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廈門大學傳統文化

廈門大學傳統文化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0 19:58:56

廈門大學傳統文化?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志鵬,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廈門大學傳統文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廈門大學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綻放)1

廈門大學傳統文化

光明日報記者 馬躍華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志鵬

近日,随着“戲曲與非遺”工作坊暑期學校的最後一課《閩南當代神廟劇場的調查與思考》在掌聲中落下帷幕,廈門大學2021級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生賀貝穎加結束了暑期的全部課程。在這個暑期,他帶着一個任務參加了學習,那就是記錄、思考、研究“如何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暑期的學習讓賀貝穎加感覺收獲滿滿。

近年來,廈門大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策劃、多措并舉,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堅持開展、打造一系列底蘊深厚、形式豐富、涵育人心的傳統文化展示體驗活動和校園品牌項目,并依托數字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平台,引導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景體驗中,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時代意義,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中熱烈綻放。

聚焦課堂:“傳統文化 ”課程育人

不久前,300餘名來自國内外20餘所知名高校的青年學子彙聚雲端,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同上一門暑期大課。歌仔戲、梨園戲、高甲戲、越劇、梅林戲等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被一一搬上課堂,非遺劇種傳承人、國家級演員、知名學者研究員、資深從業者等“老師”走上講台,既有戲劇理論知識的普及,更有沉浸式的互動體驗。“隻有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古老的非遺藝術才能在當代社會煥發生機和活力,才會走得更穩、更遠。”本次暑期學校召集人楊惠玲教授說。

2021年成立的廈大美育與通識教育中心,統籌校内外資源和力量,不斷強化課堂主渠道作用,通過着力打造的“名師 金課 優教材”授課模式,把好學術指導關,卡牢課程質量關,強化育人效能關,推出一批涵蓋古典舞蹈、民族器樂、節慶習俗、華夏文明傳播、國學典籍等一流傳統文化課程,成了學子們“競逐”的熱門課。

在做實傳統第一課堂的同時,廈大還堅持将知識從課内引向課外實踐,以文藝劇目、展覽展示、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等為着力點,普及跨學科知識,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感知、赓續中華文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廈大特點的美育第二課堂,如全校師生每日“打卡”的課間操八段錦。

“學校始終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傳統文化 ’課程育人機制,把注重理論學習的第一課堂和注重實踐操作的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形成‘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協同育人’多措并舉的新時代美育工作新格局。”該校副校長、美育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周大旺說。

注重實踐:觸摸傳統文化脈搏

“高雅藝術進校園”“一校一院一品”“中國日文化節”……近年來,廈門大學堅持價值引領和文化傳承相融合,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厚植師生愛國情懷。

“大家看呀,咱們的葡萄皮薄、籽小、果肉緊實,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碧玉皇後。”盛夏的甯夏吳忠市白寺灘村,在綠意盎然的葡萄長廊下,一場熱火朝天、别開生面的“帶貨”直播正在進行中,被稱作“碧玉皇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大青葡萄是熒屏的主角,滿腹才情的“導播”是廈門大學“白鹭銜珠”實踐隊隊員。聆聽非遺傳承人張宏國講述大青葡萄種植技藝的革新與傳承,與種植戶暢談“農業 非遺文化創新研究”如何助力鄉村振興,調研西部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廣的新路子,實踐隊把青春的汗水揮灑在孕育希望的土地上,用專業知識為鄉村發展引擎注入青春動力。

每年暑期,廈大都要組織70餘支“傳統文化 ”主題實踐隊奔赴各地,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觸摸傳統文化脈搏。

智能推動:讓傳統文化更新潮

三年前,全國首個掌中木偶機器人驚豔亮相。借助互動新媒體藝術,人與機器表演相得益彰的“指上功夫”引發關注。而這場“非遺 科技”跨界的成功源于廈大與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一次合作。

“掌中木偶機器人是以機械臂、機械手指模拟木偶演員的手臂及指部動作,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木偶機器人學習木偶演員的表演模式。交互技術融入閩南味十足的表演中,達到提升效果,它不再是我們小時候看到的簡單木偶戲。”廈大電影學院副教授佘瑩瑩帶領數字媒體技術和藝術專業的學生,組建掌中木偶機器人新媒體互動研發團隊,從年輕人的視角去表達和展示傳統文化,借助現代科技力量讓非遺傳承破圈推廣,以交叉學科協作助力活态傳承。

“現存的可體驗、消失的可還原、損壞的可修複、未來的可創造,這是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文化保護的優勢所在。”廈門大學“閩台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與智能處理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打造跨學科交叉科研團隊,探索數字傳媒、數字文旅、數字教育,緻力于用數字化技術為傳統文化建立數字記憶檔案。

如何讓傳統文化更新潮、更鮮活、更有趣,廈大人一直在路上。在今日的廈大校園,不僅能欣賞、制作涵蓋動漫、海報、遊戲、紀錄片、動态繪畫等在内的傳統文化主題數字作品,還能相聚熒屏,“雲”觀展覽,共度傳統佳節,近距離觀看非遺劇種進校園演出,參與傳統健身“雲競賽”。“創新利用具有曆史傳承價值的傳統文化标識和元素,深化以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文化内涵,廈大師生緻力做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廈大黨委副書記徐進功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6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