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9 11:13:43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1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顯著。廈門大學踔厲奮發、勇毅笃行,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書寫了精彩的“廈大篇章”。

為此,黨委宣傳部推出“喜迎二十大 廈大這十年”之“見證不凡”欄目。本期為第四期,我們推出基礎研究篇,通過三個科研團隊潛心攻關的故事,帶你感受這十年來廈大基礎研究的發展。接下來,我們還将推出科技成果轉化篇,讓更多的廈大科學家來講述這十年來廈大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故事。

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研究一個問題需要多久?”

也許是一天,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十年,甚至更久。

廈大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們就是選擇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十年如一日”,以“釘釘子”的精神,堅守在各自領域的科研一線;他們“十年磨一劍”,以“坐熱冷闆凳”的勁頭,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勇攀科研高峰。

創新驅動發展,原始創新是源頭。過去的十年,廈大持續加大基礎研究力度,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高水平科研成果接連湧現。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三個科研團隊,從他們多年攻關的故事中,感受廈大人矢志實現從“0”到“1”突破的堅守與努力。

對話微型生物,診脈全球氣候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2

△焦念志院士在海洋碳彙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上作主題報告

今年5月,十餘名院士專家共同見證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彙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正式啟動,該中心的領銜科學家,是廈大海洋與地球學院的焦念志院士。

2020年,我國明确提出“碳中和”戰略目标。實現這一目标,不能僅僅依靠減排,更要探索通過增彙為減排“減壓”的新途徑,以保障經濟發展。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理應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這在IPCC清單中卻是個空白。如何實現海洋“負排放”,即“有效增彙”,是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此前,焦念志在研究好氧不産氧光和異養菌的生态規律中,面對已有理論和實際情況相反的困惑,他锲而不舍地從紛雜的現象裡挖掘出“蛛絲馬迹”,最終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MCP)”儲碳理論。該理論開辟了海洋碳彙研究的新領域,被美國《科學》雜志評論為“巨大碳庫的幕後推手”。

MCP理論指的是,海洋中有無數個體極小、但數量極大的微型生物,它們能把活性有機碳轉化為惰性有機碳從而使碳長期保存在海洋裡,即“微型生物碳泵”的儲碳作用。

多年來,焦念志帶領着他的團隊,一直在與這些海洋中“看不見的主角”打交道。

“不能跟着别人跑,不能拿别人的昨天裝扮我們的明天。”在焦念志看來,“創新”二字對科研工作者尤為重要。基于MCP理論,這十年,焦念志團隊通過大量調查、取證、對比,不斷豐富、深化着自身的理論體系,推進科研創新——

2015年,“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儲庫及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9年,“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論及相關增彙措施被納入IPCC氣候變化特别報告,标志着我國一直被國外诟病的養殖環境可華麗轉身成為實施海洋負排放的理想場所,提升我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話語權。2020年,圍繞“碳中和”主題,以“海洋負排放”為特色,廈大成立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2021年,團隊在《科學》子刊發文,将以往被錯判的“迷失碳彙”從天然水環境污染物中區分出來,為準确評判水體碳彙和實現碳中和目标提供技術支撐。2022年,包括廈大在内的全球33個國家7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焦念志的領銜下發起的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被納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大科學計劃……

堅持着“開闊思路,嚴謹求證”的科研原則,焦念志團隊始終圍繞“海洋碳循環”主題,以多學科交叉的方式開展全鍊條研究,不斷書寫海洋新發現,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貢獻着廈大力量。

用心打磨“一生中最美的藝術品”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3

△林聖彩院士在講解葡萄糖通路模型

有“明星藥”之稱的二甲雙胍,是治療二型糖尿病的常用藥物。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的分子靶點始終沒被發現,這極大限制了人們對它的應用。

直到今年2月,生命科學學院的林聖彩院士團隊“釣”出了答案。

早在2016年,該團隊發表的成果就表明,二甲雙胍可能通過機體感應饑餓和血糖水平下降時所用的一條名為溶酶體途徑的通路來激活AMPK。“當時的研究,相當于追蹤小偷進入了大樓,卻還不知道他在哪個房間。”林聖彩形象地解釋道。

基于上述研究方向,該團隊又經過了五年多的探索。他們以二甲雙胍為“魚鈎”,生物素為“釣竿”,從細胞中釣出了2000多種“潛在目标”。最後經過逐一篩選、驗證,果然找到了二甲雙胍的分子靶點——PEN2,證實了溶酶體途徑才是二甲雙胍激活AMPK的正确通路。該研究為糖尿病的治療,乃至抗腫瘤、抗衰老藥物的研發和應用提供了嶄新思路,成果也順利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雜志上。

十年來,林聖彩團隊深耕代謝生物學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2012年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科學》上發文揭示營養匮乏引發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2017年在《自然》上闡明細胞感應葡萄糖水平并調控代謝的分子機制,2022年《自然》發文,破解“明星藥”二甲雙胍靶點……他們緻力于解析“生命的密碼”。

“每個蛋白質都有一萬種功能。”這是林聖彩最常說的一句話。這句頗有些哲理的口頭禅,成為了課題組許多學生進入科研領域的啟蒙。博士生瞿琦笑着說,“一開始聽不懂,但跟着老師們做了幾年研究後,好像越來越能體會其中深意了。”

林聖彩的實驗室不大,但每個人都步履匆匆,穿梭于不同的實驗台。實驗室外的走廊上,團隊發現的“葡萄糖感知通路模型圖”貼在了顯眼一處。當有人前來參訪時,林聖彩常會帶到此處講解。指着這幅圖,林聖彩說,“這是我一生中最美的藝術品。”

7年長跑,再現富勒烯“驚喜”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4

△謝素原院士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們

2015年,博士生鄭建偉遇到了一個尴尬的情況——他在實驗中得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原始數據,然而這個結果無法被重複。

就在實驗的幾天前,化學化工學院的謝素原教授在走廊上送給了袁友珠教授5克富勒烯,讓他交給學生做實驗,測試富勒烯能否促進乙二醇的高效制備。領到這一任務的學生,就是鄭建偉。

在當時,富勒烯極其稀有,價格堪比黃金。執行力強的鄭建偉不負所托,很快做出了令人驚喜的結果——原本需要在高壓環境下才能實現的合成氣制乙二醇,竟然在常壓下實現了。乙二醇是制作滌綸、塑料、汽車防凍液等日常用品的重要原料,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如果能在常壓下實現乙二醇的制備,想必将是一項重大突破。

可當大家激動地準備重複實驗時,卻發現,怎麼也無法複現結果,“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三代研究生、六個課題組合作接力,開啟了一場長達七年的科研“長跑”。七年間,發生過不少插曲。據參與研究的學生回憶,有一次,原定1000小時的實驗,做到第960小時,設備突然壞了。大家隻好憋着一股勁兒,重啟了一遍實驗。清冷的實驗室裡一直重複着機器的啟動聲、關閉聲,實驗從2020年暑假,一直持續到2021年的春節。

幸運的是,七年後謎題終被揭曉。他們發現,原來技術的核心在于将富勒烯與銅催化劑相複合,“我們現在把它叫做電子緩沖效應”,袁友珠說。

今年4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上。論文發表前夕,為他們審稿的《科學》雜志副主編Phillip D. Szuromi發來電子郵件,寫道:“多虧富勒烯,持續保持科學驚喜!”

從發現“張力釋放”和“局域芳香化”原理來穩定新型富勒烯,到發明多段燃燒合成法大規模制備多種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再到将富勒烯應用于實現乙二醇常壓制備……多年來,謝素原團隊始終深耕團簇化學領域,面向社會産業需求,不斷突破富勒烯研究的“舒适圈”。

采訪手記:

小到細胞中的一個信号分子,大到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十年來,衆多科研領域都活躍着廈大科技工作者們的身影。

“做研究什麼最重要?是思考和創新。”“要靠數據說話。”“無數的科研工作者産出無數張‘紙’,摞在一起就是人類向上的一大步。”……采訪中,一句句樸實但飽含深意的話語,傳遞出了廣大廈大科技工作者敢為人先、嚴謹治學、集智攻關的科學精神。

十年很長。在過去十年裡,廈大不斷深化科技評價體制改革,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加快建設重大創新平台,大力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不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田中群院士團隊研發出便攜式拉曼光譜快速檢測系統,孫世剛院士團隊建成了國際上首個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譜實驗線站,韓家淮院士團隊系統闡明了細胞程序性死亡關鍵機制和生理功能,戴民漢院士團隊與國内外合作者全面總結了全球近海碳源彙格局和控制過程……一大批原創性的科研成果競相湧現。

十年也很短。歲月更叠,但廈大科技工作者們初心未改。坐得住冷闆凳、下得了苦功夫,他們手執一支創新之“筆”,不斷繪就着科技強國的時代畫卷。(曾文萃)

數讀十年:

【科研項目】

——累計到位經費近110億元,年均增長率13.74%,十年增幅近200%。橫向項目到位經費年均增長率為15.15%,縱向項目到位經費年均增長率為12.05%。

——累計牽頭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99項、科技部項目133項。累計主持重大科研項目(立項金額≥1000萬)58項。

【科研平台】

——累計新增國家級平台10個、部級平台6個、省級平台67個。目前我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平台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5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牽頭)2個、國家産教融合創新平台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福建省創新實驗室2個。

【人才團隊】

——新增兩院院士(全職)5位。

——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2個。

——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7個。

——新增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36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67項。

【獎勵榮譽】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7項。

——獲省部級一等獎30項。

——3人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

——獲全國創新争先獎6項。

——獲中國專利獎7項。

——3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5人獲科學探索獎。

——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1個。

【科研成果】

——累計在NatureScienceCell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近300篇,其中NatureScienceCell正刊20篇。

——累計國内授權專利6055件,國際授權專利147件。近十年,國内專利授權數增長170%。2020年,我校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産權示範高校”。

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喜迎二十大廈大這十年)5

本期文字:曾文萃

視頻制作:林小龍、杜 筠、李玲賢

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