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唐宋清明節習俗

唐宋清明節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1 19:12:46

兩宋時期的節日很多,很多節日及節日習俗流傳至今。

宋代文人留下大量文人筆記,對宋代節日有詳細的記載。如《東京夢華錄》、《夢粱錄》、《雞肋編》、《夷堅志》都有對宋代的歲時節令及民俗活動十分詳細的記載。

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些文人筆記中的兩宋清明節是怎樣的。


古代“清明”與“寒食”兩節相連。

“寒食節”在冬至節後105天,故宋人又稱之為“百五節”,“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

“寒食節”的起源很早,與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手下的大臣介子推有關。晉文公繼位後,有恩于晉文公的介子推不願為官,隐居山林,為逼介子推出來做官,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結果将介子推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遂規定在介子推燒死的月份不許生火做飯。

最早的“寒食節”,不許百姓生火做飯時間達一個月。這個很不人性,漢魏時期都曾有過禁止寒食或縮短寒食時間的規定。

到了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連,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宋代的“寒食”、“清明”為全國性節日,寒食節禁食時間為3 天,三日後即是清明節。

北宋首都開封的寒食清明風俗特别興盛,花樣很多。

唐宋清明節習俗(兩宋時的清明節)1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對此有詳細記載:

“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用面造棗锢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頭。”

“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發宮人車馬朝陵。宗室南班近親,亦分遣詣諸陵墳享祀。”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各攜棗锢、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雛,謂之門外土儀。”

“諸軍禁衛,各成隊伍,跨馬作樂四出,謂之摔腳。其旗旌鮮明,軍容雄壯,人馬精銳,又别為一景也。”

從《東京夢華錄》可以看出北宋東京清明節的活動豐富多彩。民間有做“子推燕”、為子女“上頭”、掃墓以及吃喝遊玩等風俗。而官方,除了皇帝前往帝陵拜祭掃墓外,更有軍隊儀仗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唐宋清明節習俗(兩宋時的清明節)2

春遊 踏青 賞花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清明節和現在很相似,除了掃墓外,最主要的在于盡情遊玩,市場火爆,各種産品都有,洋溢着一片商品經濟的氣息。

到了南宋時期,故都東京的清明節活動也被帶到了杭州,繁忙之外,還增添了新的習俗。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對此也有精彩的記錄:

“家家以柳條插于門,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

“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每歲禁中,命小内侍于閣門用榆木鑽火。先進者,賜金碗、絹三匹,宣賜臣僚巨燭。”

“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時之敬。”

“車馬往來繁盛,填塞都門。宴于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随處行樂。”

“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酒貪歡,覺日晚,紅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韻清圓,樂聲嘹亮。此時尚猶未絕,男跨雕鞍,女乘花轎,次第入城。”

“又使童仆挑着木魚龍船、花籃鬧竿等物歸家,以饋親朋鄰裡。”

唐宋清明節習俗(兩宋時的清明節)3

吳自牧《夢粱錄》

南宋的杭州,清明節與北宋東京相比,不變的是“省墳”、“上頭”、“插柳”和遊玩,變的是宮中有“鑽燧改火”的風俗,以及“觀龍舟競渡”這一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活動。

不過,吳自牧也在感慨,杭州的清明風俗“侈靡”,遊玩太甚,有紙醉金迷之象。将本來肅穆的清明節完全變成了春遊縱樂之節。

唐宋清明節習俗(兩宋時的清明節)4

杭州的清明節可以觀龍舟

宋代詩人吳仲孚的有一篇《蘇堤清明即事》也可以印證杭州人清明節盡情遊玩的事實。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清明節,杭州人在西湖蘇堤盡情吃喝玩樂,“日暮笙歌”,嗨皮至極。

不單都城如此,其他各地也是如此。

南宋洪邁在筆記《夷堅志》中記載江西上饒的寒食節風俗,也可見一斑。

“嘗因寒食拜掃先墓,小民百十為群,入山尋覓水精,且鬥百草為戲。”

說的是上饒人在清明掃墓時有入山尋找“水精”的習俗。水精是一種石頭,很值錢,有個朱秀才,有次找到一個“高闊如大甕”的石頭,怕被人看見偷偷用樹葉蓋住,等晚上帶着二十多個下人把它運回家,最後“臨安内苑匠”聽到這個消息,以九千貫買走,朱秀才因此“賴以小康”。

可見清明節的時候,除了掃墓,上饒人還成群結隊進山覓石“求财”,而且都“鬥百草為戲”,十分歡樂也十分市井氣象。

唐宋清明節習俗(兩宋時的清明節)5

《春遊晚歸圖》

有的地方還有“清明節,村落喜唱水調歌”的風俗,沒有将清明節過成很嚴肅傷感的節日。

宋代人既然将清明節過成春遊玩樂的節日,自然離不開“酒”了。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這是北宋詩人王禹偁《清明》詩,可謂說的極為真切。

唐宋清明節習俗(兩宋時的清明節)6

王禹偁

兩宋之際的愛國詩人王庭珪也直接說道“與君醉過清明節,窮亦不足悲,達亦不足悅。

好像清明不喝酒就似乎不是清明節了。

清明遊玩飲酒不僅是文人墨客的愛好,也是普通百姓所愛好的。隻是國家有法度,有禁酒的政策。若有官員能在清明節之際容許百姓放開喝酒,那一定是百姓們交口稱贊的好官。

南宋葉适撰有《水心集》,書中記載一位“朝議大夫、直龍圖閣”的孫公,“為郡之初,訪民俗之所安而知其故。至清明節始,罷榷弛禁,縱民自飲。”

這位孫大人考察民情,發現百姓在清明節喜歡遊樂飲酒,于是在清明節時解除禁令,容許百姓們敞開了喝,百姓們很高興,歌頌這位孫大人。


宋代的清明節中插柳、省墳祭掃、踏青遊玩等習俗一直流傳至今,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紮根于民間厚土的頑強生命力。

但是在宋代清明習俗中已經有很明顯的商品經濟的痕迹,将節日過程縱情享受玩樂的趨勢。其實這本無可厚非,畢竟宋代經濟十分繁榮,在經濟繁榮的浪潮中任何節日都免不了世俗化和經濟化。

今天的中國也是如此,仿佛任何一個節日都變成了吃喝玩樂的節日。這個需要我們反思,加入每一個節日都變成了滿足口腹之欲或聲色娛樂的日子,那麼我們将對不起傳統節日的“傳統”二字,更對不起前人設立這些節日時秉持的初心。

尤其是清明節,是追思先人的節日,是應葆有一份肅穆莊嚴的節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