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每日抗疫知識

每日抗疫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7:07:27

2020年1月23日,武漢發布通告關閉了離漢通道,如今已過去1個多月。

這30多天裡,多數人都處在近乎飽和的情感密度當中,時而低落,時而天晴;時而憂心、時而笃定;時而祈禱,時而感動;時而疑惑,時而清醒。

武漢保衛戰,付出的代價是全社會的痛,痛過之後,終需堅強,終需記取。

疫情是面鏡子,照盡了美與醜,也照出了真與謬。

這30多天裡發生了太多事,從這些事中,我們梳理總結出了10個常識。這10個常識,照到日用而不察的謬誤所在之處,也散發着醒目的“理性之光”。

常識1:自然有很強“報複力”,保護生态也是自我保護

每日抗疫知識(一場戰疫十個常識)1

▲圖片來源:新京報

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的來源仍未完全明晰,溯源還在持續。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15日表示,通過對華南海鮮市場采集的樣本比對,提示此次疫情可能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而此前,華南農業大學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發現穿山甲病毒序列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大概率,與埃博拉、SARS一樣,又是“野味”惹的禍。

在某些人飲食觀念裡,吃野味有着濃厚的“征服自然”的意象,這不僅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集中體現,也将人類推入風險之境。沒有哪種野生動物是天生的“食材”,它們處在各自的食物鍊中,億萬年來共同維持着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人類固然可以驕傲地“能吃一切”,但不得不承認,自然也有很強的“報複能力”。

尤其是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的病毒,在那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世界裡,它們時刻進行着高速的複制、變異和進化,而靶子沒準就是人類。

所以,最好的自我保全,就是敬畏自然,包括拒絕野味。無知無畏帶來的代價太沉重,任何人都承受不起。

常識2:法治是準繩,在抗疫方面亦不例外

每日抗疫知識(一場戰疫十個常識)2

▲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疫情就是集結号,全國上下的抗疫總動員也迅即開啟。防疫需要繃緊弦,而很多基層區域的“硬核防疫”景象,也對此要求做了呼應。

無論是循環播放的“土味大喇叭”,還是村口勸返走親戚的“鐵面老大爺”,或是那些光怪陸離的“硬核”條幅……都在加固着社區或村組的戰疫防線。

但“硬核”防疫也需有度,不能變成“硬來、胡來”。而拿捏好分寸的關鍵,就在于對表法治要求。

畢竟,防疫分寸若沒把握好,很可能就滑向過度防控、肆意侵權一端。

起初,面對部分村莊封路、斷路的行為,一些人說:“沒問題,非常時期就得用非常辦法。” 後來,武漢返鄉人員身份證号等個人信息在網絡大肆傳播,一些人說:“不算錯,個人隐私要讓位于公共利益。”接着,出現了一家三口因打麻将被掀桌、農村老漢出門解手沒戴口罩被強制隔離……不知道,這些人還能怎麼說?

恪守法治,敬畏權利,與抗疫要求本并行不悖,這點應被重申。

事實上,從中央到有關部委一直都在強調,任何時候都必須依法防疫。越是在特殊時期,越要嚴守法治底線。若以疫情為由過度侵犯個體權利,很容易滑向疫情防控的反面。

常識3:戰場并非秀場,“實事求是”是“金線”原則

突如其來的疫情,成了對各地各級領導幹部的一次“突擊考核”。淘盡黃沙始見金。在這張答卷上,是否能做到“守土盡責”,現實會給出答案——在病毒面前,任何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都是“無效藥物”,還會産生副作用。回歸“實事求是”,是唯一的解決路徑。

在這戰“疫”的三十天裡,衆多幹部都是“逆行而上”“‘疫’無反顧”,投身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有的還連續多日超負荷工作。

就在前些天,一張疫情期間因公殉職人數統計圖廣為流傳。據統計,截止到2月9日,因抗擊新冠肺炎而犧牲的公職人員54人,其中黨員36名,占比66.7%。這些殉職者都值得敬重。

也不必諱認,不少平時“摸魚”的幹部現了原形。黃岡衛健委主任對市内病例數、床位數、檢測能力“一問三不知”;張家界疾控中心一科長臨陣脫逃,帶着家人到泰國躲避疫情;哈爾濱市香坊區區長、五常市市長被通報後防控仍不力。還有些地方,在“戰時狀态”下,還在搞那些拍照、填表、迎檢的形式主義“老三樣”。

很難否認,這場疫情從最開始就有某種“官僚主義”的“助攻”,從“處理8名‘造謠’醫生”到“人傳人”結論的拖延,或多或少都沿襲了某些慣性做派。不回避問題,來一場完完整整的複盤,堵住所有漏洞,我們才不至于“疫情散去,一切如舊”。

疫情之下,容不下半點虛假,信息公開、實事求是應是我們該汲取的最重要的教訓。

常識4:醫患不可對立,而是相互依存

這三十天裡,“抗疫主題劇集”中,有太多超越雞湯又打動人心的“鏡頭”。而給人們最多感動的,恐怕就是千裡馳援的“白衣戰士”。

從1月19日第一支醫療隊支援武漢,到2月19日全國已經有278支醫療隊,32395名醫務人員從各地馳援湖北,與死神賽跑,與病毒“讀秒”。

連軸轉時,他們有的累癱在地上;防護物資短缺時,他們防護服一穿就是一整天,為了少上廁所,有的戴上了尿不濕工作。從那摁滿手印的“請戰書”到被護目鏡、口罩壓出勒痕的臉;從隔窗與親人的凝望到那些令人揪心的詩句——我們感念于這些“生命衛士”的守護,也當慚愧之前對他們的種種誤解。

在危急關頭沖向最危險的地方,是為了完成KPI還是為了榮譽?是為了那幾千塊錢補貼還是為了今後去景點免票?

都不是,畢竟天平的一端是随時可能發生的感染。若不是出于對生命的敬畏、對患者的悲憫以及對職業精神的捍衛,我們很難解釋這樣的千裡奔襲。

這番景象,讓那些用醫鬧制造出“醫患緊張”局面和“醫患對立”景象的行為愈顯卑劣,讓曾經的傷醫行為更顯殘忍。

醫患不可對立,而是相互依存。保護醫護人員,也是保護我們自己——TA們不隻是我們的“同袍”,更是我們健康安全的守護者。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當這些醫護人員用“負重前行”托起了我們的“歲月靜好”,我們該用善待去回應善舉。而醫患互信,也該是由此結出的“善之果”。

常識5. 科學研究要 “求真”,也要 “向善”

每日抗疫知識(一場戰疫十個常識)3

▲武漢病毒研究所。圖/新京報網

疫情防控,需要科研“攻關”。無論是疾控還是病毒研究院所,在此次戰疫中都被寄予了厚望。

事實上,這些機構對新冠病毒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進展。拿武漢病毒所為例,早在1月2日,該所就獲得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的序列。1月5日,該新型冠狀病毒被成功分離。1月11日,武漢病毒所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和發布了2019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

但這些進展跟許多人期許的局面難言“同頻”。在輿論場中,有些人秉持結果導向,将疫情快速擴散與科研行為産生關聯解讀,有些陰謀論也附着其上。

這其中的謠言當然要被擊破,公衆寓于有些期冀性話語中的期許,也該被看到——科學結論的确要審慎,但公衆也希望,涉及疫情的科研不是真空的研究,而是能與民衆健康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緊密嵌合,讓科研與決策接駁得更順暢,讓那些實時研究成果能快速帶動必要的預警與防範。

這裡面,科研的審慎性與重大疫情防控的“最壞預設”“安全冗餘”要求存在某種沖突,這也需要科研人員能更多地“瞻前”而不隻是“顧後”,讓科研成果“求真”也“向善”,助推公共危機的預防跟解決。

1月29日科技部發布《通知》提出,要“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務完成之前,不應該把精力放在論文發表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常識6. 公益慈善事業,“善作”才能“善成”

在疫情暴發初期,武漢衆多醫院急缺防護用品的求助信屢屢刷屏。與此同時,大批捐贈物資在倉庫爆倉、物資流向公示表纰漏頻現,将當地紅十字會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裡面,捐贈物資統一歸口本意是為了提高救援效率,但在抗疫物資調度分配已被疫情切到“特殊時期”的背景下,也該相信和善用社會力量。

此次抗疫物資調配從起初的混亂不堪到調整後的有條不紊,個中經驗教訓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運作也不乏啟示:經過這次疫情,公益行業要進行一場從理念到方法的變革。

理念上,要放棄官僚作風和本位思想,回歸慈善扶弱濟困的初心,在疫情發生時,以開放的心态及時引入社會力量;方法上,不妨引入更透明更高效的智能化物資存儲、分配系統。事實上,1月31日起,社會力量協助武漢紅十字會進行物流管理後,效率極大提高。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物流行業的當下,那種填表、蓋章、排隊分物資的方法是時候更新了。

常識7. 社會需要守望相助,而非“叢林法則”

每日抗疫知識(一場戰疫十個常識)4

▲圖/新京報網

近些年,在輿論場中,借着職場宮心計與“你弱你有理”等流行語的反向暗示下,“強者生存,赢者通吃”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

在“叢林法則”視角的解讀下,同事總是陰暗的,閨蜜總是心機的,善良總是虛僞的,人與人之間是疏離的。這番解讀,不止适用于人與人,還适用于國跟國。

但這次的疫情之下,讓我們看到了共情、善意、互助的力量。

人與人之間,未必需要那麼多的“零和博弈”。沒有人是“原子化”的存在,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你我相關。當危機來臨之時,正是社會成員間的守望相助、衆志成城,才給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全球采購口罩的華人華僑,奔波在武漢街頭接送患者的擺渡人;事無巨細統計各家需求的“買菜群主”, “鄰居”日本援助物資上的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壽光汶川送去的蔬菜,節省了一輩子的老人傾囊捐贈;哪怕隻是同事送來的一盒口罩、我們對武漢親友的幾句挂念……這些感情和付出背後,自發自覺而又同心同德,沒有什麼虛僞造作。

用陽光的而非陰暗的、合作的而非競争的“共同體思維”去理解這個世界,我們會離文明更近。

常識8. “讓市場歸市場”跟“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矛盾

随着疫情向好,眼下很多地方都開啟了“科學防控疫情”“推動複工複産”兩條線作戰。

複工複産,是為了給抗疫“輸血”,也是讓社會回歸正常态的前提。但疫情對很多中小微企業來說,“黑天鵝”般負面影響難以抹去。對它們的精準纾困,也該納入抗疫序列。

“北京十六條”、“蘇州十條”……幾乎各地前不久都推出了“援企穩崗”的系列舉措,積極為企業降稅減費免租。國務院也送上高速免費、減免社保、公積金緩交等重磅“幹貨大禮包”,解了不少企業的燃眉之急。共渡難關,必然需要政府讓利為企業加持。

共渡難關,還需要公共服務做加法以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就眼下看,北京、杭州、義烏等城市針對企業複工複産中的實際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諸如包車、專列、定制公交等服務措施,解決員工的返程和通勤,就不啻為服務型政府的具體實踐,也契合善治期許。

但也要看到,仍有些地方對企業複工“人為設障”。這邊廂“過河拆橋”,要求企業備足口罩再開工,轉頭低價征用了企業千辛萬苦湊的口罩;那邊廂“表格大賽”,要求企業開工先準備21份材料。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時常微妙,往前一步是幹預,往後一步是放任,需要根據實際把握好邊界,尋求“市場有效”和“政府有為”的平衡。在這方面,“讓市場歸市場”跟“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矛盾,這些年來的簡政放權成效也不該被非常時期“走回頭路”給消減。

常識9.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

每日抗疫知識(一場戰疫十個常識)5

▲圖/新京報網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孩子擁有了“加長版”寒假。“四目相對”的孩子和家長,恐怕已經許久沒有這麼“紮實”地相互陪伴了。

如何在家學習,成了許多家庭的頭号難題。當慣了“甩手掌櫃”的家長和習慣了老師“手把手”教學的孩子,一時亂了陣腳。

“上網課”縱然是種解決方法,但結果是狀況百出,老師、家長、學生都不堪其重,去看看慘淡的“釘釘”評分就能了解一二。

家長的焦慮不難理解,但比起饑不擇食,甚至不顧危險報名“線下培訓班”,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真正在這個漫長的寒假自我成長。

一方面,和孩子一同關注疫情和新聞,讓孩子了解“窗外事”,正如那句話所說:“一張安靜的書桌來之不易,不能隻安放沒有思想的頭顱”;另一方面,利用這個難得的“窗口期”,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科學安排時間,梳理日常來不及解決的疑難問題,通過思考、利用網絡去查漏補缺。

在這個知識急速叠代的社會,如何學習比知識本身更重要。這句話既送給孩子們,也送給成年人。正如那個在方艙醫院裡靜靜讀書的男子,我們總是抱怨日夜奔波,但當終于有時間靜下心來時,能否通過學習、閱讀、思考,去理一理被瑣碎日常填滿的混沌頭腦,去學一項一直來不及學的本領,鑰匙就在自己手中。

常識10. 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自我珍重也敬畏他者

大約有許多人都像我一樣,清早起來刷過新聞之後,站在窗前看看空曠的城市,懷念着歲月靜好時樓下的人來人往、車水馬龍。

一場疫情,許多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甚至是家庭。

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是一部血和淚交織的悲劇。劉智明、李文亮、柳帆、常凱、段正澄……每每看到這些名字都叫人心痛。

“文學寫了上千年,其實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離死别”。疫情是一堂生動的“死亡教育”,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在向死而生的數十年光景裡,究竟該過怎樣的生活?善待自己、珍惜生命、關愛家人,恐怕是我們得到的最直接的答案。

但正是這種對自我生命的珍重,也提醒我們,同樣去敬畏他者的生命。那些充斥于網絡的謾罵和惡評,那些宣揚搏命工作的毒雞湯,那些安全檢查時的疏忽大意,那些隐匿于家庭和校園的暴力……其實與病毒無異,都不知不覺間侵蝕着他者的生命。

自我珍重也敬畏他者,認真工作也快樂生活,這該是“生活信條”。

最後,我願意用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一句話與各位共勉:“最要緊的是,我們首先應該善良,其次要誠實,再其次是以後永遠不要相互遺忘。”

□孟然(新京報評論員)

編輯:佘宗明 王言虎 校對:吳興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