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觀點遷移

論語觀點遷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2 23:39:18

論語觀點遷移(論語通讀-51四海之内皆兄弟)1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又問:“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内心反省不感到有錯而悔恨,那還有什麼可愁可怕的呢?”

關于如何做一個君子,夫子沒有給出一個空洞的說教,而是具體有針對性地開出一個方案。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愁地說:“别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運主宰,富貴全在天意。’君子謹慎行事,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禮儀,那麼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為什麼要擔憂沒有兄弟呢?”

“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可不是指死了哥哥,這個“亡”是通假字,通有無的“無”。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司馬牛是個獨生子女,沒有哥哥嗎?問題沒那麼簡單。按照學者們通常的解釋,這個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如果是這樣的話,按照《左傳》的記載,司馬牛不光有哥哥,他們家是兄弟五個,都是當時宋國的風雲人物。

要是你跟我通讀過《論語》上部,對桓魋這個人大概還有點印象。《述而篇》裡我講過,孔子從衛國去陳國的時候經過宋國,桓魋聽說了,帶兵要去加害孔子。

當時孔子和弟子正在大樹下演習周禮,桓魋把樹都砍倒了。這種危急時刻,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給自己和學生們鼓勁兒。

這可就奇怪了,明明有兄弟,司馬牛為什麼說“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呢?

桓魋這個人在曆史上名聲可不好,他在宋國“犯上作亂”,失敗後在宋國待不下去,結果全家被迫出逃。他弟弟司馬牛跑到魯國,拜孔子為師。

既然師從孔子學習仁和禮,司馬牛就不再承認桓魋是他哥哥,跟他作了切割。再加上一家人作鳥獸散,他發出“人皆有兄弟,我獨亡”的感慨,也就可以理解了。子夏的勸慰非常漂亮:人的生死、富貴自有上天和命運來主宰,但一個人隻要言行符合于禮,就會赢得人們的尊重,也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

話是開心的鑰匙,這一句勸慰的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光開解了司馬牛,更隐隐透露出真正的儒門弟子博大的胸襟,千載流傳,成為名言。

這句話,還有一點值得你注意。一方面,傳統的天命觀,宿命論的觀念,仍在流行;但另一方面,子夏的意思是突出事在人為,已經有了人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想法。

這說明傳統的宿命論、天命觀,已經開始發生動搖。這就撬開一個裂縫,開啟了一種新的思想。到了後儒(比如荀子)那裡,這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谮(zèn),膚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察。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潛移默化的讒言,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控告,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就稱得上是明察了。像水潤物那樣潛移默化的讒言,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控告,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就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切膚之痛感受直接,能明察、有遠見還比較容易。浸潤無形的讒言、壞話,确實是容易失察的。耳邊風吹多了,不自覺地信了,就容易跟着走了。《戰國策》裡有兩個故事“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特别能說明問題。

《戰國策·魏策》裡記載了龐蔥陪同太子去趙國邯鄲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如果有一人說街市有隻虎,您信嗎?”魏王說:“不信。”“兩個人說市裡有虎,您信嗎?”魏王說:“寡人疑之矣。”“三個人說市裡有虎,您信嗎?”魏王說:“寡人信之矣。”

龐蔥說:“其實街上市上沒有虎是很簡單的事情,然而有三人反複說就真成有虎了。”他提醒魏王,“我将遠在千裡之外,诽謗我的人不止三個人,您可得拿定主意。”結果,雖然提醒在前,魏王最終還是信了讒言。

《戰國策·秦策》裡說:曾參在費城時,有個與曾參同名的族人殺了人。有人給曾子的母親報告說:“曾參殺人了!”曾母說:“我的兒子,是絕對不會殺人的。”不久,又有一個人跑到曾子的母親面前說:“曾參在外面殺人了。”老母親仍然不予理會,還是坐在那裡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線織着布。

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跑來對曾母說:“曾參的确殺了人。”曾母心裡驟然緊張起來,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牆逃走了。雖然曾參賢德,母親對他很信任,但有三個人懷疑他,所以慈愛的老母親也不敢相信他了。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備足糧食,充實軍備,取信于民。”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無糧頂多餓死),如果沒有民衆對政府的信任,那國家就不可能存在了。”

本章“子貢問政”,實際上是師生間的一個假設話題。這連續提出的三個問題,後兩問都是假設,都别把它落得太實,理解得太死。

孔子強調治理國家,應當具備三個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中,“信”據有邏輯上的優先地位,是最重要的。這體現了儒學的人學思想。富國強兵仍未達到治道,如果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子貢是窮根究底,一路問到家;孔子是正面回答,強調了重點。

“必不得已而去”這個問題問得真絕:您給出了三個基本條件,那麼其中哪個更重要呢?相比之下可以排除哪個呢?遇見這樣的學生,要是我,腦袋都大了。但孔子沒有遲疑,直接挑明了“信”字,這個最重要。

信對于治理國家有多重要?我給你講個故事。《左傳·莊公八年》:齊侯派遣連稱、管至父兩個人戍守邊關。他們雖然不想去,但又不能不去,就問齊侯:“啥時候能回來?”齊侯正在吃瓜,随口說:“明年瓜熟的時候吧!”瓜一年一熟,也就是一年後可以回來。

可一年之後,齊侯卻忘了約定,連稱、管至父隻好送回一瓜,說:“瓜已成熟,您是否該派人接替我們了?”齊侯回信說:“再守一年吧!”兩人大怒,後來就趁機帶兵回來殺了齊侯!無信之人,無以為君。“瓜代之期”的成語,就出自這裡。

無信,無以立國。民衆的信任是政治最重要的基礎。

摘自靳大成《論語通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