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陌陌創始人抖音

陌陌創始人抖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4:17:05

“我是一個比較宅、不善社交的人,但越宅的人,越有可能做出好的社交産品,因為他最懂什麼是孤獨。”

——奉佑生,映客CEO

陌陌創始人抖音(最懂社交的人都是孤獨的)1

芬蘭漫畫家卡羅利娜·科爾霍甯(Karoliina Korhonen)創作的《芬蘭人的噩夢》帶火了“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泛指像芬蘭人一樣不愛社交,極度注重個人空間的一類人)一詞,不少人紛紛表示“确認過眼神,我大概是個可愛的芬蘭人。”

想要出門,但是鄰居在走廊上

陌陌創始人抖音(最懂社交的人都是孤獨的)2

被人表揚,恨不得鑽到桌子底下

陌陌創始人抖音(最懂社交的人都是孤獨的)3

你确實有問題想問,但又不想引人注意

陌陌創始人抖音(最懂社交的人都是孤獨的)4

圖片源于《芬蘭人的噩夢》

随着當代年輕人的宅文化逐漸走進大衆視野,人們漸漸發現其背後的核心是孤獨。

《孤獨經濟》報告顯示,61.47%的人平時會感覺孤獨;偶爾孤獨的人占51.77%;經常孤獨的人占27.22%;每天都會孤獨的人占21.01%。

經濟高速發展背後,越來越孤獨的年輕人是什麼樣的?——沒有多餘的表情和欲望,日複一日幹着相同的工作,不愛出門也不愛社交。

以至于久而久之,整個社會有了對這個群體的刻闆印象:孤獨的人不懂社交。

這個群體也就有了這樣的自我暗示:我們不擅長社交,還是靜靜地一個人呆着比較好。

但,果真如此嗎?

張小龍在做出微信前就是個内向而又落魄的程序員,但這樣孤獨的他卻做出了改變無數人社交方式的微信。

他說:“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别人溝通的内在力量。”

直播平台映客CEO奉佑生在映客上市前的最後一次路演中提到:

“我是一個比較宅、不善社交的人,但越宅的人,越有可能做出好的社交産品,因為他最懂什麼是孤獨。”

孤獨和不善社交劃上等号,看上去似乎過于武斷了。

1. 孤獨的人,其實也想社交

“空巢青年”這個詞确實反映了當今社會年輕人的孤獨現狀——水果按個買,快遞寄公司,回家反鎖門,吃飯玩手機。

《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63.6%受訪者認為“空巢青年”的苦悶并未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理解。除此之外,社會上對于他們的刻闆成見也常常壓得他們喘不過氣。

卻沒有人注意到,那些被大多數人認為不愛社交的“孤獨怪人”,其實也懷着一顆想要社交的心啊。

社交其實一直都是社會發展的主流。

當代美國社會學家彼得·貝格爾在《神聖的帷幕》中提到:“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人生來就是未完成的。”人的“完成”需要經過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而這種社會化的過程卻被社交網絡的發展阻礙了。

《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報告》調查顯示,73%的青年人通常每隔15分鐘至少看一次社交軟件,人們埋頭于手機裡的虛拟世界,而對真實的社會不聞不問。

但我們似乎沒有去深入探究這一現象背後的心理因素。

今年,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心理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心理學前沿》雜志發表報告稱,手機上瘾者不是厭惡社交,而是太熱衷與他人互動。

他們渴望通過社交媒體來維護自己的社交關系。

每一次點贊,每一條評論的背後,都是與人親近的渴望,都是在試圖從一個人的孤獨中逃離。

今年初,杭州90後女生“heyoneegg”因為一個人吃飯太孤獨,在閑魚出租自己的廚房,許多網友表示“出錢也願意去”。

看似不懂社交沉迷手機的年輕人,其實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跟人建立社交關系呀。

2. 最懂社交的陌陌創始人,特别孤獨

陌陌的創始人唐岩是一個很孤獨的人。

2003年7月,唐剛到北京,白天在五道口的網易上班,晚上睡在和平裡附近地下室的小隔間裡,每月330元的房租錢是他最大最心疼的一筆開支。

即便晚上加班很累,他也要踩着點坐11點半最後一班104路公交車回家,因為隻有那趟公交能刷公司發的價值40元的月票。

2004年聖誕平安夜,唐岩趕得太急,公交車發動了他才意識到坐錯車了,不敢讓司機停車,他隻好先從褲兜裡掏出僅有的一元錢買了票。

因為不知道路線是否一緻,唐岩着急想找個人問問,但盯着操北京口音的售票大媽,想到自己濃重的湖南口音,猶豫了好幾次,還是沒敢開口。

唐岩坐立難安地數着站名到了安貞門,他才确信,路線肯定錯了,于是趕緊下車,一個人深夜孤零零地往家裡趕。

“心虛,我是個外地人,說話有口音,害怕被大媽鄙視。”唐岩事後回憶道。

到後來,陌陌上線。他每天拼命工作,為了幫别人交友,緩解孤獨,但生活中的他卻是孤獨的。

唐岩說:“我有時候特别特别累,有時候情感也很脆弱。可是沒法釋放,你絕對聽不到任何一個人說唐岩在我這哭了。隻能靠自己消解自己硬熬,這個是很苦的。”

自己在孤獨裡“熬”着的唐岩,卻為衆多孤獨的人帶來了非常好的社交産品。除了陌陌,唐岩在生活中也用真誠的态度收獲了别人的認可。

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的張穎曾評價唐岩說:“他跟你點點滴滴溝通的過程中,你覺得舒服,他一個很真的人。”

孤獨的人在社交中未必不占優勢,相反,他們可能才是更懂社交的那批人。

3. 孤獨的人,更懂社交

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的梅根·L·諾爾斯(Megan L. Knowles)教授曾設計過一個實驗。

他和他的同事要求86位被測對象完成了一份測量孤獨程度的量表,然後要求他們說出電腦上24張人臉所對應的表情以及背後的情緒含義(悲傷、憤怒、喜悅等)。

他們告訴一部分被測對象這隻是個普通的小測驗,而告訴另一部分被測對象這是一個社交技能測試,不及格代表着被測對象在社交方面是有障礙的。

實驗結果顯示,在被告知這是社交技能測試的人中,孤獨者的表現更差,他們甚至會因為過于焦慮而“卡殼”;而在被告知這隻是普通測驗的人中,孤獨者對情緒的識别要更精準。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詢師張曉慶對此解釋道:

“正因孤獨者們渴望獲得歸屬和人際交往,他們才對與情緒相關的蛛絲馬迹更加上心。”他們也因此具備了在社交上表現得更好的潛質。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鏡像神經元”,它讓我們出于本能地模仿他人的行為,比如看别人吃東西時,你會流口水。

鏡像神經元會讓我們對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出現我們常說的“移情”現象。

而孤獨的人之所以容易感到孤獨,是因為他們對别人的情緒更為敏感,這也意味着他們擁有更多的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系統的活躍能讓他們更敏銳、清晰地感知對方的情緒,捕捉交往對象情緒當中的微小變化。

這讓孤獨的人在理解他人的情感方面具有了先天性的優勢。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普遍承認,孤獨者有更多的時間反思自身,他們對世态有更深刻的洞察,寵辱不驚的處事風格也容易和其他人形成深度穩固的交友關系。

4. 受不了孤獨的人選擇社交,受不了社交的人選擇孤獨

周國平在《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中提到:

無聊是一顆空虛的心去尋求充實而不可得,寂寞是尋找普遍的溫暖與安慰而不可得,孤獨是一顆值得理解的心靈去尋求理解而不可得。

在主流價值觀中,承認孤獨好像就是在承認某種失敗,我們總是被迫裝作不孤獨。

但事實上,不管如何否認,我們都沒有辦法逃避孤獨。孤獨是“個人與任何其他生命之間存在着的無法跨越的鴻溝”,它始終與我們同在。

一個人看起來是否 “孤獨”,不過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受不了孤獨的人選擇社交,受不了社交的人選擇孤獨。孤獨的人照樣可以是社交王,隻要願意嘗試。

至于如何嘗試,有以下三個小建議:

首先,分别列一個線上和線下關系清單,審視自己目前的關系網絡,重點标注那些需要或者想要繼續維系的關系,并嘗試形成深度聯結;把那些無用的,尤其是想要利用自己的關系果斷劃掉。

其次,嘗試參加志願活動,比如去養老院陪伴老人、參與義務清潔活動等。

當我們去幫助他人時,我們的心思會從關注自己轉移到關注他人,不容易産生自我焦慮感。

同時,在志願活動中,孤獨者被拒絕的概率會降低,在正向激勵中他們才能慢慢建立起和别人交流的自信。

最後,抱着另外的目标去接觸社交場景,比如,以對繪畫感興趣的身份參加繪畫課,因為要準備馬拉松比賽而去健身房訓練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别人會覺得孤獨者是因為純粹的熱愛而非寂寞才來參加活動,這大大減少了孤獨者的心理負擔;

另一方面,當我們把關注點從社交上移開時,我們就不容易因為二次揣測(second-guessing)和過度思考(over-thinking)陷入不必要的焦慮當中。

作者:芋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