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理咨詢是完全聽咨詢者說嗎

心理咨詢是完全聽咨詢者說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12:17:13

心理咨詢到底有沒有用?(一)

一位普通心理咨詢師的個人體驗之收獲随筆

01

在陽曆年2021年的年終歲尾,我們的朋輩督導小組進行了一次自備茶點不讨論個案的“閑聊”。

閑聊的核心議題是:“不吃藥不打針隻靠說話的心理咨詢對人到底有沒有用?

心理咨詢是完全聽咨詢者說嗎(心理咨詢師實錄)1

一群靠給人做心理咨詢為生的所謂專業人士悄悄聚在一起讨論這樣一個話題,細思之下頗有鬼魅般的冷汗涔涔之極恐氣息。

但是讨論的結果竟然是“英雄所見略同”地一緻公認:“心理咨詢對好多人有用,同時又對好多人沒用。

并且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是,以每個人接個案的比例而論,後面這個“好多”量詞較之于前面的那個“好多”量詞涵蓋的人群應該更龐大一些。

因為對于那些個好多“一日遊”,或者再擴大到“僅見了六次以下”的用專業術語而言稱之為脫落的來訪者們,如果咨詢師不是一身俠客打扮地提個鑼,拱個手,喊一聲“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的跑江湖人士,那就肯定不會變态自戀地認為自己“一針見效”很神奇地見了一次就将人家的心理問題解決了。

之所以界定為六次以下,是因為心裡有一個無從考證的印象,不記得在何年何月在哪一次的培訓課堂上,主講老師似乎講過前六次都是建立咨詢關系的過程,此時治療尚未真正開始。

如果這些在我這裡“竄了一下門”的來訪者又去見了其他同仁,那我作為咨詢師,内心還是會很坦然的。

關系不匹配有時是專業的不合适,畢竟“比較有自知力地有所不為才能更自信地去有所為”是亘古不變的從業原則。

所以,這類脫落的案例不能算在咨詢無效的範疇。

可是這樣的來訪在脫落的個案中到底能占多大比例?“被抛棄”的咨詢師本人往往又不得而知。

02

而另一方面,我曾接收到一些非常鐵定的反饋信息,隐含的潛台詞明确表達的就是:“你們這心理咨詢真沒什麼用。”

這些反饋都來自相識又不熟的朋友的朋友,無一例外,這樣拐了兩道彎的朋友們都給我介紹過來訪者。

其中之一

“還記得我給你介紹的我表妹姐姐同學家那個抑郁的親戚嗎?不是去你那做了一次咨詢就不去了嗎?後來聽我表妹說,他們一個外地的親戚給介紹了一個非常有名的道士,去他們家做了一次法,那個人第二天就好了,就起來去上班了。據說那個道士一直隐居在XX山,特别難請,下一次山要三萬起呢,他們因為托了關系,所以隻象征性地付了一萬元。”

心理咨詢是完全聽咨詢者說嗎(心理咨詢師實錄)2

我努力讓自己的表情不含任何内容地回應:“哦,是這樣啊。”

朋友的朋友口吻裡依舊是滿滿的求知欲:“你說這道法真有這麼神奇嗎?”

我生怕引起絲毫的“酸葡萄”嫌疑,非常認真地說:“有時就是這麼神奇,每個人的生命本就有各自不一樣的神奇嘛,再說在中西醫都沒誕生的年代,我們的先祖們不就是靠巫術治病的嗎?”

轉頭,我就心悅誠服地安慰一路走來幾乎是同病相憐一直惺惺相惜的同仁,當然也自我安慰:“我們别再唠叨督導師收費高了,比起深山裡道士的出場費,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反饋信息之二

“我那個同事的女兒,就是去你那做了兩次還是三次心理輔導的那個不能去上學的高二學生。對,對,就是那個長得很好看用美工刀劃手腕的女生,我記得孩子好像還很想見你,但媽媽覺得去了幾次孩子還是不和她說任何心裡話。我同事說,她朋友給她推薦了一款保健品,叫什麼什麼口服液,特别管用,她女兒喝了一個療程,狀況已明顯好轉了,我同事就辦了會員卡,現在他們一家人都在吃那種保健品,還每天在我們辦公室現身說法給大家推薦。你也聽說過吧?這款直銷産品現在賣得挺火的。”

心理咨詢是完全聽咨詢者說嗎(心理咨詢師實錄)3

這番話大概說于五、六年前,朋友的朋友口裡的直銷産品,當時的确火遍大江南北,各個城市的街道上都随處可見其代售店,從廚房用具,到洗漱用品,到飲食保健,到女性私秘用品一樣俱全,且價格不屝。

身邊不斷聽到,誰誰誰做其産品代理,短短幾年就買了房買了車。

沒想到短短幾年,那片繁華熱鬧也已然銷聲匿迹

03

五、六年前的我,從發絲到牙齒渾身上下都還被武裝着“心理咨詢師是一份神聖而崇高的職業”的自戀和清高,很為那個女孩有如此這般一個可悲的媽媽而痛心疾首且義憤填膺。

在一個團體沙龍的現場,前輩一句平平的話語一下就把我打回原形,落入塵埃。

他說:“人家沒有你時,也活到十六歲了,你确信剛見了人家孩子幾面的你會比那位媽媽更愛她的女兒嗎?”

逝者如斯夫。

五、六年後的我,已比較坦然地接受了一個冰冷的現實:“所謂心理咨詢,能幫到的人其實非常有限,其咨詢效果更是很難如當事人也包括咨詢師本人所願地立竿見影。”

當然,通過催眠讓一個癔症性的癱瘓病人瞬間從輪椅上站起來不在此範疇。

走筆至此,不用正浏覽着這些文字的諸君問我,我自己就有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躍然紙上:“那你為什麼對這份職業反而越來越投入了?”

不錯,在我們的小組讨論現場,大家心悅誠服地承認,請道士做一次法,躺在床上起不來的中年男人可能會奇迹般好轉;吸一支包治百病的不清楚裡面都有什麼神奇成分的口服液,覺得活着沒意義的少女可能會突然看着花盆裡的綠植就露出了溫柔的笑魇

但是,我們絲毫沒有對自己的職業失去信心,我們隻是不知不覺放棄了一種執念——認為心理學也像那款很多時候是在親朋好友間直銷的保健品一樣可以包治百病

沒有了這份狂妄的執念,人反倒能夠在執業的道路上走得更清澈更自在一些了。

佛渡有緣人”,放在這裡應該很是應景,權當是自我的心領神會。

于我自己這樣一個小小的平凡個體而言,應該算是心理學的有緣人,屬于少數心理咨詢對其有效的受益者。

一路走來的夥伴們相聚時也總凄慘哀歎:“一入侯門深似海。”

入行後才深切體會到什麼叫“生命不息,成長不止”。

所以,相伴的同仁都有一個相同的強迫症般的職業病,會定期不定期地階段性地梳理一下自己:“這些年的心理成長,你收獲的到底是什麼?

(未完待續……)

心教育公衆号,了解詳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