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将蕪胡不歸?
在教學《歸去來兮辭》的時候,我遇到了一個難題。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我:
“老師,陶淵明說‘三徑就荒’,說明庭院已經荒蕪了;但是從‘有酒盈樽’這一句可以看出,他家裡面明明有人居住啊?”
這個問題突然難住了我,一時之間還找不到合理的解釋。于是,我就搪塞他們說:“估計他的家人都非常懶惰吧?!不然何以至于讓自己的庭院都荒蕪了呢?”
“庭院都荒蕪了?”
不錯,陶淵明的确是這麼說的。
陶淵明,何許人也?
梁代文學家蕭統在其《陶淵明傳》中第一次對陶淵明作了明确記載和介紹:“陶淵明,字元亮。或雲潛,字淵明。浔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後人稱為“古今隐逸詩人之宗”。而《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歸隐田園後寫下的一篇抒情辭賦,現被選入人教版教材,成為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01.什麼叫做“三徑就荒”?
“三徑”就是指“院中小路”的意思。晉代有一個名叫“趙岐”的人在其所著《三輔決錄•卷一》中記載:“蔣诩歸鄉裡,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惟求仲、羊仲從之遊。”
蔣诩因不滿王莽專權而歸隐山林,他在自己的家門口隻留了三條小路:一條小路歸好友“求仲”出入行走,一條小路歸好友“羊仲”出入行走,還有一條小路則留給自己出入行走。
“求仲”和“羊仲”都是隐居山林的高士,蔣诩隻給他們留出往來的道路,大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意思,他所交往的人,都是“隐者高士”。後來,人們就用“三徑”代稱“院中小路”,又引申為“隐士居住的庭院”。
“就”則是指“靠近、接近”。《國語辭典》将其解釋為“趨近、靠近”,而《齊語》中更是直接說“就,又即也”,“就”便是“即”的意思,“即”就是“是”。因此,“三徑就荒”也可以理解為“庭院已經是荒蕪的狀态”了。
最後,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荒”字。 “荒”指的就是“荒蕪”。根據許慎的《說文解字》:“荒,蕪也。一曰草淹地也。”許慎把“野草像海水一樣淹過地面的狀态”叫做“荒”,而“荒”就是“蕪”,“蕪”就是“荒”,“荒蕪”兩個字連在一起是一個意思。
由此可見,陶淵明用“三徑就荒”的确是來表明“家中的庭院已經荒蕪”的意思。實際上這也是陶淵明歸隐田園的一個“重大理由”,他在《歸去來兮》中的第一句就是“歸去來兮,田園将蕪胡不歸?”意思就是“回去吧!田園都将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
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02.如果說陶淵明因為外出做官而家中無人,那麼他說自己的家都已經無人打理、快要荒廢了,這還能夠讓人理解。問題就在于:陶淵明的家中,并非無人打理,他家是有人的,而且還有好幾個人,比較熱鬧。
證據一:“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家童到門外來歡快地迎接“我”,而幼小的孩子則守候在門庭等待。你看吧,又有家童,又有孩子,這個家裡面哪裡是沒有人的樣子呢?家中還非常熱鬧。
證據二:“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我”帶着幼兒進入屋子裡面,在桌子上早有清釀溢滿了酒樽。你想啊,是誰将酒早已倒滿在酒樽裡?不可能是哪幾個不懂事兒的小孩子吧?隻有一個可能,這個倒酒的人就是陶淵明的妻子。
讀到這裡,我們的疑問又産生了:古代沒有電話,陶淵明的妻子怎麼知道他将要辭官歸隐,回到家鄉,而提前将飯菜、美酒都準備好了呢?
我們已經無法得知陶淵明的妻子怎麼得到陶淵明将要辭官歸隐的消息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妻子在得到消息之後“非常開心”“非常高興”,不然她怎麼會提前将酒準備好呢?要知道陶淵明的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了,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妻子在準備飯菜、美酒過程中那種“手舞腳蹈”的興奮勁。
證據三:“幼稚盈室,缾無儲粟”。
家中的孩子“裝滿”了屋子,但是米缸裡沒有儲備的糧食。“幼稚盈室”說明他的孩子還不止一個兩個。哎,隻有挨餓了吧?陶淵明啊陶淵明,誰叫你生那麼多孩子啊?你不知道孩子多了要吃飯嗎?你的膽子也真大,家裡又“沒有礦”,竟然敢生這麼多孩子?!不過轉念一想也可以理解,畢竟那個時代沒有搞“計劃生育”啊!
證據四:“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給其子”。
語出蕭統所著《陶淵明傳》。當政者讓陶淵明去彭澤縣做縣令,要求“自己前往,不帶家眷”,同時還送了一個“勞力”給陶淵明的兒子。這說明,在陶淵明的家中,除開女人與小孩之外,還至少有一個家童、一個勞力相伴。如果說女人和小孩無法打掃庭院環境衛生,那麼這個勞力則完全可以勝任這些勞動,所謂“勞力”,就是專門來勞動的人。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03.家中明明有人,陶淵明卻說“三徑就荒”,學生說“不知道這算不算撒謊?”
這肯定不算撒謊,陶淵明沒有必要撒謊。那麼究竟哪一個環節,造成了這樣的“矛盾”?我認為問題就出在對“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這兩句話的理解。
剛才我們梳理了“三徑就荒”的意思,現在我們來理解一下“松菊猶存”這句話。
“松菊”是指“松樹”和“菊花”,“猶存”是指“尚且存在”。但是,人們對“松樹”和“菊花”的理解還不止于此:它們都有非常深刻的“象征意義”。
“松”是耐寒的常綠植物,因而被詩人們視為是“忠貞節操”的象征。孔子在《論語·子罕》裡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用“松柏”來比喻那些在嚴酷環境下擁有超強意志力的君子。
“菊”是指“冬菊”,它往往因其耐寒遲謝而被詩人們看作是“高潔品格”的象征。白居易在其《詠菊》一詩中寫道“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此詩用“芭蕉”和“殘荷”作對比,寫出了“菊花”的淩寒高潔之品格。
至此,我們至少可以梳理出“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三種理解:
第一種:字面意義。即“庭院及小路都常滿了野草,隻有旁邊的松樹和菊花還很好地生長在那裡。”
第二種:象征意義。即“官場上的人都已經腐敗了,隻有自己(陶淵明)還保持着高潔、清正的品格。”
第三種:引申意義。即“家園的環境都已經荒蕪了,但是我(陶淵明)歸隐田園的情懷卻始終不變。”
以上三種理解,隻有第二種和第三種才能夠真正解釋并回答學生們的疑問。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家園并未真正荒蕪,他隻是借“三徑”和“松菊”來表達自己的高潔品性和歸隐情懷。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04.實際上,并非隻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這裡出現了矛盾,整篇《歸去來兮辭》都透露出陶淵明“内心的各種矛盾”:
★ 官場生活和個人性格的矛盾
陶淵明幾次做官,但是都有一個特點“短暫”,每次做官的時間都不長。東晉安帝義熙元年,也就是公元405年,他被安排到彭澤縣當縣令,這是陶淵明人生的最後一次做官,隻做了八十多天。為什麼這麼短暫?又是最後一次?因為陶淵明幾次做官的經曆,已經讓他發現了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官場要求服從和逢迎,而他卻做不到,他的個性是清正高潔、自由自在,不受約束。“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這表明了以陶淵明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場做官。
★ 人生理想和現實遭際的矛盾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遠翥”(《雜詩》)。陶淵明做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有猛志”,一個是“無儲粟”。作為一個讀書人,陶淵明年輕時也曾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是要實現這個理想,就必須先做官。然而,另一個殘酷的現實是,陶淵明由于家中人口較多,自己又無其他技能,導緻家中十分貧困,已經解不開鍋了,最後不得不通過自己的知識去“掙錢養家”。然而在官場上的他并不順利,經過幾番思考,深思熟慮,最後他痛下決心,永遠離開官場,歸隐田園。這樣一來,陶淵明的内心就更加矛盾了:他一方面為了自己的“高潔性格”而歸隐田園,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因此而放棄“大濟蒼生”的士人理想。“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其内心真的是非常不甘、非常痛苦啊!
★ 積極入世和消極避世的矛盾
中國文人永遠徘徊在“儒家”和“道家”之間。陶淵明的曾祖父叫做陶侃,是“晉朝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就深受曾祖父的影響,祖父又做過“太守”,因而骨子裡參入了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而他的外祖父孟嘉又是當世的“名士”,追求“仙遊自在”的生活。于是,陶淵明幾乎同時受到了兩種思想的影響。但是在他辭官歸隐後,陶淵明發出“寓形宇内複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的感慨,将其悲苦無奈而消極避世的心态完全暴露了出來。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結束語:“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句詩似乎能夠體現出歸隐之後陶淵明的快樂心态;然而,他越是這麼強調田園生活的逍遙自在,越是構思出“桃花源”的美好世界,我們就越有理由相信他的内心其實是非常矛盾、非常痛苦的。“景翳翳以将入,撫孤松而盤桓”,這難道不是他歸隐後的真實心态寫照麼?
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如果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或看法,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