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2:22:45

西晉時期,有一個叫“不準”的盜墓賊,發掘了一座戰國魏侯的大墓,結果金銀财寶沒發現多少,倒是幫後人找到了一部,自上古至魏國時期的曆史專著——《竹書紀年》。

自《竹書紀年》問世以來,關于其史料的真實性,以及後世流傳版本真僞問題,一直是沒有定論。其中,關于堯禅位于舜的故事,在《竹書紀年》中,完全颠覆了《史記》的記載: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

“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由于《竹書紀年》在流傳中也出現過缺損、佚失、删改、僞作等情況,各種版本說法不完全一緻,但是其表達的核心思想很統一:舜得位不是堯心甘情願禅讓,而是舜以政變的方式強行奪取!

這個記載,完全撕碎了司馬遷标榜的上古政治楷模——禅讓制。

實事求是地講,在沒有新的考古發掘證據出現之前,所有的争論都限于理論研讨,不可能形成定論。不過,回歸到人類曆史發展的曆程,來探析這個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精彩的話題。

我先把自己的結論分享給大家。

堯舜禹時期的曆史,就是一段中國從部落聯盟到邦聯制結構過渡階段,權力結構的私有化進程,必然促使領導權,由原始的選舉向壟斷轉化。由此,從“民主”到暴力是曆史的必然選擇,禅讓隻能存在于更遠古的時期,不可能在政權結構中存在,它隻是司馬遷的美好願望。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2

同時,從曆史演化的理性分析來看,從黃帝氏族到夏朝之間,一定會存在若幹個王朝,或類王朝,夏絕不是第一個。黃帝、颛顼、帝喾、堯、舜(五帝)可能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某個部落邦聯制結構政權的代稱。

我們先從無解的“舜囚堯”奪位談起。

堯舜禹時代是一個充滿私權鬥争的曆史階段,不可能存在禅讓制生長的環境

按《史記》記載,堯在位一百年。堯七十年,四嶽向堯聯合舉薦了舜;堯七十三年,舜文廟受命,代堯行天子之權;堯一百年駕崩于陶唐;三年喪期後,舜正式即位: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

這個記載跟《竹書紀年》基本相同,所以,從史料看,除了出處存疑的“舜囚堯”外,其實在古本《竹書紀年》裡,找不到關于舜篡位的直接證據。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3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是我們還是能從史料裡“聞到”一些火藥味:

1. 堯帝權力崩塌的三個階段

我們對照《史記》和《竹書紀年》,以雙方不沖突的資料互補,很容易看出,堯帝在執政過程中,多次遭受大臣們的挑戰。

①讙(huān)兜與共工結盟對抗堯帝

堯十九年,天下遭遇洪災,讙兜向堯推薦共工治水。堯開始不同意,後來勉強接受,但共工治水不成功。後來在一次商議接班人的會議上,讙兜再次推薦共工,被堯嚴詞批評。最後,讙兜和共工,與鲧、三苗部落一起被流放,稱“四兇”。

②丹朱被流放暴露堯家族的内部鬥争

丹朱是堯的兒子,大臣放齊曾經建議确立丹朱為接班人。不過這個提議沒有得到響應,堯以丹朱的德行不夠為由,終止了話題。堯五十八年,堯又讓後稷流放了丹朱。堯去世三年服喪期滿後,舜讓位于丹朱,丹朱避于房陵,舜即位。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4

後稷是堯的弟弟,除了後稷(周的始祖),堯還有一個弟弟契(商的始祖),和侄子臯陶,這三個人在堯帝時期幾乎沒有作為,而舜即位後,三個人都是重臣,應該也是把舜推為接班人的重要勢力。

史學界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堯其實一心想把丹朱捧上位,但是遭到了激烈的反對。結合這個觀點,以及後稷等人的履曆,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由于堯遲遲霸占帝位不選舉,并試圖将帝位傳給丹朱,影響了後稷、契的接班,導緻他們聯合其他反對派,共同以舜為領袖,推翻堯帝!

也就是說,流放丹朱其實是舜在鬥争中,對後稷等人的一次妥協。

③四嶽推薦鲧和舜有逼宮的嫌疑

四嶽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的總稱,也稱四羲和,是堯帝最重要的助手。四嶽與堯的前期合作非常順暢,堯帝把天下諸侯管理和四季節令都交給了這四人,但是分歧從堯六十一年開始出現。

由于洪水肆虐,四嶽舉薦鲧治水,被堯否決。在四嶽堅持下,堯勉強同意,結果鲧治水九年不成,在堯六十九年被廢黜,并被流放。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5

第二年,就發生了四嶽舉薦舜為接班人事件,一場裝神弄鬼的祥瑞降臨表演後,堯宣布确認舜為接班人考核對象,并于第二年将兩個女兒嫁給舜。

聯系上文,四嶽推薦鲧和舜,更像是堯的最核心力量出現背叛問題。

也就是說,上述矛盾,早期是讙兜、共工等少數勢力對堯的掣肘,中期是堯家族内部矛盾的大爆發,後期是堯核心班底的集體反叛!

2. 舜帝掌握權力的四個關鍵節點

自有史書記載以來,沒有哪一位帝王登基,像舜那麼複雜,那麼充滿玄機,光儀式就有三次。我們将舜掌握權力的四個關鍵節點,一一呈現:

①受四嶽舉薦獲接班人地位

這件事發生在堯七十年,堯的表态是“吾其試哉”(我用他試試看),《竹書紀年》描述得更詳細: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6

“洪水既平,歸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潔齋修壇場于河洛,擇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

這段話其實信息含量很大:

  • 其一,去年剛剛以鲧治水不力處罰了他,為何第二年就“洪水既平”?怎麼又成了舜受禅的理由?
  • 其二,《史記》說“試哉”,《竹書紀年》卻說“禅之”,兩個内涵差異太大。

能将這兩個信息統一起來,隻有一個解釋:鲧治水是成功的,否則不會讓他瞎折騰九年,他被廢黜不是因為治水不力,《竹書紀年》也沒有鲧治水不成的說法。舜的功勞,在于他舉薦了鲧。

堯面對集體反叛,不得不妥協,接受了舜作為接班人的事實,但是他并沒有完全放棄,企圖以婚姻拉攏舜。舜在不能一舉擊潰堯的情況下,接受了堯的妥協方案,一方面保留堯的帝位,一方面接管堯的實際權力。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7

②文祖廟“受終”

“受終”就是承受帝位,即正式登基,文祖廟是堯帝的家族始祖廟。堯七十三年,舜在文祖廟登基,《史記》和《竹書紀年》記載一緻。也就是說,這三年,堯帝沒能實現得了翻盤。不過堯雖然失權,但是名義上還是君,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起,天下有兩個君。

《史記》中有堯二十年後告老的說法,《竹書紀年》有對應記載:堯九十年遊居陶宮。

這段記載怎麼理解呢?是不是這麼一種情況:舜登基後堯一直還試圖抗衡,為丹朱上位謀劃,因而惹怒了舜,于是在陶地修築遊宮,将堯囚禁于此。也就是說,《史記》的記載所謂堯告老,其實就是被舜囚禁了,并渡過了最後十年的囚徒歲月!

③堯一百年駕崩

堯駕崩後,天下僅有舜一個君了。按照規矩,新王登基必須要等到三年喪期滿,雖然舜還不是正式的君王,但是已經不存在任何障礙了。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8

④喪期滿後正式登基“改元”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改元說法,隻是借用來形容舜正式登基的紀年标志。喪期滿後,舜讓位于丹朱,丹朱逃往房陵,于是舜元年開始了。

從以上四個階段看,你根本看不到禅讓的溫情,禅讓需要那麼藕斷絲連的糾纏嗎?你見過正常權力交接,前後領導之間如此複雜的交集嗎?

3. 幾次重大人事調整暗藏玄機

①堯帝流放“四罪”

四罪就是前面說的讙兜、共工、鲧和三苗部落。這件事發生在堯七十三年前,《史記》說這是舜的建議,我覺得這件事存疑。

讙兜和共工是兩個部落首領,跟堯有矛盾,跟舜的關系不詳。鲧與堯也存在矛盾,由此可見,流放四罪是堯的主意,而不是舜。相反,鲧應該是舜要力保的人。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9

②舜帝流放“四兇”

四兇是指帝鴻氏後裔“混沌”、少皞氏後裔“窮奇”、颛顼氏後裔“梼(tāo)杌”、缙雲氏後裔“饕餮”。這件事發生在堯七十三年之後。請注意,流放的不是四個人,而是四個家族。

③舜帝啟用“八元八恺”

八元是指高辛氏的八個兒子,八恺是指高陽氏的八個兒子。舜啟用八元主管教化,用八恺負責農業生産管理。同樣這十六個人,是指代十六個家族。

④舜帝架構二十二臣權力中樞

這件事持續事件比較長,在堯七十五年,舜就提拔了禹主持治水工作。從那以後,舜連續任命二十二臣,架構了一個從地方到中央,完整的權力機構。其中十人為中央官員,分别是:

禹:司空,相當于宰相;契:司徒,掌教化;臯陶:士,掌刑律;後稷:掌管農業;伯夷:秩宗,主祭祀;夔:掌音律;龍:納言,掌政令;倕:共工,掌營造;益:虞令,掌畜牧業;彭祖,職掌不詳。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0

另任命十二位地方長官,分管天下十二州。

《史記》中明确說,八元八恺雖然很有才能和德行,但不被堯帝啟用。這樣的描述,對把堯塑造成上古君主道德楷模的司馬遷來說,有點不可思議。二十二臣中,除了契、後稷、臯陶是堯時期不受重用的大臣,其餘不見記載。

由此可見,這四次人事調整,其實就是堯和舜兩派政治勢力的鬥争結果。第一次,舜剛剛走向前台,與堯之間勢力相當,所以堯流放了鲧,舜無能為力。

第二次是舜掌握了實權後,立刻就流放了堯的鐵杆勢力,即四兇,同時大力提拔堯的反對派八元八恺。

第三次是在勢力得到鞏固後,将堯的最主要反對派禹、契、後稷等人,全部擢拔到核心崗位,從而不光堯回天無力,丹朱未來也毫無翻盤的可能性。

從堯失權、舜得權和人事調整過程的分析,很顯然那個所謂的禅讓根本不存在。

如果史料的分析,大多限于證據缺損,難免流于理論分析,不能讓人完全信服,那麼我們換一個角度,從以上事實能不能得出以下結論:堯帝時期,充滿了私權的鬥争。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1

我想這個結論是可以下的。

那麼請問,什麼叫“禅讓”?禅,就是薦之于天;讓,就是授之以位。可見,禅讓就是将社會公權,以民主的模式神化的方式,實現權力傳承。它有一個前提條件——公權,那麼,堯帝時代還是公權社會嗎?

從部落聯盟到邦聯制政權結構,是公權私有化的進程,禅讓制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我國上古曆史的發展,經曆了氏族社會階段、部落聯盟階段、邦聯制結構階段。

氏族社會階段也稱原始部落階段,人類按血緣關系群居,每個群體就叫一個氏族,氏族内部數量大約20—80人,是一個原始的大公社會,族群最年長,經驗最豐富,最德高望重的家長,出任這個氏族的首領。

部落聯盟是若幹個原始部落群體,以聯合的模式,組成相對複雜的社會種群。這是由人類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人口大量繁衍,農業文化的繁榮,和生産關系的複雜性,進化的必然結果。在部落聯盟階段,聯盟的首領就必須以選舉的方式,或輪流坐莊的模式産生。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2

邦聯制結構則更複雜,它是由層層嵌套的部落聯盟之間,達成的權力架構,以協調部落聯盟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并以政權模式,強制執行。

夏朝和商朝,就是典型的邦聯制政權結構。堯帝時期屬于哪個階段呢?我認為屬于非典型邦聯制結構階段,或者說是邦聯制結構的初級階段,五帝時期都是這種結構。

他們都有一個最顯著的共同點:公權私有化!還有一個顯著的差異點:私有化程度不同!

①先說共同點:公權私有化。

在氏族部落階段,人類不存在私有權,連人都不是私有的,有老人一起贍養,有孩子一起撫養。部落首領甚至都不需要推選,自發公認才是主要表現形式。首領也沒有任期,大家覺得你行,你自己也願意就可以繼續幹。

這個階段就是老子最推崇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

到部落聯盟階段,因為有了不同氏族群體的合作,分配機制必然誕生,就開始出現了私有化的概念。部落聯盟首領自然就演化為利益代表人,所以,必須要有選舉制度保證私有化的公平性。由此,部落首領的公權走向私有化進程。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3

需要指出的是,公權私有化的演變有個漫長的過程,它随着部落聯盟的不斷龐大,私有化程度越來越高。

部落聯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是邦聯制結構的誕生,也就是公權完全私有化的階段。這個時候,領導權的産生,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由下而上的選舉,而是少數強大的部落之間的“寡頭民主”。

堯帝之前是皇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摯,堯帝之後是舜帝、禹帝。我們翻開史料就會大吃一驚:原來這幾位帝王都是一家人,颛顼是黃帝的孫子,帝喾是黃帝的曾孫,堯是帝喾的兒子,舜是颛顼的六世孫,禹是颛顼的孫子。

請問這種禅讓是公權的民主表達嗎?所以,它跟後來的夏商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公權私有化的曆史階段。

因而,禅讓這個詞,就不适用于邦聯制結構曆史條件之下。即便是堯将帝位讓給了舜,那也不是真正的禅讓,頂多算是家族内部的“内禅”。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4

②差異點:私有化程度不同

雖然都是公權私有化,但是五帝時期與夏商周三代,在私有化程度上存在明顯的差别。

五帝時期的領導權還帶有部分“公”的色彩,即大家族内部之間的公推公選,而到了夏商周,則完全演變為小家族内部的法定繼承,完全沒有了一點“公”的地方。

分析清楚了公權私有化的進程,我們就可以判斷:五帝時期跟三代一樣,都是邦聯制政權結構時期,都是以強制手段,将公權壟斷私有化的曆史階段。隻不過,五帝時期是邦聯制結構的初級階段,還帶有部落(家族)内部寡頭民主的特性,三代則以極端的強權,把公權完全私有化。

因而,堯帝所在時期,大體上算是私有制社會,并非傳統認知上的公有制社會。五帝時期就已經具有國家政權的強制特性,而不是夏朝才誕生。堯帝期間,邦聯制内部,幾個寡頭部落之間的權力鬥争非常激烈,并非溫文爾雅理想社會。

堯帝時期有資格角逐領導權的部落有:陶唐氏(堯)、有虞氏(舜)、夏後氏(禹)、高陽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少昊氏(帝摯),此外還有一些主要的政治力量,如帝鴻氏、少皞氏、缙雲氏、軒轅氏、有熊氏等等。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5

我們在第一部分的分析,堯帝期間的政治鬥争,就是圍繞在幾大寡頭氏族内部的權力之争。堯帝背後也是一大群利益群體,他想禅讓也做不到。

舜絕不是一個靠德行走到曆史前台的“勵志青年”,他本就是黃帝後人,有虞氏部落的首領。舜之所以繼承堯帝,說白了就是有虞氏與夏後氏、高陽氏、高辛氏等部落之間,達成了利益同盟,以強大的聯盟勢力,甚至直接發動政變,逼迫堯帝讓位。

結論:公權私有化的曆程中,不具備禅讓的土壤,不可能誕生禅讓!

社會發展不可能有轉折點,夏之前存在幾千年的邦聯制朝代,禅讓隻能是早期故事

在我們的認知中,中國在五帝之前是原始部落生存狀态,五帝之後進入國家意識形态,夏被定義為第一個王朝,禹和啟就是曆史的轉折點。

這個結論肯定站不住腳,按照這個理論,從一個公有制“禅讓”,到私有的“家天下”,父子兩代人就可以完成了?要知道,任何一個曆史進程的轉變,都需要若幹年的演化期,越是重大的轉型,時間越長。就像汽車轉彎,速度越快,轉彎半徑必然越大。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6

舉個例子,從分封制到帝制,整個春秋戰國都是過渡期,春秋松動了封建制,戰國摧毀了封建制,秦朝創建了帝制,整個過程曆時五百年!

再舉個例子,從門閥士族集團控制國家機器,到皇權獨裁統治,經曆了南北朝及隋朝,曆時二百年。

那麼,人類怎麼可能緊靠父子兩代人,就能完成從“禅讓”到“家天下”?按曆史發展規律,這個過程至少是以千年為單位量級的演化過程!

事實上,已經有考古推論,在夏朝之前還有虞朝,即舜帝建立的有虞氏王朝。不僅如此,可能還存在有堯帝創立的陶唐氏王朝(叫唐朝?)、帝摯創造的帝摯王朝等等,連黃帝創造的王朝,也有軒轅黃帝朝、有熊黃帝朝、缙雲黃帝朝和帝軒黃帝朝四個階段。

原來,所謂黃帝、帝摯、颛顼、帝喾、少昊、堯、舜,不僅是指代某一個帝王,而是指一個個長達數百年的王朝代稱。比如堯帝的陶唐氏王朝,曆經六代229年,堯隻是開朝帝王,末世帝王叫“密”。

難怪《史記》中五帝的壽命都長得吓死人,比如黃帝和堯,都在位一百年。也難怪年長的舜比禹低了四輩,原來他們僅僅是朝代的符号,并非真的是某個人。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7

雖然,這些資料僅僅處于有限的資料推測中,沒有定論,但是從曆史發展的規律來看,人類從邦聯制結構前的公權社會,到夏朝的私權結構,不可能由五帝這麼短的時間完成曆史急轉彎。

從理論上講,五帝代表的是五個,乃至更多個王朝,完成邦聯制結構的初級階段,将公權逐步演化為半公權。最後随着公權私有化的程度加深,自然催生夏王朝的私有結構,這才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

我們把堯舜時期,放進那個曆史階段,就會得出結論,那個階段怎麼可能會是禅讓制存在的時期呢!它應該發展到接近于夏朝的公權完全私有化階段了,禅讓一定隻能存在于黃帝之前的部落聯盟階段。

抛開道德糾纏,曆史更迷人

人們被《史記》的道德觀所左右,往往喜歡以道德眼光來審視堯舜禅代關系,由此糾纏于細節的道德挖掘、推演和評論。其實意義不大,兩千多年來,已經被嚼爛了。況且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沒有了舊體制下的文化制約,不存在文人士大夫的階級立場。

所以,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曆史更有意義,也更精彩。謹以此文抛磚引玉,與您共享!

簡述堯舜的禅讓制(換個角度看舜帝篡位的真僞)1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