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1、尚:通“上",用作動詞,超過的意思。
*孔子說:“我從未見過喜愛仁德的人和厭惡不仁德的人。喜愛仁德的人,那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了;厭惡不仁德的人,他實行仁德,隻是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誰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仁德方面嗎?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或許有這樣的人,隻是我沒有見過罷了。”
湯味兒:
仁德,高尚之德,脫俗脫欲,至上境界。對于普通人而言,未免高不可及。不同人所處的環境、出身、教育皆不相同,得道之效率與層次也就自然不同。
如若,一個人,認為自己以出身、環境作為放棄修身的理由自然為掩飾的借口。畢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條條大路皆通羅馬。坦途也好,荊棘也罷,赤誠之心,自然不會受其幹擾。
所以,道之得,無捷徑,正如積德行善,小善才能成為大善,大善是各種小善的集成。細微處提升自我,才能大成。成大我者,看細微處。
心之力量無限,發心于能量,無邊。然則,一心向佛未必能成佛,一味希望自己成佛者更難成佛,目的不是發心之誠,皆為執念。修道也好,處事也罷,一蹴而就絕不現實。要得真道,需初心不改,持之以恒,忍辱負重,砥砺前行。
孔子啟示我們,心存仁念,堅持行事就夠了,小就是大,無即是有,無需在意層次,沒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孔子也非天生聖人,所以,修仁德,無欲則剛,自律者自然而然可成。
同樣,孔子告訴我們,不做不仁之事,也是仁者,發心隻要正确,就是仁者,所以仁心不難,難于吾心,難于恒久,難于克制,難于私欲。
如果非要定義仁德,仁德的邊界和極限,恐怕孔子本人也是無法說清楚的,正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謙虛的孔子也承認了這一點。仁德,心善,忘我,行小善,積大德,無外乎盡善盡美。
仁德之所以高,是因為起點低。想做,就能做,不想做,也可不做,以小看大,知人知心。仁德不是山峰,而是方向。人之靈魂無外乎心宰我,還是我宰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