴于空氣密度的不平衡,這又依賴于其它條件,以至無限。因果律隻與變化有關,也就是與時間中各狀态的産生和消失有關,在這種關系中,先出現的狀态稱為原因,後出現的稱為結果,這也解釋了關于時間和空間是我們認識的先天形式,是一種純直觀,後面我們會講到。

叔本華認為,從因果律的必然性中可以延伸出兩個結果,它們是:慣性定律和物質不滅定律。慣性定律是說,物質可能存在的每一種狀态,不管是靜止還是運動,如果沒有什麼原因意外發生,那麼它就永遠存在着,既不縮小也不膨脹,所以,這裡的慣性定律和牛頓的力學第一定律是一個意思: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态的原因。而物質不滅定律,是可以用來證明“物質”的永恒性的,因為因果律隻運用于物體狀态的變化,而不是物質存在本身,叔本華把物質的存在稱為實體,實體是永恒的,它既不産生也不消亡,因此,在宇宙中它的存在量既不增加也不減少,這是物質不滅定律。因果律是我們能夠認識變化的唯一形式,而且它隻運用于物體的狀态,而不是所有變化背後的存在,也就是物質。

在叔本華的思想裡面,物質存在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得知的,就像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的,世界的意義在世界之外一樣。是世界的變化讓我們認識了世界,或者說是變化賦予了世界以意義,這種思想其實在後來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得到了進一步延展和升華。海德格爾進一步區分了:存在和存在者。

叔本華的人生經典名句(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5

海德格爾發現,西方哲學從柏拉圖開始,其實就已經走錯了方向,他們把“存在”當成了“存在者”,而“存在”其實應該是一種變化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狀态”。就像在柏拉圖之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他說的是,我們這個世界是流變的,是無時無刻不運動變換的,這才是“存在”本質。比如一束花是一個“存在者”,而開花的過程,才是“存在”。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柏拉圖開始,就走了上了另外一條路,把着眼點關注于“存在者”,而忽視的“存在”本身,而在海德格爾這裡的存在,正是叔本華思想中存在的一系列狀态,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海德格爾還認為,柏拉圖的“理念”、亞裡士多德的“實體”、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物自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西方哲學一直在關注“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對象本身,但是忽略了“存在”形成的過程,但海德格爾看來,相較于結果,我們更應該關注過程,關注事物的變化,而這種思想其實和叔本華的思想其實有某種一緻性,簡單來說,世界因為變化而有意義,靜态的、固化的世界本身并沒有任何意義。

好了,今天我們聊到了叔本華關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的第一個因果律,這也是叔本華花了很大篇幅來論述的一種關系,下一期我們将繼續分享其餘三個充足理由律,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