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耳熟能詳的成語叫做“逐鹿中原”,用來比喻天下大亂時群雄并起,争奪政權。為什麼說逐鹿而不是其他動物?難道鹿和國家政權有重要關系嗎?“逐鹿中原”這句成語出于《史記•淮陰侯列傳》。謀士蒯通曾對漢高祖劉邦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這裡以鹿比喻帝位,言下之意就是說秦朝丢失了它的帝位,天下英豪競相争奪,有才能者自然捷足先登。用鹿來比喻政權、位置,由來較早。
《春秋•襄公十四年》就曾說:“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也是用捕鹿來譬喻兩國争奪政權。這種喻指漸為世人接受,後代常以“逐鹿”譬喻争奪統治權,如《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就說到:“于是人希逐鹿之圖,家有雄霸之想。”為什麼成語會提及逐鹿,而不是逐虎、逐熊、逐狼呢?
成語“逐鹿中原”的意思是指群雄并起,争奪天下,比喻很多人為奪取政權而争戰。其中,“鹿”喻指“帝位”、“國家政權”。
“鹿”何以指政權?這要從商王武丁逐鹿說起。
鹿全身是寶,除皮肉可供衣食用外,鹿血、鹿茸、鹿骨等都是極名貴的中藥。由于這些原因,商王武丁特别喜歡逐鹿,為了逐鹿,可以一連數日奔走在中原大地上,不理朝政。從商王武丁開始,“逐鹿”活動一直深得曆代帝王所愛,又由于在古時候,鹿是一種珍貴的動物,隻有一定級别的貴族才有逐鹿的資格,帝王失去了獵鹿的資格,也就是失去了“帝位'
“政權'于是,“逐鹿”之舉便成為曆代政治家争奪政權的代名詞。
鹿有美麗的外形、溫馴的性格,被人們看成是瑞獸,自古以來被看做友善的象征。
人們常用鹿肉招待客人,諸侯之間常用鹿皮作為禮物互相贈送。《詩經》中有一篇《鹿鳴》,寫的是周文王大宴群臣及賓客的場面,其中寫道r“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用“呦呦鹿鳴”比興賓主之間的傾心交談、相互呼應。後來,古人稱招待嘉賓之宴為“鹿鳴宴”。
有人認為“鹿”、“祿”兩字相通,逐鹿實際是逐祿之意。這種解釋雖有一定道理,但我們還得注意到鹿在古代的特殊地位。鹿在古代被視作吉祥之獸,非常珍貴,不僅是狩獵時的最好獵物,還被人們當作圖騰的靈物加以崇拜。如果人們得到鹿,不管是自己食用還是貿易交換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獵人們追逐野鹿時,形勢緊急,箭拔弩張,用這種場面來譬喻群雄争奪天下,還真形象貼切。除了喻指争奪政權外,人們還常用逐鹿比喻追逐名利富貴,算是對這個詞語的新闡釋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