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桐華,青春不悔,哪有不悔的青春
很早就想寫《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的書評,敲出來卻隻寥寥數語。小說讀了沒有十遍也有七八遍,每一次讀到某處都沉思許久,遊離天外。故事雖跌宕起伏,動人心魄,人物性格也栩栩如生,更有年少的青春熱血,讓人不忍釋卷的,是書中值得珍惜的那種奮不顧身;這是大多數人,隻有在年少時才擁有的寶貴品質。
《年少》是一本回憶性質的書,可以說是作者桐華的半自傳體小說。這樣的書讀起來毫不費力,甚至能讀出哪些地方是作者真實經曆過的,哪些地方是作者編造的,哪些地方是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寫的。網絡小說有多好?文筆相差無幾,故事大多雷同,所有作者之所以出名,不是講故事的技巧有多好,而是情感到位,引起讀者共鳴。
小說中描寫了很多對羅琦琦成長産生了重要影響的人。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這樣的人物存在,小的時候會在怎樣的家庭中成長,成長中會遇見誰不是個體能夠決定,這就是所謂的“運氣”,可以提煉為“論投胎的重要性”。 聰明、敏感、早熟的羅琦琦一早就明白了這個世界,所以才會有關于成功的感悟,而不隻一味的将成功僅僅歸功與“天賦”或“汗水”。
羅琦琦最幸運的,不是遇到了高老師,不是遇到了小波,而是在童年時期,有一個“對我的溺愛達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的外公。沒有外公,羅琦琦即使遇到觀音菩薩,也未必能修成正果。所以,在她向父母提出不想再讀高中,而要去上技校時,媽媽的一番談心,都是拿外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讓羅琦琦決定繼續讀高中,考上大學。
“作為馴馬人,聚寶盆很失敗,他不但沒有把我這匹馬的野性馴服,反倒激發出我無限的潛能,他在我身上嘗試到了什麼叫挫折。但對于我而言,他真是良師!他對我的羞辱從坐垃圾堆開始,一步步升華,直到在幾千人面前,讓我連站一個多周兵乓球台,而且幾千人中還有兩個人,一個叫張駿,一個叫關荷。經此一役,我想不出這世上還能有更難堪丢人的事情。”
這個時候,羅琦琦已經不再是小學時那個反抗過冤枉自己的趙老師後消極度日的小女孩了。她用自己的倔強和自尊面對所有輕視、侮辱她的人。一個人,隻有不再以他人的眼光作為評判自己的标準,才能夠無視其他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一直向自己的目标奔去,所向披靡。我記下這幾句話:“有人羨星星之麗,伸手摘星,努力多時,卻不可得。人嘲笑:自不量力。他答曰:伸手摘星,雖未得星,卻心納美景、手不染污。”
這世間有很多道理,未必适用于每個人,也未必人人都能明白。在這部小說裡,三言兩語,出自肺腑,往往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如果大人們變得像小孩子一樣任性,不肯承擔責任去保護小孩子,那麼小孩子隻能快速長大,像一個大人一樣保護自己;我有時候,很難相信,一個人就這麼不見了,可這個世界卻依然這麼生機勃勃地運轉,它難道感受不到我們的傷心嗎? 地球不會因為任何人停止轉動,這是一句最誠實的話,也是一句最殘忍的話。
成長,如同參加跑步比賽。看到别人比自己跑得快時并不一定會急着悲傷,唯有被同一起跑線上的人日漸超越時,才會急着傷悲。也許你不會記得那些已遠遠落在後面的人,可你會永遠記得那個跑在你前面的人。十字路口,也許你們揮了揮手,也許你們連揮手都沒有,就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方向,你舒了口氣,以為比賽終于結束,卻不知道自己又站上了另一起跑線,新的比賽已經開始。你質問怎麼沒完沒了?何時才能休息? 永不!這就是生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