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論詩的詩,顧名思義,就是以詩歌的形式來評論他人的詩歌作品,是一種文學評論的形式。
論詩的詩最早開始于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至唐代杜甫寫就的《戲為六絕句》時,已是相當成熟。《戲為六絕句》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一組共有六首的七言絕句,是“詩聖”為後人留下的寶貴财富。
《戲為六絕句》的第二首和第三首評論的是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戲為六絕句·其二
唐代: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間大約是762年(也有稱761年),這時的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他的組詩《戲為六絕句》中批判了當時的文人相輕,好古賤今和否定六朝文化的風氣,全詩用筆犀利,措詞準确,直指當時的焦點之争。作者雖稱“戲為”,實則非常嚴肅。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當時體”,指當時或是那個時候的體裁。哂,音[shěn],譏諷嘲笑的意思。
這兩句開門見山,作者直接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在他們所處的時期,作品已經達到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高度,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有人認為他們的文章是輕薄的,并被一些人不停的嘲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爾曹”的意思是那些人,這裡可以理解為那些輕薄之人。“不廢”,指不影響。
最後兩句作者更是擲地有聲,詩人铿锵而言,你們這些人,當你們的身體與名望都已經不複存在,化為烏有的時候,也無法影響曆史的長河向前奔流,這裡以江河指“四傑”必将萬古流芳,世代傳頌。
杜甫的這首《戲為六絕句·其二》給予了“初唐四傑”高度的評價,他肯定了四人對唐詩的興盛與發展做出的貢獻,“四傑”之稱名副其實,所取得的成就功不可沒。杜甫的觀點與我們要以繼承和發展的眼光,來認識前世的詩歌遺産,不謀而合。
後人對杜甫的《戲為六絕句》贊揚有加,清代文學家田雯在《古歡堂集雜著》說道,“古來論詩者,子美《戲為六絕句》……議論闡發,皆有妙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