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發物與忌口你真的知道嗎

發物與忌口你真的知道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11:42:57

我小時候不怎麼生病,除了每年一次的荨麻疹,所以,對這病印象深刻。從我記事起,似乎每年都會發生一次,每次從臉到腳都是那種紅紅密密的疹子,遠看就是個“紅娃娃”。

90年代農村,對荨麻疹這個詞是陌生的,隻知道全身紅疹,還癢,都是“過敏”。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有“斷根”。我媽覺得既然是過敏,肯定就是跟吃的東西有關系,所以會限制我吃一些稱為“發物”的東西。隻要是她認為是發物的東西,都是我的忌口名單,什麼竹筍、蜂蛹、菌類、芋頭等。明顯記得有一年我生病之前吃過一種青皮的肉質比較糙的梨,沒幾個小時就發病了,于是我媽認定這個梨也是發物,所以自那以後的好多年我都沒有吃過梨。

發物與忌口你真的知道嗎(你每天都在吃發物)1

後來,荨麻疹發生的頻率越來越低,多年沒發作,自己覺得應該是好了的,也因為長大了,脫離了我媽的“掌控”,所以自己會去嘗試吃一些當年我媽口中的“發物”,事實上也沒有再長過。成年後距離最近的兩次發作,都還是在大學前自己不懂,吃了青黴素阿莫西林後誘發的。

但是發物這個觀念,自小也深入我心,至少我在吃那些東西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每次抱着嘗一嘗即可,不會太多。學了中醫後,知道中醫有忌口這一說,但是對于發物這個概念,醫書上一直也沒有提及。我自己也很想知道究竟哪些東西是發物,這些發物究竟會影響哪些疾病。

“發物”這個詞估計是我們民族獨有,經由祖輩口口相傳留下來的:長輩會告訴我們哪些東西是不能随便吃的,因為它可能誘發某種疾病;生病的時候,有些東西也是要忌口的,因為會影響疾病的康複。即便是西醫學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深入大衆觀念的同時,發物、忌口的觀念也沒有消失,愛我們的長輩都會悉心叮囑,或者盯着我們的飲食,就怕我們一個不小心給吃錯了。這樣的關心愛護我們耳濡目染,也在無意識中傳給了我們的下一代。有人說西醫不主張忌口,事實卻是,臨床發現,忌口某些東西卻實對疾病的康複是有利的,外科醫生有時也會叮囑術後患者不能吃發物,以便傷口盡快愈合。

發物與忌口你真的知道嗎(你每天都在吃發物)2

發物從何起源?能查的比較早的有現代中醫學家秦伯未的:“凡能引起口幹、目赤、牙龈腫脹、大便秘結的芥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發熱的可能,俗稱發物。”《漢日詞典》發物條釋裡面說:“一般認為,是刺激、加重外傷、腫疱疙瘩或某種疾病的食物,如羊肉、海參、魚、蝦等物品”。

目前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發物是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我們理解的發物的緻病特點有點像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對某一物質的“過敏”,但也不僅限于過敏。

發物與忌口你真的知道嗎(你每天都在吃發物)3

就那些我們常聽到的屬于發物的東西而言,我們其實也能從食物本身的特點來總結出發物的一些共有的特性:性質都是些容易走竄,生發之性明顯,寒熱偏性比較大的。發物畢竟是食物,也算是一種經驗的總結,所以沒辦法把所有所謂“發物”能誘發的疾病都列出來,但是下面給大家總結了幾大類,作為一種參考。

易動火的

如薤(俗稱:藠(jiao)頭)、姜、花椒、胡椒、羊肉等這類食物均具有辛、燥之性,容易助熱動火傷津。對于素體熱盛,津虧的人,食用的時候就較别人更容易起反應。

易動風的

如蝦、蟹、鵝、雞肉、豬頭肉、雞蛋、菌類、椿芽、筍子等。這類食物多具有升發、疏散等“風性”特點,就像中藥裡面的麻黃桂枝薄荷桑葉一樣,是能發散的。對于素體易發荨麻疹、濕疹、瘡瘍疔腫、頭暈目眩的人,那這些食物較其他食物的誘發性就可能要大些。

易動血的

如海椒、胡椒、羊肉等。這類食品具有活血散血的特點,性峻烈,容易動血傷絡。對于平時有出血性疾病的,比如痔瘡、崩漏、吐血、流鼻血、尿血之類的,那這類活血之品就要少碰。

容易生濕熱的

如饴糖、糯米等。這類食物性質黏膩,我們講粘滞生濕之品容易阻礙脾胃的功能,容易助長濕邪,同時也容易導緻邪氣留戀不去。

容易發冷積的

如西瓜、梨、柿子、苋菜等。這類食品具有寒涼的特性,易傷人體陽氣。所以體質虛寒的人這類食品就要注意了。

還有民間長期使用結論性發物,如泡菜、豆類、芋頭、芫荽(香菜)等等。

同時現在也有科學在指出,這些發物還是具有一些共性的:

發物與忌口你真的知道嗎(你每天都在吃發物)4

一是上述這些動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會促使人體内的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如糖皮質類固醇超過生理劑量時可以誘發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癫痫發作等,引起舊病複發。

二是某些食物所含的異性蛋白成為過敏源,引起變态反應性疾病複發。如海魚蝦蟹往往引起皮膚過敏者荨麻疹、濕疹、神經性皮炎、膿疱瘡、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的發作。豆腐乳有時也會引起哮喘病複發。

三是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酒類、蔥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對炎性感染病竈,極易引起炎症擴散、疔毒走黃。這就是中醫所說熱證實證忌吃辛辣刺激性發物的道理。

那發物就一定會誘發疾病嗎?不一定,适量食用對大多數人不會産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隻是對某些特殊體質以及與其相關的某些疾病才會誘使發病。比如有些人吃蝦會過敏,蝦對他來說就是發物,但是對于其他人來說就不一定。但是因為蝦過敏的人有點多,所以就把蝦作為一種發物。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對于那些不知道該不該吃的人來說,好處就是可能第一次吃的時候就會比較小心,以防過敏。又比如有些人吃芒果會過敏,那芒果也是發物,但是有些人過敏很輕微,隻是嘴巴癢,但是又想吃,于是一直都在吃,突然有一天發現可能“适應了”,于是那些不适都沒有了。不同的人反應不一樣,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反應也不同。

發物與忌口你真的知道嗎(你每天都在吃發物)5

也有嚴格遵循“科學論證觀點”的人說根本沒有發物這一說,是因為以前的人不懂,錯把一些過敏性物質當成發物,或者是因為對事物的烹調不恰當或者衛生條件不夠,所以才出現了某些東西的高緻病性。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在民間被當做“發物”的東西,緻病性就是比其他食物高,無論是因為其本身的緻敏性還是其需要相較于其他食物更嚴格的烹饪、消毒等。

在口口相傳中,它們被稱為”發物“是提醒我們使用的時候要小心一些。這就是一個經驗的累積。這種經驗學,不必一定要等到科學的證實才使用。先用起來,再慢慢研究。畢竟就像上面所說現在也有科學在指出,這些發物還是具有一些共性的。

所以,說到底,我們對“發物”都隻是有個概念,知道有些東西有些人是吃了會生病的,至于具體到什麼東西具體到什麼類型的人,那上面總結的幾種發物特點就可以作為參考。我們的一個大總則就是:平時沒有什麼不能吃的情況下,反饋式喂養(我們提過無數遍的);如果是生病期間,吃藥或者不吃藥,總之在養病的時候,那就盡量少碰一些這些所謂的“發物”,畢竟除了這些,我們能吃的東西還有好多好多的。那還有一些似乎對疾病有用,但是也是在發物範疇的東西,能不能吃?比如當歸生姜羊肉湯補虛治療虛寒,雖然是有所謂的羊肉作為“發物”,但是因是治療疾病,那就另當别論。像這樣要用于治療的,就問問醫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