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呼倫貝爾草原上活躍着一支女性勞動者隊伍,她們能吃苦、有幹勁兒,承擔了牧區大多繁重的工作,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鐵姑娘”。
在陳巴爾虎旗的“鐵姑娘”隊伍裡,有一名特殊隊員,她叫其木格,是一位一歲多被黨和政府送到呼倫貝爾的“國家的孩子”。其木格由當地牧民撫養長大,如今在巴爾虎草原上幸福地生活着。
“國家的孩子”來到草原
其木格1959年出生,1960年來到呼倫貝爾盟育嬰院,在這裡她有了自己的蒙古族名字。經過一年多的撫養,兩歲多的其木格被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蘇木西格登嘎查的一戶牧民收養。當時其木格的養父那順50歲,養母瑪吉格57歲,家中還有一個20歲的姐姐和一個20多歲的哥哥,他們組成了幸福的五口之家。那個年代領養“國家的孩子”,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養父那順是一名共産黨員,他向政府提出“我是黨員,我有責任收養一名孤兒。”父母去世後,其木格從姐姐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當時聽姐姐說我是被領養的孩子,我的内心非常平靜,因為家人們都對我很好,對我像親生孩子一樣地愛護,我沒感覺到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
采訪中,其木格兩眼含淚地對記者說:“我的父親很愛我,對我很好。他是當時嘎查裡為數不多的共産黨員,很受我們嘎查牧民的尊重。記得小時候,父親每天晚上忙完隊裡工作,回到家中就會把我抱起來,哄一哄、鬧一鬧,陪着我玩。”其木格9歲那年養父生病去哈爾濱看病,“父親在看病期間還給我買了文具、書本郵寄回來。就連他病重期間,還惦記着我。可我連父親的最後一面也沒見到,他這次去治病就再也沒有回來······”其木格流着淚說。養父去世後,其木格仿佛一夜間長大了,她主動承擔起家裡的一些活計,挑水、做飯、幫助母親料理家務。就是在那個時候,她的身體和意志得到了鍛煉,為後來當一名“鐵姑娘”打下了基礎。其木格13歲時養母去世,此後她就跟着姐姐一起生活。
讓人佩服的“鐵姑娘”
上世紀七十年代,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蘇木西格登嘎查招收了一批特别能幹、能吃苦的女性青年,她們揮鍬挖井、取石壘牆、剪毛笊絨,在廣闊的草原上留下了火熱的青春印記,為建設牧區、保衛邊疆奉獻青春貢獻力量,展示出巾帼不讓須眉的豪邁。
當時,能被選為“鐵姑娘”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1974年,15歲的其木格加入“鐵姑娘”隊伍。其木格跟随隊友們一同開啟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生涯,一幹就是4年。
“那個時候,工作很辛苦,也很光榮。男人們幹什麼活,我們就幹什麼活,放羊、打草、打井、剪羊毛、植樹、建棚圈······牧區的各種活兒我都幹過。”說起那段歲月,其木格充滿自豪。“當時牧區生活條件差、科技也不發達,所有活兒都隻能靠我們的雙手來完成,雙手磨出繭、腳底磨出泡,但再苦再難我們也沒有人講條件、提要求,大家想的都是集體和國家的利益。”
“我和嘎查裡的一個女孩在生産隊負責看管500多隻羊。有一天晚上天剛蒙蒙黑,三匹饑餓的野狼跑進了羊圈,把我倆都吓傻了。我要跑出門趕走它們的時候,與我一起的女孩拉住我不讓出去。當時我沒想那麼多,拿起一根木棍就跑了出去。狼被我吓跑了,500多隻羊得救了。因為我奮不顧身保護集體财産,受到了生産隊的表揚,這件事情當時還被報紙刊登過。”其木格一臉驕傲地說。1978年,伴随着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鐵姑娘”們也紛紛離開“崗位”,過起了結婚生子的平凡生活。
銘記養育情感恩共産黨
姐姐告訴其木格,從她被領養的時候開始,每個月政府都會發給家裡糧票、油票進行補貼,她十幾歲的時候,嘎查還分給她家十幾隻羊。其木格說“:直到現在我都感謝國家,感謝中國共産黨。是黨和政府把我帶到呼倫貝爾,給了我可以活下去的機會。”
25歲時,其木格嫁給了當地牧民巴拉吉尼瑪,離開了姐姐家。其木格的丈夫在農機局工作,婚後夫妻倆生育了兩個兒子。“當了母親後才知道生活的艱辛,回想起養父母對我的辛苦付出,養育我的種種不易,更讓我心懷感恩,感恩這片草原,感恩養父母,感恩我的姐姐。”
如今,其木格在陳巴爾虎旗巴彥庫仁鎮大兒子家生活,照看着13歲的孫女和3個月大的小孫子。閑暇時,她還賣點自己家生産的奶制品,生活過得幸福美滿。
六十多年前的那個嬰兒,如今已變成了草原牧民中的一員。六十多年的時間,其木格深深地融入了這片草原,她是“國家的孩子”,更是草原的孩子。她說“:我的經曆就是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大草原給予我的這份愛,我将用一生來銘記。”
本報記者 王亞男 刁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