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智商
來判定一個人聰明與否
但再聰明的人也有其短
再笨的人也有一長
實際上
凡事都是學習而來的
隻要肯花功夫學
一定能在某一領域有所發揮
1. 有傻瓜的地方
才會發生奇迹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學家,氣質高雅,因此成為很多女人的偶像。
某天,一個女子來拜訪他,她表達了愛慕之情後說:“錯過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雖然也很中意她,但仍習慣性地回答說:“容我再考慮考慮!”
事後,哲學家用他一貫研究學問的精神,将結婚和不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條羅列下來,結果發現好壞均等,究竟該如何抉擇?他因此陷入了長期的苦惱之中。
最後,他終于得出一個結論。
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舍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曆過的那一個。
不結婚的狀況他是清楚的,但結婚後會是個怎樣的情況,他還不知道。對,應該答應那個女人的請求。
哲學家來到女人的家中,問她的父親:“你的女兒呢?請你告訴她,我考慮清楚了,我決定娶她為妻!”
女人的父親冷冷地回答:“你來晚了十年,我女兒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
哲學家聽了,整個人幾乎崩潰,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向來引以為傲的精明頭腦,最後換來的竟然是一場悔恨。
此後,哲學家抑郁成疾,臨死前,他終于明白,聰明的狐狸為什麼常常落不到好下場了,因為他們經常“聰明反被聰明誤”。
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隻留下了一段對人生的批注:
如果将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
聰明人往往忘記了,高貴的頭顱也是由雙腳來帶動的。他們太自負,太依賴于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動,比如他人。
有首耳熟能詳的老歌叫《傻瓜》,适當的“傻”如同恰到好處的“自卑”,那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
隻有傻瓜,才能執着地拼命努力,最後種瓜得瓜。傻瓜是一種天分,有傻瓜的地方才會發生奇迹。
2. 要把“聰明”轉化為“智慧”
有句話叫“知易行難”,懂得道理很容易,付諸行動卻很難。
聰明人喜歡“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潇灑,但他們往往隻限于“頭腦風暴”,而不善于與人打交道,剛愎自用,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
現代商場上,無數起起落落,似乎都證明了這個樸素的真理:很多人有着最聰明的頭腦、最敏銳的商業嗅覺,一拍腦子,點子就來。但有這些素質的人,卻往往不是最後的成功者。
有人這麼界定“聰明”的含義:一個人的智商高出正常值,就是我們中的聰明人。
一個統計數據顯示,成功的企業家中最多隻有不超過10%的人智商超群,其餘90%的智商隻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
聰明人機會是很多的,可是往往定力不夠,最後相繼栽倒在某個美麗的陷阱裡。他們很容易自負、浮躁、急于求成,在變來變去中,連自己也搞不清是怎麼回事了。
聰明本不是壞東西,但它隻是初步的,我們必須通過實踐去把聰明轉變成智慧,用智慧來促進實踐,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才能夠事半功倍。
3. 成功需要阿甘精神
電影《阿甘正傳》中,一個叫阿甘的青年智商隻有75,進小學都困難,但他幾乎做什麼都成功了:長跑、打橄榄球、捕蝦,甚至愛情,最後,他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而比他聰明的同學和戰友卻反而沒他成功。
這何嘗不是對聰明的一種嘲弄。
阿甘常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媽媽說,要将上帝給你的恩賜發揮到極限。”
這部電影表達了一種理念:成功就是将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個人潛能主要包括形體素質、智商、情商三個部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決定一個人成功的諸多要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情商,智商隻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學曆不高的人當上了老闆,而高學曆的人成了打工者——具備高學曆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它隻是具備了成功的可能性而已。
阿甘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于他不會計較輸赢得失。他的“單純”或者說“執着”,讓他可以不計成本地努力和堅持,認真地做、傻傻地執行。
而很多企業裡缺的,不正是這樣的“傻瓜”嗎?
聰明人遇到問題總是怨公司、罵上司,算計着有一分收獲,才肯一分耕耘,沒多少收獲就甯可什麼也不做。
面對每個決策,每個命令,都要先看看自己有多少得失,如果“不劃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獲,後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獲。
我們常以智商來決定一個人聰明與否,但再聰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長。
縱使像阿甘一樣智商不高,仍然可以跑得很快,可以吹口琴、打橄榄球、養蝦,可見隻要肯花功夫學習,一定能在某一領域有所發揮。
我們也許比阿甘聰明,可是若不能專注于一件事上,做了再多事,仍然會面臨失敗。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别人專心,最後,他成功了。
聰明不是錯
關鍵是利用好它
為你的人生錦上添花
别讓聰明成為美麗的包袱
END
【本期編輯:楊君君】
來源:林娟
END
覺得不錯請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