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歌。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餘味無窮。
有人考證,以為此詩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作。其時義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以為此詩是寄給長安友人。但義山入梓幕,與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仙逝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詩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蔣捷《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鬓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賞析
蔣捷的這首詞,内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鬓發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一任”兩個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點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歎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
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鑒賞
這首詩以“癡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複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訪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态,“尚思為國戍輪台”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态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卧”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rù,草墊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并不感到悲哀,貧病凄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需要什麼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的精神狀态。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何必多此一舉呢?另外,詩人不正是因為“喜論恢複”、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罷官閑居的嗎?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這就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複國,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嗎!
俗語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緻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嶽飛有“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阙”的詞句;辛棄疾有“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豪情;張元幹有“夢繞神州路。怅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同樣魂牽夢萦的語言。……這些不朽的精神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
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賞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