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給心靈提供慰藉和力量的美文

給心靈提供慰藉和力量的美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6:39:51

給心靈提供慰藉和力量的美文?人道是時光如水,我卻說歲月似刃歲月之刃,在我們的人生之中,刻下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年輪,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給心靈提供慰藉和力量的美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給心靈提供慰藉和力量的美文(時光回聲在那個清晨)1

給心靈提供慰藉和力量的美文

人道是時光如水,我卻說歲月似刃。歲月之刃,在我們的人生之中,刻下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年輪。

雖然已經過去了五十多年,但我卻依然清楚地記得那天的清晨。甚至清晰地記得,那個清晨的每一個細節。

那是一個鄉村的夏日清晨。天很藍、雲很白,天氣晴朗的有些誇張。太陽的光芒,明亮的也近乎失真。剛剛起床的我,挑着水桶,身披清晨的陽光,走向住處附近的一口水井,準備取水洗漱。

這是我下鄉插隊之後的第一個清晨。村中的街巷胡同,空空蕩蕩,安靜得很。在這個時間點,除了操持飯食的主婦們,其他人早已下地勞作去了。間或傳來一兩聲雞鳴狗吠,更加反襯出了村莊的安靜。

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清晨,對于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這兒是我的故鄉,以往放寒暑假的時候,我常常回來小住些日子,經曆過很多個這樣的清晨。陌生,是由于從這個清晨開始,我将以一個全新的身份面對這樣的清晨。這個清晨,是我人生中一個重大改變的開端——我那受人羨慕的城市戶口,變成了一張知青證明。換言之,我已經由一個城市學生,正式地、徹底地變成了這裡的一個農民。今後,面對這樣的清晨,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或者說是一個匆匆過客。

我把挂着水桶的擔杖,伸到井裡去打水。擔杖,是當地方言對一種打水挑水用具的俗稱,其實就是兩頭各挂了一個鐵鈎子的扁擔。用擔杖打水是有技巧的,擺桶提桶的力度角度都有講究,弄不好不僅打不上水來,還會把水桶給掉到井裡。從前回故鄉的時候,我就跟大哥大姐們學會了打水。

三個背着糞筐的赤腳孩子,看到我能比較熟練地使用擔杖打水,感到有些好奇,就湊過來看熱鬧。他們咧着嘴巴,露出黑黃的牙齒,看得很出神。城裡人學打水,比如村裡的其他知青們,是常常出洋相的。一個會使用擔杖打水的城裡人,在他們的眼裡自然有些異樣。

我沒有理會這三個孩子,也沒有急于把打滿水的水桶提上來,而是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那時的農村,地下水位很高,水面到井口的距離,隻有兩米左右。井裡的那片水面,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因而,雖然井水很清澈,但我的倒影卻有些朦胧飄忽,有些模糊虛無。

把水桶提到井台上之後,我蹲在那裡開始刷牙。那三個孩子好似又對我唇邊的牙膏沫産生了興趣,也随着蹲在我的旁邊,歪着腦袋好奇地看。我依然沒有理會他們,眼光越過他們的頭頂,看到井台對面的一道籬笆牆上,好多朵牽牛花正無語地開放在陽光下。一隻碩大的公雞,蹑手蹑腳地從我身邊走過。歪着腦袋看我的眼神,就像那三個孩子一樣。一陣輕風吹過,青草、泥土、糞肥和炊煙混合的濃重氣味,通過我的鼻腔灌滿胸膛。那些開放的牽牛花,無助地随風擺動。

就在昨天的傍晚,我剛剛告别大城市,來到了這個小村莊。在今後的生活中,要面對多少個這樣的清晨,我不知道。此前,每天清晨與我相伴的,是樓房、電線杆、柏油馬路和不時從街面上駛過的汽車。這些以往司空見慣的東西,一夜之間就變得離我那麼遙遠。這樣的變化,快得似乎有點不可思議,難以捉摸。

井台雖然默默無語,但卻明白無誤地告訴我,以後我每天洗漱使用的,也不再是自來水管子和水泥池子。那一刻,如同那刺灼感越來越強的陽光一樣,我強烈地、深切地感受到了兩個字的含義——改變。環境的改變,生活的改變,當然還有身份的改變。生活中,改變常常不期而至,不管你是否做好了應對改變的準備。因而,一些突如其來的重大改變,往往讓人感覺無助又無奈。

下鄉插隊,是我自己的選擇。一個毛頭小夥的激情之火,是很容易被引燃的。至于引燃之後能燃燒多久,就隻有天曉得了。在那個時代,一些知青題材的文藝作品,比如金訓華、張勇等等,對那個年齡段的我而言,是極具煽動力的。于是,我就像拂掉身上的一片落葉一樣,放棄了留城就業的機會,滿懷豪情地來到了廣闊天地。在我攜帶的簡單行囊裡,有一些“社會主義新村規劃”“農村沼氣建設”“農作物科學種植”之類的書籍。在決定下鄉之時,我曾經天真地很想大有作為一番來着。

改變,意味着反差。從人的本性角度而言,對于由差變好的反差,相對容易适應一些。當我蹲在井台邊刷牙的時候,所感受到的反差,卻正好與此相反。下鄉之後,不少鄉親對我說,在他們看來,城市簡直就像天堂一樣。他們的意思是,我的插隊之舉,就跟從天堂跌落地面差不多。我說不清楚,我那青春的激情之火,是不是就從這個全新但卻陌生的清晨,開始降溫乃至一步步走向熄滅。

這兒是我的故鄉,這裡的環境和人們,對于我并不完全陌生。況且,這裡還有疼我愛我的爺爺奶奶。那麼,當那些從未到過農村的知青們,面對一個完全陌生、舉目無親的環境之時,又會作何感想,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崇高的覺悟和恒久的激情,畢竟隻是少數人的專利。

下鄉一段時間之後,我聽說了這樣一件事情:我們縣的一個青島知青,在選擇插隊地點時,相中了一個叫做清水泊的地方。大約是這個地方有點詩情畫意的名字,吸引他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但當他到達那兒之後,發現周圍全是一望無際的茫茫鹽堿地的時候,一屁股坐在地下嚎啕大哭起來。

在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興盛期間,一個南京知青創作了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我的家鄉》,又叫《南京知青之歌》。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可愛的南京古城,我的家鄉。告别了媽媽,再見吧家鄉。啊,未來的道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生活的腳印,深淺在偏僻的異鄉。”

這首歌在當時影響很廣,全國無數知青都在偷偷傳唱。有不少地方的知青,比如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哈爾濱的、青島的,還對歌詞進行了修改,将其中的揚子江、南京等字眼,改成了自己居住城市的地名景物。

“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在那個年代,盡管人們還沒有空氣污染、環境保護之類的概念,但是相對于城市,農村的天也是更藍一些、雲也是更白一些。然而,對于知青們來說,來到農村之後,頭頂上的那片更藍的天、那些更白的雲,卻變得陌生、疏離起來。親近,源自于習慣。他們已經習慣了城市的天、城市的雲。比如此時的我,好像就有這樣的感覺。

《我的家鄉》這首歌曲所傳遞的,是一種知青下鄉後,面對巨大反差的一種強烈失落感,以及濃濃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緒。我想,這種情緒不僅僅是出于對過去相對優越生活條件的不舍和懷念。當一個人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環境,被外力所突然改變的時候,産生這樣的情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作為凡夫俗子,在強大的外力面前,往往無助無奈。這首歌曲,正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态的真實寫照。

當我收拾好洗漱用品,挑着水桶走回住處的時候,遇見了扛着鋤頭下地歸來的生産隊長。這是一個四十左右的中年漢子,面部的紋理銳利而深刻,黝黑的膚色在太陽照耀下,閃耀着熠熠的光亮。我對他說,從今天起,我就是隊裡的一名正式社員了,希望隊裡盡快安排我跟大家一起出工幹活。不然,我自己閑呆着沒事做,感覺挺不自在。

我不知道,我的這番話在隊長聽來,是不是有些故作姿态。但日後回想起來,他那看似随意的回答,卻頗有些意味深長。他是這樣對我說的:不急不急,日子長着呢。你初來乍到的,還是多休息兩天,熟悉熟悉環境吧。至于活路,今後有的事做,就怕你天長日久做夠了。

在插隊的那些日子裡,我有一些苦澀,有一些歡樂。我也跟着鄉親們學會了不少農活,學會了農村的一些生活方式。甚至學會了用草紙卷旱煙,學會了比較熟練地使用當地的方言與人交流。但是這一切,并沒有轉變為我的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那些我帶來原本想用以一展作為的書籍,也一直壓在我的衣服箱子底下,直到我結束插隊離開農村,都未曾拿出來過。

改變,是人生最深的年輪。所以,我難以忘記那天的清晨。

那一天,我剛好十七又二分之一歲。

壹點号谷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