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諸子精語譯釋名家卷

諸子精語譯釋名家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17:46:33

諸子精語譯釋名家卷? 道德者,虛極之玄宗,妙化之深緻神功潛運,則理在生成;至德幽通,則義該亭毒有無斯絕,物我都忘,此其緻也故《道德經》雲:道生之,德畜之又雲:大道泛兮,玄德深遠《西升經》雲:道德混沌玄同也故言唯道與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遠,至道玄寂,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諸子精語譯釋名家卷?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諸子精語譯釋名家卷(七部英華卷一道德部)1

諸子精語譯釋名家卷

總叙道德

道德者,虛極之玄宗,妙化之深緻。神功潛運,則理在生成;至德幽通,則義該亭毒。有無斯絕,物我都忘,此其緻也。故《道德經》雲:道生之,德畜之。又雲:大道泛兮,玄德深遠。《西升經》雲:道德混沌玄同也。故言唯道與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遠,至道玄寂。

宗玄先生曰:“道者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内。浩曠無端,杳冥無對。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混漠無形,寂寞無聲。萬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極,成者必虧,生生成成,古今不移。此之謂道也。

  德者天地所禀,陰陽所資。經以五行,緯以四時。牧之以君,訓之以師。幽明動植,鹹得其宜。澤流無窮,群生不知謝其功;惠加無極,百姓不知賴其力。此之謂德也。  

老君指歸曰: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其次莫大乎神明,其次莫大乎太和。試而論之,道德即一,神明即二,太和即三也。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於神為無,於道為有,於神為大,於道為小。神明,莫測也。神明是無中之無,故能生三。太和者,沖氣也。太和是有中之無,一變而成有,故雲三生萬物。于造化言之,道德無為而神明然矣,神明無為而太和自起,無為而萬物自理。于身言之,我性之所禀而為我者,道德也。其所假而生者,神明也。其所因而成者,太和也。

道德正義

臧玄靜曰:道以通物,以無為義。德者不失,以有為功。道無則能遣物有累,德有則能祛世空惑。經言: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東明法師李榮言:自寂之動,語其無也,俄然而有。攝迹歸本,言其有也,忽爾而無。又言:道生之功,着道也。畜養之義,彰德也。

前輩雲:通而生之謂之道,道因無名焉。蓄而成之謂之德,德固無稱焉。故可名之道,非常道也,可稱之德,非常德也。今謹按經教,明宣正理,以供學者參之,但不可拘泥也。

道有五義,本,寂,理,通,導。所謂本者,萬物之本,猶木之根株也。經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政,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所謂寂者,《定觀經》雲: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寂然無物。其能識者,可以内觀無心,外觀無形,遠觀無物。此三者觀之,無心、無形、無物,并同虛空。然後既悟,唯見真空寂境。此寂非釋家所言寂滅也。所謂理者,東明法師李榮言:道者,虛極之理也。夫論虛極之理,不可以有無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所謂通者,謂能通生萬物,變通無礙。河上公雲:道,四通也。所謂導者,導執令忘,引凡入聖。《自然經》雲:導末歸本,本即真性,末即妄情也。

臧法師雲:德三義者,得也,成也,不喪也。所謂理者,理實虛無,言一切皆無,故雲道在一切有。解雲理者,兼通善惡。善道亦名道,惡道亦名道,善惡性空,不乖此義。但惡道稱道,其意不然,正以徒類稱道,非關就理為釋。若言随事近理,此說不妨。所謂通者,謂能通生萬物,變通無壅。河上公雲:道,四通也。所謂導者,導執令忘,引凡入聖。《自然經》雲:導末歸本,本即真性,末即妄情也。德有三義,所謂德者得於道果。《太平經》雲:德者,正相得也。所謂成者,成濟衆生,令成極道。此就果為名,亦資成空行就因者,經雲熟成之。所謂不喪者,謂德不失也,故雲不喪。《太平經》雲常德不喪是也。此六義者,互可相通。《西升經》雲道德混沌,玄妙同也。道中有德義者,《升玄經》雲德等無等,等無等是道也,故雲道有得義。道有成義者,河上公雲:非但生之,乃複長之成之。道有不喪義者,既言常道,常即不喪也。德中又有理義者,《生神經》雲感應理常通,應既是德,故得有理義也。德有通義者,河上公雲:德,一也。一至布氣而畜養之。德有導義者,謂有開導之德,《論語》雲道之以德是也。此就通門,則如前解矣。但道之言通,通無所通而無所不通,德之言得,得無所得而無所不得。故能忘己忘功,生物成物。

道體德用

簡寂先生雲:夫道者,至理之目。德者,順理而行。故言道為體,德為用。又雲:虛寂為道體,虛無不通,寂無不應。

玄靖法師以智慧為道體,神通為道用。又言:道德深玄,不可說其有體有用,無體無用,蓋是無體為體,體而無體,無用為用,用而無用,尋其體也,離空離有,非陰非陽,視聽不得,搏觸莫辯。尋其用也,能權能實,可左可右,以小容大,大能居小。體即無已,故不可以議;用又無窮,故随方示見。故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不得拘泥體用也。

常可二道

經雲:道可道,非常道。非謂别有常道,正言所是說道,并非恒定,不宜執以為常,故系非常,以為消遣。

賈法師雲:自應身已遷,三清等法,皆是可道,盡是無常也。

上下二德

上德是忘德,下德是執德,以是執德,今明物情常執。經言:若心鏡暗或,道性不明,彼我在懷,是非未息,煩惱妄想, 行住紛馳,雖立德積功,而真道猶隔。

欲明上德,先斷法執。如渡海之舟,抵岸則棄之。經言:譬如穿井,井穿愈深,漸漸功多,運土難出,既至泉源,得止衆渴,悉令飽足,無饑渴想。穿井功勞,随泉亦滅。修道積行,亦複如是。陰恩密惠,研盡窮源,了達性情,從容自在,功迹不見,得至大乘,功德具足。

總論道德

經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即道也,不仁即德也,刍狗即等觀也。故聖人法天地,持無為之道,以正有為,息澆薄之風,反淳和之化也。故言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