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杯espresso意式濃縮咖啡,
是每位咖啡師最基本又最有挑戰性的工作。
①萃取原理
濃縮咖啡(意大利語espresso,也稱意式濃縮咖啡)本質上是使用精密金屬濾網的滲濾法,與重力滲濾法相比,最大的區别就是壓力。意式咖啡機推動高壓水穿透咖啡粉餅,也就是說,在咖啡粉本身極其精細的情況下,依然能保證适度的滲濾和平衡的萃取。這意味着什麼?咖啡粉越細小,其表面積即以指數速度增長,因此極細粉的一大優勢是萃取速度特别快。不僅快,而且品質更佳。高壓可以把水擠進咖啡粉的内部細胞壁,萃取乳化油、溶解糖類等效果是單憑重力作用做不到的。濃縮咖啡象征着複雜而凝縮的咖啡,其他的任何沖煮方法都無法呈現如此的醇厚度和質感。
優秀的萃取是所有咖啡沖煮方法的不二法門,濃縮咖啡也不例外。聽起來不難,但濃縮咖啡沖煮過程的強度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在極短的時間間隔内提取出咖啡最精華的部分,這一難度不亞于30秒内用消防水帶把你自己沖幹淨。就濃縮咖啡而言,優秀的萃取指的是大量的芳香化合物和味覺化合物達到平衡。換句話說,苦度要有結構性,酸度要新鮮,甜度要持久——當然,無論哪種沖煮方法,以上都是我們追求的目标。所有的咖啡都有點這樣那樣的缺陷,你沒法靠嘗味提高品質,知道什麼時候最好喝;但按照絕對最小值
觀察萃取率,你就能清楚地知道這一份濃縮咖啡什麼時候最難喝。雙倍的濃縮咖啡通常有30 ~ 45 克,根據咖啡本身的特點,需要25 ~ 35 秒才能呈現全貌。拿淺度烘焙的肯尼亞咖啡來說(我指的是一般性概念的咖啡豆),為了壓住它的酸度,小流速、長時間(至少30 秒)的萃取過程相當有必要;如果是深度烘焙的巴西咖啡,為了控制它的苦度,也許更
适合猛烈的沖煮法。
按經驗來說,最先萃取出的是酸類,因此萃取不足(水流過快)的濃縮咖啡嘗起來有酸味。接下來是甜味,但已烘焙咖啡的實際含糖量非常低,因此很難給它定标準。甜度同樣是一種生理感覺,但它與香氣成分和濃郁的質感有關,因此也象征着優秀的醇厚度。苦味通常在最後階段萃取,這些溶解緩慢的化合物從全局角度看平衡了杯中的成品;但如果萃取過度,苦味很容易就能趕走其他的味道。
香氣又如何呢?濃縮咖啡的香氣品質是彼此相差最大的部分,希望根據某條特定的香氣曲線制作咖啡是幾乎不可能的。杯中咖啡的香氣由種植戶和烘焙師決定,沒法反映咖啡師的技巧,但後者可以通過調整賞味曲線來改變我們感知香氣的方式。咖啡師可以調試咖啡的酸度,比如突出橘子的酸味還是葡萄柚的香氣。相同的一份咖啡,如果拉杠杆拉得緊了些,嘗起來就多幾分苦中帶甜,有種橘子巧克力或葡萄柚果醬的口感。
②水溫
各種沖煮方法無不受水溫的影響。如果你是新手,既然已經有一大堆因素需要你應付了,就沒必要太關心濃縮咖啡的沖煮溫度。況且沖煮比例、咖啡烘焙的深度、咖啡品種和加工過程等都能對最理想的沖煮溫度産生影響。不是所有的意式咖啡機都有調節沖煮頭溫度的功能,但通常來說,烘焙越深沖煮溫度應越低(90 ~ 92℃),烘焙越淺沖煮溫度
應越高(93 ~ 95℃)。
③定量與分配
在幹淨的過濾手柄粉碗内放入一份劑量,約14 ~ 22 克不等的咖啡粉。具體的使用量根據粉碗的不同容量(不同尺寸)以及希望制作的咖啡量和濃度而定。如果裝填過多,過濾手柄就無法固定到沖煮頭上。當然也不能少裝,否則咖啡粉的頂部空間就會預留過大,不僅會導緻餅狀的咖啡變糊,更可使水流流速不穩定。至少在剛入門的時候記得給每次的咖啡用量稱重,以此來計算沖煮一份咖啡時的沖煮比例。還有,此時的咖啡粉可能需要或多或
少地重新分配,但首先取決于不同型号的研磨機如何出粉。
③壓粉
接下來,用平頭壓粉器把咖啡粉壓平。從研磨機裡直接接取的極細粉通常會有些“蓬松”,壓平之後不僅能排掉縫隙裡的空氣,咖啡粉還能形成緊緻而平坦的餅狀,保證水流通過時的均勻萃取。如果咖啡餅不平,水就會流向阻力最小的地方,沖煮階段結束後,水流量大的部分咖啡餅萃取過度,反之則萃取不足。用足夠的力度壓實咖啡粉以排掉縫隙裡的空氣是第二個目的。下壓得深或淺對萃取率并無影響,因為意式咖啡機沖擊咖啡餅的壓力是9 巴
(58.5 千克/ 平方英寸),遠比人類手臂的力量有勁。
近年來,人們似乎過于看重濃縮咖啡的壓粉操作,甚至莫名其妙地生出沒來由的崇敬之心。我覺得,環繞在壓粉周圍的神秘光環來自沖煮濃縮咖啡時的無力感:這一過程的多數時候都藏在機器裡看不見,因此人們很容易誇大這種所見即所得的事物,甚至已經有些做作。
④預浸
插入過濾手柄前,通常先要讓沖煮頭流一點水。這是為了保證從鍋爐裡泵上來的沖煮用水足夠新鮮,恒溫效果也更好。接着将過濾手柄插入沖煮頭、鎖定,用橡膠墊夾緊粉碗的邊緣——萃取過程所必需的壓力全靠這個密封墊來保持。由于咖啡已經離蓮蓬頭濾網和沖
煮頭裡的高溫組件相當近,從現在開始,越快進行預浸和萃取越好。認準你的咖啡機,或按下按鈕,或拉動杠杆,或推控制槳,好戲開始了!
水與咖啡的第一次接觸稱為“預浸”,也就是用少量的水把咖啡粉整體潤濕。部分機器利用限流閥(或新式機器的預浸腔)進行自動預浸操作,其他的機器則主要以手動控制。預浸階段通常隻有3 ~ 10秒,但相當重要。萃取過程一開始就是高速的沖壓,而預浸就像在此之前的熱身活動,同時還能抹平粉碗裡密度不均的咖啡餅。吸收掉第一波水流後,咖啡餅開始膨脹,擠走狹小空間裡的空氣。調整預浸的時長和壓力是非常難掌握的技巧,但的确能大大提高對濃縮咖啡萃取進程的控制力。
一般來說,預浸越長,後續的萃取過程越快。例如,一份18 克(2/3 盎司)的細咖啡粉與同樣18克的粗咖啡粉萃取同等重量的液體,前者經長時間預浸的萃取時間與後者不經預浸的萃取時間相同。而極細咖啡粉加超長預浸時間(10 秒以上)這樣的極端情況同樣适用此規律。長時間的預浸究竟為何能造成如此顯著的差異,目前尚不能完全解釋。有人說是因為細咖啡粉陷進了濕粉餅(每做一份濃縮咖啡就會留下的餅狀咖啡屑)裡。但以我的猜想,濕潤的粉碗讓細粉變成了可随意流動、機動性強的顆粒。即使萃取的初始階段氣壓相對不足,它們也能以類似毛細血管的方式自由移動。待萃取正式開始,這些細粉已進入了待命狀态,再加上所有路障已被掃除,萃取速度當然相對更快。
考慮到絕對極限的情況,甚至有人認為預浸的壓力也會對濕粉餅的悶蒸和随後的萃取造成影響:高達9 巴(58.5 千克/ 平方英寸)的壓力突然打到細粉上,上層的咖啡粉就會像被打中的沙包一樣落到咖啡餅的底部,進而限制了餘下萃取階段的水流流向。如果将壓力降低1 ~ 2 巴(6.53 ~ 13 千克/平方英寸),悶蒸的效果更溫和,細粉的流動也不會那麼猛。
⑤萃取
下一個環節就是适度的萃取,系統全面加壓,沖煮出的咖啡從過濾手柄的噴嘴裡流出。你将目睹到一股獨特的绯紅色咖啡濃縮液落入杯中,對于很多第一次看到這一神奇瞬間的人來說,當時的感受是永遠無法完整複制的。
根據咖啡的不同,萃取最佳風味的時間通常在25 ~ 35 秒之間。在相同的時間内,我們能做出沖煮比例最低1 ∶ 1(咖啡成品與咖啡粉劑量的重量比)、最高3 ∶ 1 的一份濃縮咖啡。我個人推崇的沖煮比例是1.5 ∶ 1,換算成便于操作的數字就是18 克劑量的咖啡制作27 克的濃縮咖啡。偏深烘焙的咖啡需要相對偏低的沖煮比例,因此醇厚度反而不如偏淺
烘焙的咖啡——但低沖煮比例更能保留咖啡的原貌。
一定要記住,沖煮比例隻能起到衡量咖啡飲品濃度的作用,而咖啡本身的重量同樣會拖慢或加快萃取過程。為了實現我們所理解的萃取平衡,任何制作條件下的濃縮咖啡都應達到18% ~ 22% 的萃取率(即溶入杯中的咖啡占咖啡粉原重的比值)。如果濃縮咖啡噴溢得過快,萃取不足的咖啡就會有酸味;反之,咖啡味苦而發澀。
優秀的咖啡師可以從機身噴嘴湧出的水流速率和形狀掌握相關信息,進而判斷咖啡的新鮮度如何、萃取進行了多少以及萃取效率的高低。萃取進程大約過半時會出現某種蒼黃色液體,該過程被稱為“黃變”;在很多人看來,這一階段對剩餘萃取過程的風味幾無幫助。收尾階段同樣能萃取出很多美好的甚至很重要的滋味,所以我們不應該過分癡迷于早期階段所特有的膠狀紅色液滴——盡管它們美得讓人陶醉。
當水流開始扭曲或隐隐約約要挂在過濾手柄的噴嘴口上,這就說明液體的表面張力正在增加。隻有萃取的溶解率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發生這種現象,也就是說,萃取過程要結束了。如果流下來的咖啡從一開始就時粗時細,那你的咖啡多半就會萃取不足。不過,基于視覺的判斷隻能大概提示一下咖啡的風味,隻有嘗上一口才能知道自己做出的咖啡到
底好不好喝。
如果咖啡機認為萃取已完畢,萃取操作就随之結束。有的機器通過測量泵入沖煮頭的水量自動判斷何時關閉。最新一代的意式咖啡機以内置的量秤為賣點,咖啡師獲取到濃縮咖啡的重量數據後可以精确地計算即時萃取率。很多咖啡師依然推崇手動操作,他們相信每一份濃縮咖啡都有自己獨特的脾氣,需要根據不同的反饋程度精心照料。我個人則提倡可編程的按鈕,它們的反應相當可靠,可以根據每個人在咖啡、劑量和研磨等方面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沖煮的參數。
⑥壓力
幾乎沒人會在制作濃縮咖啡的時候關心壓力的問題。大多數機器都能設置成标準的9 巴(58.5 千克/ 平方英寸)壓力,然後就可以任它去了。部分現代意式咖啡機具備在沖煮過程中直接調壓的功能。
濃縮咖啡的制作過程已經有一長串的麻煩需要考慮了,對很多人來說,這相當于又在清單上增加了一項參數。但如果你多喝幾杯咖啡也無傷身體,不妨搗鼓搗鼓壓力曲線,精細地調整一下萃取過程的精度,給你的杯中咖啡開辟一片美味的新天地。打到咖啡餅上的水壓決定了水與粉碗中的咖啡的接觸時間。極低壓可使接觸時間變長,反之則變短,而具體的接觸時間同樣根據咖啡劑量和研磨情況而定。
在濃縮咖啡沖煮的收尾階段擡壓或降壓的功能無疑使咖啡師如虎添翼。所有的這些操作歸根到底主要取決于你希望得到一杯什麼樣的濃縮咖啡。用粗咖啡粉配低壓制作的大杯飲料和用細咖啡粉配高壓制作的小杯飲料,二者的平衡度相仿,也都很好喝。但它們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兩杯飲料,看你怎麼選了。
【版權信息】
本文節選自咖啡人必看咖啡書《終極咖啡指南》,原作者為英國的Tristan Stephenson,由李龍毅翻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并授權“咖啡精品生活”平家發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謝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