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年裡,一個名叫“公共事業管理”的專業,從83所大學的名單上消失了。
它成了被大學裁撤最多的專業:從2017年到2021年,分别裁撤9個、9個、13個、21個、31個。
但20年前,它還是高校争相開設的熱門新專業:僅2000年至2001年,開設院校就從57所翻番至132所。
一個專業因何火爆,又為何消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它誕生于政府職能轉變、社會管理日益複雜的背景下,但如今在很多大學裡,多是“公管專業考公務員比較方便”的誤解。社會對它的職位需求也一直在降低,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
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很多時候,公共事業管理更像是這些專業的雜糅——什麼都學一點,但什麼都不精。有人入學的時候發現,學校的這個專業剛開設了三年,連個畢業生都找不到;也有人上了課才知道,本專業的老師其實是從其他專業拼湊來的;還有人發現自己是學校裡這個專業的最後一屆學生,本人畢業後,這個專業從此消失。
一個專業的消失看起來很容易,但身處其中的學生們,要在畢業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才能慢慢體會到這意味着什麼。
文 | 謝婵
編輯 | 易方興
運營 | 月彌
選擇
23歲的高妍,在内蒙古财經大學讀了4年的“公共事業管理”,畢業時,她面臨三個選擇:考公、考研、去企業,每個選擇都不容易。
先說考公。同專業的同學們,給所在的公共事業管理起了個外号,叫“居委會主任專業”。很大一個原因是,這裡涉及公務員考試的課程,明顯比其他專業要多,比如公文寫作和公務員制度。
為了對得起“居委會主任專業”,班上的同學絕大部分都對考公極為上心,有的同學會在課程上錄音,回到宿舍再整理、背誦。老師也會有所側重,一名教授人力資源的老師,到了她們班,經常會給開“公務員考試”的小竈,講解曆年來的真題。高妍開玩笑: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省下公務員考試培訓班的費用。
班上的同學80%都在考公,但事實是,隻有20%不到的人能夠上岸。真正報考的時候,她們會發現,相比“行政管理”“工商管理”這些同屬管理學的專業,寫明招“公共事業管理”的職位少之又少。今年還算好的,因為多了個“防疫工作人員”的事業編職位,願意招這個專業,“但這些職位也很快被一搶而空”,所有沒考上公的同學都決定“二戰”。
同樣遭遇困境的還有孔梅和她的同學們。
孔梅是哈爾濱金融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2019屆學生。大三那年,她的一位同學準備考公,先是去網上興緻勃勃搜尋了一番公共事業管理可以報考的崗位,但結果很快給了他一擊——他能報考的隻是通用型崗位,很多看起來這個專業能幹的事情,比如管理類、行政類,報考要求限制了“法學”“政治學”。
那位同學來跟她分享這個發現,非常失望:“報專業的時候寫着培養綜合性人才,到最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個樣子的。”
▲ 圖 / 《一起同過窗》劇照
以至于大學四年裡,孔梅周圍的同學都在拼命考證。她觀察到,自己專業的同學考任何證都顯得非常“費勁”,由于這個專業涉及到的課程非常廣泛,會計證能考,教師資格證能考,财務和人力資源方向的資格證書也能考。因為課表裡有一門“管理心理學”,她甚至去報考了心理學的證書。但每次去考一個新證,她都發現,課上學的東西,不足以支撐她考下任何一個職業證書。
去企業也是困難重重。看到同學考公受挫後,孔梅選擇去找工作。2019年夏天,她來到北京,一天給自己安排三場面試。回憶起那年所有的面試,孔梅隻記得一個場景,無論她投遞的是什麼崗位,都會被對方問到一個問題:“你們這個專業,到底學什麼?”
她解釋:“最主要的是培養公務人員。”一些面試官的興趣戛然而止,即使是面對另外一些給她機會的面試官,她也有種心虛,這個專業什麼都學,但什麼都學不精,如果被問到一些更專業的問題,她肯定答不上來。
最後,她放棄了,開始鑽研市場營銷的崗位。每次面試時介紹完專業,她都會主動強調一句:“我來自一所金融院校,這個專業也開設了金融和市場營銷的課程。”希望能打消對方的顧慮。
相同經曆的還有張愛歌,她投出的簡曆大多沒有回應,她總結:“這專業沒有不可替代性,換了誰都可以做,薪資也不是很高。”
最後一條路,就隻剩考研——換個專業,從頭再來。
▲ 大學圖書館裡,學生正在背書。圖 / 視覺中國
入局
大學裡,高妍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要數春季運動會。
作為一所财經類大學,金融院和會計院,占了學校兩大半壁江山,人數最多,分别有上千左右。在這個學校最重要的運動賽事上,金融院已經連續拿了6年冠軍,會計院每年都是屈居第二,兩邊火藥味很濃,觀衆席上,兩方各準備有一面大鼓,這鼓聲能從運動會開始一直持續到運動會結束,誰敲累了就換替補上。相比之下,就38個人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簡直是個打醬油的存在,運動會上,高妍她們得到的唯一一個獎是“衛生獎”。
這個專業在學校裡也真的邊緣。高妍是個活躍的人,幾乎每個院系都認識人,但很少有朋友能完整說出她專業的全稱。學生太少了,隻有一個班,大學4年,38個人裡,還有四五個人轉專業離開了。作為學校裡學生最少的專業之一,有一年,因為隻招到了12人,這個專業直接不開設了。
這些,都隻是公共管理專業在學校的一個縮影。來之前,高妍沒有想過會是這樣。
她在2018年參加高考,成績剛過一本線7分。内蒙古是實時動态志願填報,場面激烈,媽媽為此專門請了個志願填報機構老師幫她。老師勸她:“我親戚之前就是學這個專業的,有許多考公課程,相當于學了4年考公,那你再考不是很容易嗎?”
志願填好後,媽媽很開心,高妍沉默了。上海世博會的時候,她去上海旅遊,坐過磁懸浮,覺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高中三年,她的願望一直是要“走出去”,沒成想,最後還是留在了内蒙古,學了一個“以考公為目的”的專業。
這個專業的人,很多都和高妍有相似的經曆。來自河北農村的孔梅,學生時代的畫像實在過于普遍,那是小鎮做題家的典型面貌:初中的晚自習9點結束,高中的晚自習10點結束,學校以衡水中學為範本,所有人都在做題,所有老師都在強調:“你要考上大學,你要考上好大學。”
至于什麼樣的才算好大學,如何填報志願,通通沒有人教給她。她是當地為數不多考上大學的學生,父母不懂,讓她自己看着來,她填報了公共事業管理的時候,對這個專業的想象全部來源于小時候看過的電視劇:管理者每一次出場都體面又精緻。
如果要回溯過去,填報志願對于張愛歌來說,更像是一種來自老一輩的“經驗主義”,比如,每年高考填報志願的季節,家長都會把專業分為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在大多數普通家庭,衡量熱門的指标是“将來好就業”。
張愛歌對這個場景太熟悉了。她原本想學英語或者小語種,父母都表示了反對,兩個人在單位裡做了一輩子職員,信奉穩定是終極目标:“一個女孩,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不那麼累,有一份差不多的收入就行了。”
父母最早中意的專業是人力資源管理,但她想去的燕山大學裡仁學院沒有這個專業。在那幾行專業介紹裡,公共事業管理出現了,從名字上看,這兩個專業似乎差不多,她就這樣來到這個專業。
說不上願不願意,她接受了這個設定:“會羨慕那些學了自己喜歡專業的人,但感覺這樣的人太少了,我遇到的,不管是學了自己喜歡的或者是不喜歡的,好像都是就這麼過來了。”
▲ 圖 / 《墊底辣妹》劇照
尴尬
高妍的大學時代是2018年到2022年,這4年,也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被越來越多大學取消的4年。
她曾問過專業課老師:“為什麼在很多大學裡,這個專業會被取消?”
老師思考過後,回答了她這個問題:“主要是這個專業大而全,空泛,特色不鮮明,主幹課程核心競争力不強……最後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特的專業技能,也缺乏明确的就業方向,連去哪個單位實習專業對口這樣的問題都很難回答。”
高妍專業課老師的判斷,在不少學生身上得到驗證。
孔梅上學的時候,這個專業在學校隻開設了三年,這也意味着,學校甚至沒有走完培養一個本科生的完整路徑,專業設置上的許多事情是沒有被驗證過的。
如今,畢業四五年之後,她的記憶裡,這個專業像一鍋“東北亂炖”一樣,什麼樣的課程都往裡塞。課表有金融、會計、财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市場營銷,唯一聽起來跟公共事業管理搭邊的,是“公共管理學”和“社會工作與保障”。後來她認識了别的專業的朋友,聊到各自的課表,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别的專業的基礎理論課拿出來拼湊一番,就組成了她的課表。
師資也存在問題。孔梅上學的時候,專業裡大多數老師都是碩士學曆,一位教人力資源的老師那時候還在念在職碩士,那個老師沒有學位證,隻有畢業證。一個老師同時上兩門不太相幹的課也是常發生的事情,比如,教“社會工作”的老師是外聘的,教“工程事業管理”的老師原本的專業是“林業管理”,在孔梅寫畢業論文的期間,老師就離開了學校。
實習也顯露出這個專業的尴尬。孔梅還記得,當年的實習課程是一段為期兩周的模拟銀行,通常是三個專業的學生組合在一起,選定好社會角色,模拟企業在社會中是如何運轉的。金融專業的學生,很自然地選定了銀行内部的崗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去做HR,最後,隻有自己專業的同學無處可去,散落在供應商、财務、人力等各種各樣的崗位上。
張愛歌的經曆也類似,當年畢業實習的時候,老師帶着全班同學去了一個葡萄酒基地和一個生産玻璃的公司,走馬觀花式參觀了一天,這就是全部的實習内容了。
一段時間後,她認清了一個現實,除了她之外,很少有人是主動填報了這個專業,大部分人是調劑過來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剛開學的那一年裡,輔導員反反複複抓住所有的場合強調,希望同學們對這個專業有信心。
但頗為諷刺的是,大一剛讀完,這個專業就被取消了,張愛歌成了這個學校這個專業最後的一屆學生。學校也沒有任何解釋。她和同學們猜測,“也許是就業不好”。到了大二,她們班上有三個同學抓住了最後的轉專業機會,逃到了會計專業。
▲ 從2017年到2021年,公共事業管理累計被83所大學裁撤。作圖 / 田偉
代價
随着時代變化,專業的淘汰和新增是常态。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實行備案或審批制度,每年集中進行一次。最近一次是2022年3月,全國高校一共新增了31個本科專業,涉及“行星科學”“智能地球探測”“空天智能電推進技術”等高精尖專業,于此同時,撤銷了804個專業,理由是“生源不足、教學質量不高、就業質量不佳”。
但在近5年時間裡,像“公共事業管理”這樣,被高校集中、頻繁地撤銷的專業,還是少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工智能”專業,一共有95所高校選擇增設。
葉曉陽,是布朗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後,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北京大學,博士畢業于密歇根大學。他多年以來的研究方向,是試圖用行為經濟學和人工智能改善學生的教育決策,其中就包括如何選擇大學專業,以及研究其對個體命運的影響。
在他看來,很多大學在本科階段開設管理學,本身就是一件“很水”的事。“你知道中國招生最多的本科專業是什麼嗎?是工商管理專業,10%的學生都讀這個,每個學校都開,成本低,又吸引學生,最後就業越來越難,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更難了。”
評價一個專業水不水,葉曉陽有一個公式,是“興趣 能力 前景”。“看學生對這個有沒有興趣,學了之後有沒有能力、技能的提升,如果說一個專業水,基本上就是除了給一個學位證,沒有其他大的收獲。”
教育專家熊丙奇也評價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他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為這些高校當初為擴大規模和體量,追求“大而全”,草草增設本科專業,卻并不具備或并未着力補足辦好這些專業的條件。“公共事業管理這類專業,由于不需要什麼專任師資、實驗設備,更容易一哄而上舉辦,學生也以為是熱門,因此不愁招生,但由于師資問題、課程建設問題,很多學校并沒有辦出特色,也保障不了質量。”
但這并不意味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比起綜合類大學,單科性的院校,比如醫學院衛生事業管理、師範院校教育事業管理、體育院校的體育事業管理,也都屬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相對能辦出特色。比如,高妍所在的内蒙古财經大學,多年來一直堅持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是内蒙古唯一具有财經類背景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但即便如此,高妍在本科畢業後,依舊經曆了一番折騰。
大三那年,她本來計劃考研,想考到“工商管理”專業去,但數學成了障礙。研究生考試前兩個月,她極為焦慮,甚至哭了一場,最後改變主意,決定去公司。
一直以來,按照高妍的性格,她都有兩手準備,大學裡,她沒有像同學那樣考公,而是把時間用在了企業的實習上。
她投了不少簡曆,最後有四五家邀請她去面試,最終,她拿到了TCL的offer,這在今年找工作難的大背景下,其實是一種小概率事件。一來,是因為TCL的特殊性,由于布局光伏新能源和半導體顯示,這家公司逆勢招了4500多名畢業生——正好被高妍趕上了。二來,企業的實習經曆也起了作用,讓她有了做實業的經曆。“如果沒有這些實習經曆,我拿到offer的可能性估計為零”。
然而,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她是幸運的,也是焦慮的——她的不少同事,都是行政管理專業出身,作用于她身上的專業困境,依舊還将繼續。
▲ 圖 / 《辦公室》劇照
(應受訪者要求,張愛歌、孔梅為化名。)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